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華文明發展方向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中華文明發展方向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縱觀中華文明歷朝歷代的疆域版圖,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即漢唐時期,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向西,最遠時期曾進入中亞,到達今天哈薩克,而到了明清時期,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則停止了向西發展的步伐,而進入了一個原地踏步的時期。那麼,這種轉變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造成這種轉變的原因是什麼?

這個中華文明發展方向的轉折點就是發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使得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

由於70歲的唐玄宗李隆基和36歲的楊貴妃對52歲的「乾兒子」安祿山的寵愛,使得這位投身軍旅的塞外胡人從籍籍無名的落魄商人成長為了一名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郡的節度使,統領精兵15萬的超級封疆大吏。之所以說安史之亂前的安祿山是超級封疆大吏,是因為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將天下劃分為十道,每一道各有一位實際掌握兵權的節度使,共置軍隊45萬。而范陽、平盧、河東三郡由於地處北方邊境,擔任著重要的邊防任務,所以三郡不僅配置的軍隊數量較多,而且配置精良,實戰經驗豐富,是大唐軍隊中最具有戰鬥力的三個部分。在不允許武將直接統領軍隊而必須由文官代領的唐朝,軍旅出身而走入仕途的安祿山能夠一個人統領大唐王朝最精銳的三分之一的軍隊,不得不說,這不僅是一個奇蹟,更是一個歷史給大唐乃至中華文明開的超級玩笑。

只不過,當這個玩笑爆發時,大唐所有的子民都笑不出來,而成就這個奇蹟般玩笑的唐玄宗和楊貴妃再也無法阻止開懷暢笑的安祿山和其發小史思明南下的步伐,甚至不得不逃離了都城長安,躲進了巴蜀而得以倖免於「乾兒子」的發難。面對來勢洶洶的安史組合,為了平息手下將領對平時最威作福而招致此劫的楊貴妃的憤怒,唐玄宗也不得不同意了縊死這位「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寵妃。至此,大唐的土地上爆發了長達八年的致使天地變色,百姓易子而食的慘烈戰爭。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杜甫《石壕吏》八年的國家危機對國力的巨大消耗,不僅使得大唐再也無法維持對西域地區的統治,而不得不退出這片區域,並且也使得安史之亂後的歷代君王認識到了一個手握兵權的武將造反會給國家造成多麼大的損害。所以,在安史之亂以後,武將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極速的下滑,之後的朝代里再也「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的豪邁請命,取而代之的是「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讓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貪濁,也抵不上一個武人。」的金科玉律(註:這句話是宋太祖趙匡胤說的,意思是,五代時期,各政權殘忍暴虐,使得百姓深受其害。為防止在發生這樣的事情,我(趙匡胤)選拔出精明幹練的儒學文臣代替武將作為地方的最高長官來治理天下,因為即使這些文官都是貪官,也比一個手握重兵的武將興兵作亂要好)。

從此,崇文輕武的政治氣氛漸漸濃厚。氛圍的濃厚不僅使得中華文明再也沒有出現堪比「安史之亂」的內部叛亂,但與此同時也關閉了強漢盛唐以武力為保障以經濟為前驅,沿著絲綢之路向西進發的開疆拓土的意願。崇文輕武的中華文明進入到了希望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來解決內部矛盾和問題發展時期,從無力維持對西域的統治發展為不再有向西進入中亞的想法和決心。安史之亂「成功」的改變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及影響與楊貴妃和安祿山私通有什麼關係?
如果皇帝讀了他的詩,估計就不會有安史之亂了
李豫與沈氏的愛情故事,李豫為何兩次放棄沈氏?
800里加急的速度有多快?從安史之亂就可以看出來
古代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有多快?從安史之亂就可以看出來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