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開國功臣武定侯郭英在兗州的有關史實

明朝開國功臣武定侯郭英在兗州的有關史實

郭英(1335-1403年),明初將領。濠州人。

祖籍山東巨野,後遷到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他與兄長郭興從朱元璋起兵,負責宿衛。朱元璋稱郭英為"郭四"。先後跟隨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攻打陳友諒、張士誠,平定中原、雲南等地,身經百戰。1384年(洪武17年)封武定侯。身歷大小百餘戰,傷痕遍體,未嘗以疾辭。又因寧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備受朱元璋恩寵,死於永樂元年(1403年),追贈營國公,謚威襄。

按 :

景華先生所收集並進行的考證,是對武定侯郭英史實的重要補充,也為郭英後裔祭祀先祖提供了線索。

一、《兗州府志》

明(禮部尚書)郡人于慎行編,明萬曆二十四年( 1597年) 刻本,府志卷之三十六卷。

《兗州府志》人物誌七之三十五卷,元朝

郭子興:其先曹州人,父曰郭翁,以卜南遊定遠,定遠富人有女而瞽。從郭翁,卜曰,此貴人也,請以為婦,遂生子興。至正壬辰 (1352年) ,汝穎兵起,子興識天下當變,乃聚賓客子弟,拔濠梁據之。

太祖高皇帝,龍潛民間,挺身往從撫之麾下。間召與語奇之,因授以兵柄,奉高皇后配焉。

太祖即位,追封滁陽王建廟墓,所有司歲時奉祠。女一 (郭惠) 為皇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詳見太常寺丞張來儀奉 束 力 撰碑。

註:元朝末年,安徽南部農民起義軍元帥郭子興,其先祖父親是曹州人 (即現在的山東省菏津市,古稱曹州) ,父親郭翁,南遷移到定遠縣。

二、《滋陽縣誌》

卷一:清·康熙《滋陽縣誌》十一年 (1633年)

高吳橋在城西三十里跨 氵 光 水而建。

永濟橋去高吳橋 (南) 二里,跨溪水建於 (明) 弘治庚戌之秋,俗號新橋,山東參議長安蕭謙有記。

卷二:人民部

補遺:順治三年,封遵義縣知縣郭皇畿父調元為文林郎,母為張氏為孺人。

墳墓:武定侯墓,在城北十五里安家莊,明洪武十八年封魯藩,遣武定侯郭英監修王城宮殿,沒於王事,因葬焉,俗呼為江山。

寧威將軍墓,在城西北三十里,葬郭廷瑞,有石坊。

卷三:政事部

卷四:文獻部( 忠孝 )

清,郭璽,南高吳社民,家極貧,饔饗不得朝夕。崇禎十五年,我兵破兗時,璽尚襁褓,伊母被俘北歸,璽父已另為娶室,璽事繼母無間言。康熙八年,璽以年力方壯,誓欲尋其生母,此至九年春,乞食至京,果得相見,遂相持悲泣,感動母之主家,許璽贖回,璽典身庸工得金若干,不是,則里閭憐而助之,千里負母竟得完聚,康熙十年知縣李瀠聞其事,於當道咸樹棹契旌之。

三、《兗州縣誌資料》

《兗州縣誌資料》兗州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 (1984年12月) 。

1、兗州城:據清康熙十一年和光緒十二年《滋陽縣誌》記載,兗州城,春秋時在今城東北五里,今古城一帶。東漢時縣內尚有桑丘城和樊縣。桑丘在今城西三十里頓村和故縣村之間;樊縣在今縣城西南三十里 土 固 城村。

南北朝時縣城遷至今城北半部。隋唐時的建築物,如金口壩興隆塔、少陵台等至今猶存。明初魯王朱檀在兗州就藩 (位) ,遂命武定侯郭英擴建磚城,把南城牆往南移動約1100米,周長14里200步,成為解放前的兗州城廓。

2、兗州歷史大事並表

公元1385年,乙丑,明太祖十八年,朱元璋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來兗州就藩。升兗州為府,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武定侯郭英擴建磚城,城周長為14里200步。

3、縣城地名形成分類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篇中。書中說夏禹治水,劃分九州。

明洪武十八年,魯王朱檀封藩來此,又升兗州為府,為建造魯王宮殿,又設置眾多衙門,因舊城狹隘,始命武定侯郭英拓建了府城。「新建的磚城的南城牆比明以前的南城牆向南移了約1100米。」這就是說自少陵台 (古南城門樓) 以南的所有街巷都是明朝以後形成的。

明朝的街巷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縱橫各有三條長街。

東西鐘樓長街、東西河內長街、東西五門長街:西御橋、中御橋、東御橋長街,另有許多較短的街巷分布其間。

4、縣誌資料

兗州府:明洪武十八年,太祖第十子朱檀 (魯荒王) 來兗州就藩,遂將兗州升格為府,隸屬山東布政使司,轄曹州、濟寧州、東平州、沂州等4個州,嵫陽、曲阜、寧陽、鄒縣、泗水、滕縣、嶧縣、金鄉、魚台、單縣、成武、曹縣、定陶、嘉祥、巨野、鄆城、汶上、平陽、東阿、陽谷、壽張、郯城、費縣等二十三個縣。後因府城狹小,又令武定侯郭英,擴建磚城,同時大興土木,修築魯王宮殿。清襲明制。

5、《兗州縣地名志》1989年6月版記載

安家廟村:位於縣城北5公里,谷村鄉南部,黃土平原。

130戶,603人,漢族,耕地1120畝,安家廟村民委員會駐地。以農業為主,主產小麥、玉米兼種棉花。村南有較大蘋果園。據走訪調查,安姓於宋末最早遷此立戶建村,原稱安家村,後無安姓,村名沿用,村北尚存安氏祖塋。

清康熙十一年 (1672年) 版《滋陽縣誌》記載,此村屬東白杜。明初,武定侯郭英監修魯王府及兗州城,歿葬於此,並「建廟奉祀」,遂改名為安家廟,村南有龍山文化遺址。

2007年10月24日,筆者到安家廟村對郭英墓進行了考查。在村南路邊遇到都玉振先生,聽了他的講述。都玉振,男,72歲,滿族,農民,曾干過谷村公社水利員,於80年下放回村,當村幹部。他說,小時候,在村南邊見過兩個磚砌大墓,那時墓已被盜過,不完整了。這裡是一個大高土堆,跟現在的電線杆一般高,站在村裡往南看,只能看到城內的興隆塔頂。1957年村裡人開始用土,無人管理,隨便挖土。到1964年後,高土堆基本挖平。1975年農業學大寨,平整土地,高堆整平成為耕地,現在是村民的菜地。高土堆南邊不遠是古河道洙水,後整平了。

高土堆下邊是龍山文化遺址。農民取土時,不時挖出古磚、盆、罐等。1975年後,縣文物部門進行了考古發掘,有大量出土。都玉振是公社水利員,見過出土物,有箭頭,有很多石塊、貝殼、鹿角、陶片、石釜,還有寶劍( 當時銹得厲害,但還有彈性,有光澤) 還有下墓用合瓦。磚塊大小不等,有繩紋狀的,現在博物館有陳列。另一都姓村民還說,土堆中心是在現在機井處,天旱時機井下卧,挖三米多深,取出很多古大磚。郭英等兩磚墓,墓下是龍山文化遺址。

濟寧市 (地級) 人民政府二OO一年三月一日公布,

兗州市 (縣) 人民政府二OO一年十月八日立 (碑) 。

正面:安家廟遺址,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背面:安家廟遺址為龍山文化遺存

保護範圍:以標誌碑為基點,向東200米,向西至兗谷公路,向南北各10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以外四周各50米。

本人認為,這裡應是武定侯郭英的衣冠冢,因為郭英被殺死南京,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郭英含冤而死,後代被殺、被流放。郭英的外甥魯王朱檀( 洪武帝之十子,封地兗州,洪武年早逝) 的後代為紀念他,在其封地建衣冠冢,這是合乎情理的 (也不要排除魯王朱檀後人將郭英屍骨移來建墓之可能——編者) 。但建郭英墓不能 書 明死因是被成祖皇帝朱棣冤死,所以只能寫:「武定侯郭英監修王城宮殿,歿於王事,因葬焉,俗呼為江山。」

——發表於《山西郭氏文化網》

註:

安家廟村名來歷:安姓於宋末最早遷此立戶建村,原稱安家村,後安姓無,村名沿用。明初,武定侯郭英監修魯王府及兗州城,歿葬於此,並"建廟奉祀,逐改村名安家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老薛究竟經歷了什麼?許多人不知道的秘密
綿綿的秋雨|詩專欄:蘭蘭|鄉土文學
零添加是噱頭嗎?如何做到真正的零添加?
《看不見的客人》不敬畏生命要付出沉痛的代價
當我慫吧,喜酒我就不去砸場了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