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假如讓諸葛亮從新選擇一次,曹操或者孫權真的成就一方霸業嗎?

假如讓諸葛亮從新選擇一次,曹操或者孫權真的成就一方霸業嗎?

如果你是諸葛亮,在劉備、曹操、孫權三人當中,你會選擇輔誰?也許大多數維持原有選擇選劉備,也會有很多人選曹操,但我肯定,選孫權的人一定不多——呵呵,我來投孫權一票。選擇曹操的人也許會說:統一是大的趨勢,我們向來以此為重,分裂當然是逆天而動,而在三國各路英雄中,在諸葛亮即將出山之前,誰最有實力最有希望統一全國呢?

當然是曹老丞相。此後的司馬氏就是以曹魏的基礎打下了天下。假如赤壁大戰曹操勝利的話,那麼早幾十年統一中國就可能實現了。所以,為了統一大計,還是讓諸葛亮投到曹操麾下比較好。可是,真的好嗎?不錯,曹操是最有希望統一全國的,也確實是因為赤壁之戰而元氣大傷,此後便失去了定天下的必勝力量,就算再怎麼恢復,短時間內要滅掉勢正盛的劉備孫權二人怕還是力有未逮。

但如果諸葛亮真的就輔佐了曹操,曹操就能避免了赤壁大戰的慘敗?未必。曹操的慘敗有人認為是他手下謀士無能,再加上敗後曹操又有「若郭嘉還在我不會失敗」這樣的慨嘆,因此好像曹操手下的謀士們一個個都灰溜溜的。其實不然。排除留守的荀彧,在曹操不費吹灰之力拿下荊州時賈詡就勸曹操不要急著打仗而要先安撫心眾,荊州安定了,江東人心必亂,可有不戰而屈人之兵效果。

而曹操英明了一世,卻糊塗在這個關鍵時候,說他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也好,說他是胸有成竹信心十足也好,總之,賈詡的話是白說了。也罷也罷,打就打了,八十萬人了,想打敗也非那麼容易。當他們把劉備打跑之後,程昱又準確的預言了孫劉聯盟(三國志中的記載),而在演義中也描寫了程昱、荀攸共勸曹操注意風向的事,但曹操都沒聽進去,這些話又打了水漂。

想來,就是此時深受曹操信任倚重並且尚未和曹操鬧翻的荀彧在此,曹操也還是聽不進去——就算諸葛亮在此又能怎麼樣呢?因為,曹操——不聽。這簡直有天意的意思了,不然平時還是很能聽謀士們的話的曹操何以在這時九條牛般的不肯聽勸……至於他哀嘆郭嘉的話則是說給眾謀士聽的,為的是刺激刺激他們,並不是他真的覺得他們不中用,不然留著這些「食客」飯桶幹什麼呢?換句話說,假如郭嘉沒死,那麼他又要哀嘆郭嘉的前任——戲志才了。

這些謀士也真冤枉,沒準心裡想:當初也不知道是誰認準了就是不聽我們的勸告……話說回來,孫劉那邊沒有諸葛亮就不能勝利嗎?也不是。諸葛亮雖然是促成孫劉聯盟的主力軍,但是應該說孫權那邊的魯肅、周瑜都有此認識,而孫權本人似乎也是傾向於此的——看他對主和派謀士的失望就能看出一二,他絕不甘心就那麼認輸,但自己面對曹操又著實不行,因此要是能拉個同伴的話情況會好的多……誰呢?

想來,他的選擇也只有劉備,當時劉備被曹操追的好不辛苦,而且離著東吳還是很近的,孫劉聯盟勢在必得。看三國志中這段時間諸葛亮乾的事情其實也沒多少,就是去見了孫權一面,絕不是像演義中那樣又是激周郎,又是說孫權,還草船借箭……呵呵,有點跑題。那麼,寫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說明,就算是諸葛亮幫助曹操,也不會加快統一天下的步伐。再者,曹操為人疑心很重啊,像劉備給諸葛亮那樣的權力在曹操手下只怕是得不到的吧。看看諸葛亮在蜀國那邊受到的待遇,尤其是後期簡直就有無冕之王的意思了,換了曹操是劉備的話,決不會如此。

然而這樣就限制了諸葛亮才能的發揮,豈不可惜?還有,諸葛亮是忠於漢朝的,不是說他投劉備其中就有這個原因在內嗎?而曹操呢,「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後來當他要稱魏公魏王時,他手下很多年的一些人都站起來反對了,結局當然是誰反對就叫誰滅亡。所以,諸葛亮要是投奔曹操,最好先解決一下他的立場問題,要麼改變觀點認為漢朝氣數已盡,要麼就別投,不然早晚還是要走荀彧等人的後路。因此,要是讓我替他選的話,絕不選曹操。

再說說劉備。這位劉皇叔,可以說憑著這個身份佔得了很多先機啊,不過,他對諸葛亮來說,也並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其實劉備並不那麼信任諸葛亮,而且歷史上的劉備也不像演義中描寫的那樣至仁至善,他專制,他也很有權謀、韜略,比曹操差得並不很多。彭羕因說了一句「老革荒悖」的話,也就是發勞騷說劉備是個糊塗的老兵,結果被劉備殺了。彭羕死前給諸葛亮寫了封信來解釋當時的情況,承認了錯誤,希望能夠活命。

想來諸葛亮不至於見死不救,且彭羕的罪理不至死,然而最後他還是免不了被殺。由此可見,劉備也是很專制的,而且他對諸葛亮的聽話程度也有限。劉備佔據荊州後,便去攻打益州,開始是讓諸葛亮守荊州,但兩三年後,就換人了,換上了那位關大將軍。演義里是說因為龐統死了之後無人參謀,所以讓孔明入州。這也不能說沒可能,但劉備當時已有法正——事實證明,有時法正的話甚至比諸葛亮的話還管用,在後來劉備要打東吳時,諸葛亮無力阻攔,當時他說「如果法正還在的話,一定有辦法阻止主上東征。」這個暫且放一邊。攻打益州,得找個熟悉益州情況的謀士才行,無論怎麼看,法正的確是益州謀士的佼佼者,何況當時益州人也有不少在劉備這邊,再加上劉備本人其實很有韜略的,因此讓諸葛亮入蜀有百分之七十是多餘。

這個,從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在攻打益過程中其實沒幹什麼也能看出些端倪。而荊州重地,實在應該叫個穩重的人來把守——倒不是說關羽不穩重,可他老人家的傲氣,唉唉,可真不是一般的耽誤事。之所以會這樣安排,原因在於劉備的確是更信任關羽的。但這就完全怪劉備嗎?也不是。看三國志裴松之註解里說諸葛亮鎮守荊州時與孫權通信是比較密切的,再加上他哥哥也在江東,劉備很可能會起疑心的——要知道,通信內容他可是不知道的,其實孔明不可能背叛劉備,但不管怎麼說,作為君主,只怕都不大喜歡自己的臣子和敵國(雖是聯盟,但也是對手)君主關係密切吧。

而關羽呢,一向瞧不孫權不順眼,顯然在劉備眼裡讓這樣一個人來守荊州更放心。反過來說,就是對孔明則不很放心。託孤也是一樣。這倍受爭議的白帝城託孤啊,也不知曾使劉備花了多少心思想出來的——試想,那樣危險的話,說出口前是怎麼也得考慮再考慮的。史家一向因此而深為他們君臣之誼而感動,別人不說,我們偉大的詩聖同志就為此感慨不已——唉,看來詩仙詩聖一樣天真。難道你真會相信劉備心甘情願讓諸葛亮當皇帝,自己的兒子靠邊站?劉備還沒有這麼無私吧。我更願意相信,他如此行為目的不純,當著這麼多人,自己這樣說了,諸葛亮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答應,這樣就可以迫使他在眾目睽睽之下發誓效忠劉禪。這是權謀。

比劉備晚幾百年的李世民也曾以權謀待李世勣,但劉備的手法更軟,而且殺氣更隱蔽,但並不說明,在諸葛亮答應之後不會從幕後伸出來一柄劍。身為當事人的諸葛亮肯定比我們更加清楚劉備的意圖,他一眼就看穿了,覺得這時諸葛亮心裡好受嗎?絕不會的。高興自然談不上,而且,還有些尷尬吧,這麼多人的目光一定都集中到自己身上了,現如今只能按劉備預先想好設定好的情景發展,才能波瀾不驚。

自己從二十七歲起一直跟隨了這麼多年的君王,臨死前對自己竟用這種辦法,心裡想必還有些傷心吧,但外表還得是感激的樣子,這樣才算配合著主上演出一場好戲,表面上做到位,而實質大家心裡清楚,心照不宣也就是了。不過諸葛亮比李世勣高尚了許多,對劉禪是很盡心的。恐怕也還真有當年劉備託孤的影響呢,不然,稍有差池,難免會有人指指點點。最後更是為了蜀漢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選擇劉備,也是差強人意啊,差強人意。

那麼,說說孫權吧。首先,諸葛謹就在江東,如果諸葛亮投奔江東的話,兄弟二人可以在一起了,的確免去許多麻煩。看演義里諸葛亮為了劉備甚至還得時不時的騙一下哥哥,實在替他難受。——呵呵,演義里的事情不必當真了,但實際呢,實際上肯定也會有不便。遇上嚴一點的主公,可能通信都比較麻煩。

還有啊,諸葛亮出山那會才二十七歲,劉備大人可以整整比他大二十歲啊,勉強都夠得上當諸葛亮的爹了(汗……),算是兩代人吧,之間說話難免有代溝。孫權呢,比諸葛亮小一歲,基本上是同齡人啊,說起話來應該更帶勁,而且諸葛亮守荊州那段時間,的確和孫權通信較密,可見彼此之間還是很相容的。至於周郎,我倒不擔心他會嫉妒諸葛亮,嫉妒一說純屬胡謅,且不說事實上周瑜是個很有氣度的人,就是演義中那個愛生氣的周瑜,還不是一樣想讓諸葛亮加入他們的陣營?如果他們一起共事的話,周瑜又何談嫉妒呢?

如果他們在一起的話,肯定能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還有魯肅啊,也是很有見解的人啊。也許是演義的印象太深了,總覺得諸葛亮最瀟洒的日子是在江東時,時常和魯肅在一起暢談,或時不時也捉弄一下他,除了有時要應付來自周瑜(說清楚,是演義中)的詭計——那在諸葛亮來說是小菜一碟——日子過得還真愜意。而回到劉備這邊後,就得投入到緊張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中去了,而且總覺得他有點勢單力薄似的,雖然關張兩個劉備的鐵哥們已經算是聽話了,可是除了龐統外,彷彿沒有人能和他成為知己朋友,而龐統,不但早死,而且死前就對諸葛亮的來信表示不滿了(這還是說演義里)。三國志里當然不會是這樣寫的了。但那段日子和江東人士相處得也應該不錯的。

人際關係上問題不大。當時來講江東的實力絕對比劉備高出許多,可供諸葛亮發揮的餘地更大——看看困在益州的蜀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裡面的人想衝出去,外面的人想衝進來,可惜誰都辦不到,活生生一個圍城,可憐諸葛亮,只好死死抱著祁山這條道了。從用人不疑來講,曹操的疑心太重,劉備也不會十分放心,倒是孫權,只要用的話,還當真有用人不疑的氣度。兩番大戰,幾乎就是把整個江東託付給周瑜、陸遜,為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不過,晚年的孫權有了些變化,也開始虐待起功臣來。

其實,這個也算通病,基本上哪個帝王到晚年時都多少有這個毛病,即使是歷史上對待功臣最好的唐太宗,在一次受了「刺激」之後也起了疑心。孫權可是活了七十四歲的高齡啊,諸葛亮呢,五十四歲就去世了。而五十三歲的孫權則還沒到後來那種地步。諸葛亮五十四歲去逝,是早了點,多半是累死的,如果不累呢,或許能多活幾年。但多半只怕活不過高壽的孫權,畢竟是二十年的差異啊,從時間上來講,就比陸遜佔優勢了。而且,諸葛亮可是出了名的謹慎啊,只要不犯糊塗,應該問題不大。何況,劉備到晚年時不也是對功臣也不大對勁嗎?他可以因一句話殺彭羕,可見其態度就比原來差了很多。這一點,倒不必苛責孫權了。

其實比較來比較去,無論投在誰帳下,諸葛亮都註定是悲劇的命運——被君王殺害或者貶抑固然可悲,然而累死也很不爽啊。想想,如果諸葛亮真能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張良是功成但事實上身也未退,只是不過問朝政罷了;而諸葛亮大概是連功成的機會也沒有的,畢竟從大局來講時機未到),就真的沒有一絲遺憾嗎?從高處走下來的人如果不感到寂寞,多少是有些不正常的——張良也是被逼的(回來還想寫一篇關於張良的文章,那時再細說吧)。其實我覺得,像諸葛瑾那樣安然度過晚年的結果算是很不錯的了,而這樣的結局,多半也只能在孫權那裡獲得。曹魏內部鬥爭的激烈,身在蜀漢最終秋風五丈原的事實,或許,也只有在江東,才可以得到那一絲安寧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關公是怎麼死的?
孫權向關羽求婚,卻遭關羽痛罵,論三國關羽的傲骨
三國中最有資格稱帝的人,孫權!卻為何最晚稱帝?
孫權取得荊州後若放回關羽,諸葛亮敢不敢以違抗軍令殺了關羽?
看官們,孫權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