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元節的由來與習俗

中元節的由來與習俗

今天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也是大家所說的「鬼節」。這是一個佛道兩家和民間共同擁有的重要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照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節是如何消失的?

然而近幾十年來,

我們對中元節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

許多人竟不知還有中元節,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民國年間,中元節的地位甚至高於清明。直至上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

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上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文革」開始後,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因為人們對它有兩個很大的誤會:首先,把它看成是鬼節,是宣揚落後、迷信的思想,所以沒人敢呼籲恢復;其次,把它當成了追思亡人的節日,那麼,已經有了清明節,何必再恢復中元節呢?因此中元節地位尷尬,加之並沒有列入國家法定假日,時間長了很多人也就不知道了。

中元節其實是「孝親節」

其實,中元節是古代的「孝親節」,它與清明節的內涵並不相同。將之單純視為「鬼節」是非常片面的看法。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因此,將中元節稱為「鬼節」是片面的,

他是民間祭祀祖先的節日,

是「孝親節」。

老栟茶人的中元節習俗1

七月十四齋孤

栟茶地區習俗在中元節前一天(七月十四),有善心的栟茶人會對那些沒有子嗣的孤魂野鬼進行祭祀,即所謂「齋孤」。大家會在家前屋後,或比較有危險的井邊河邊路口等地方燒紙祭祀孤魂野鬼,希望他們能夠保佑家人的平安!

2

祭祖

民間有個說法,去世的祖先在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

本地舊俗,中元節家家戶戶不分貧富都要在家過節,或上墳祭拜,表示對先人的懷念。「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必須要在午時前,把飯菜供了,紙燒掉,否則祖先就收不到。直到現在,老一輩栟茶人還是嚴格遵照這個時間點。除用酒菜等祭祀以外,還焚燒紙錢、錫箔等供先人在陰間享用。而且有個風俗,紙、元寶。

3

吃扁食

七月半吃扁食,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下來,已經無法考究,但一直在南通地區延續至今,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形如北方人吃的餃子,但又不同於餃子,但是經過數百年的變化,扁食的製作越來越講究,扁食的製作花樣也越來越多,最終南通人選擇了形如「花捲」饅頭,裡面夾豆沙餡的面發饅頭,可能是這樣的口感更好吧!由於扁食餡香甜可口,廣受小孩子的喜愛!

4

盂蘭盆會

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家弟子,實行追先、悼遠的俗信旨意。後來這一佛事活動從寺廟和信佛的人群中擴大到世俗社會,人們組織「盂蘭盆會」,請和尚大放焰口,單一的宗教活動演變成民俗活動。

5

中元普度法會

中國道教,全年的法事盛會有三次,合稱為「三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是天官紫微大帝賜福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中元」,是地官清虛大帝赦罪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水官洞陰大帝解厄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6

吃團圓飯

中元節是傳統民俗中一個重要的日子。寄託對祖先的思念,更重要的是珍惜與身邊親人共處的時光,「開心地吃一餐團圓飯」。

今天中元節,

大家可別光顧著傳那些不著調的鬼故事啊,

中元節,

不只是「鬼節」!

快快在留言區告訴我們

你們當地的中元節風俗吧

就有可能入選蜂舞文章讓更多朋友知道喲

文章系好巧轉載,請珍惜他人勞動成果

轉載及後台事宜請後台聯繫小編

來源:網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巧 的精彩文章:

TAG:好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