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今天來幾幅 明畫賞析

今天來幾幅 明畫賞析

照片名稱:《江閣遠眺圖》

明 王諤 絹本淡設色 縱143.2厘米 橫22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描繪的隔江遠望的平遠景象。

松林石壁前臨大江,江邊有水榭樓閣,

遠處隔江對面,雲霧瀰漫之中,

峰巒起伏,山城環抱,樓船停泊江岸。

中間一片江波浩渺,水天空闊,橫無涯際。

近景的樓榭和遠景的山城遙遙相對,

畫面氣勢開闊,意境幽美。

湖中水波細密,前重後淡形成高遠空闊,

水天相接之勢。對岸遠山,暈染清淡,

和近景中的濃墨重染形成對比,

整幅作品用筆細勁,是學宋朝馬遠一派。

照片名稱:《瑞雪凝冬圖》

明 王諤 絹本設色 縱139.6厘米 橫91.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諤,字廷直,奉化(今浙江奉化)人。

生卒年不詳。活動時期為成化、弘治年間。

初畫山水從師同鄉蕭風,後研習唐宋諸家。

凡奇山怪石、孤木驚湍,盡摩其妙,孝宗喜馬遠之畫,

稱王諤為「今之馬遠也」。

一生主要學習馬遠的畫法,就其畫法當屬浙派。

《瑞雪凝冬圖》墨筆畫雪山行旅之景,所畫松石瘦硬,氣象寒冷。

高山巨石以及山下的庭院和山上的寺廟都由硬筆畫出,冷峭逼人。

山下遠水高闊,船帆點點,

落墨不多襯託了整幅繪畫的冷寒的意境。

照片名稱:《灞橋風雪圖》

明 吳偉 絹本淡設色 縱183.6厘米 橫110.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吳偉(1459—1508),字世英,又字次翁,號魯夫,又號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

吳偉是戴進之後的浙派名將,是「江夏派」的創導者。

早年畫法比較工細,中年後變為蒼勁豪放、潑墨淋漓一格。

灞橋在陝西長安縣東,亦稱霸橋,唐人送別者多於此折柳相贈,

有「灞橋折柳」典故。

又有「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之說,

故畫家亦常以「灞橋風雪」為畫題。

這幅作品,描繪一老者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低首沉思。

為烘托主題,景作山野懸岩,樹木凋零,

風雪瀰漫,河流封凍,寒氣逼人。

在藝術表現上,用側鋒卧筆,線條粗簡,水墨淋漓,

一次皴染,頗得氣勢。

照片名稱:《江山漁樂圖》

明 吳偉 紙本設色 縱270厘米 橫173.5厘米

畫家少時生活孤苦,由常熟錢昕收養,

後流落於南京,因而對民間漁民的生活抱有極強的同情心,

作品的生活氣息很濃厚,在表現技法上較清新和自由。

此畫在空間處理上,前實而濃重,遠景虛淡,

更接近真實的自然風景,整幅作品畫法比較粗縱,

當屬畫家中年以後的作品。《江山漁樂圖》表現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漁民生活。

江邊高樹坡石,其上遠山層疊,江中漁舟有停泊,

一幅秀潤美麗的江山漁樂圖卷。

照片名稱:《雜畫冊》

明 徐端本 紙本水墨或淡設色 每開縱29.4厘米 橫39.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徐端本(1438—1519),又明史忠,字廷直,金陵人。

17歲才能講話,外呆內慧,人以痴呼之,自號痴翁,

又稱痴仙,亦稱痴痴道人。

《雜畫冊》共有12幅圖:

1.漁翁垂釣圖;

2.山橋吟行圖;

3.荷蓮萱草圖;

4.秋溪沙鷗圖;

5.野航圖;

6.澄江飛帆圖;

7.江天晚照圖;

8.攜琴晚歸圖;

9.臨流獨釣圖;

10.水亭靜居圖;

11.攜琴訪友圖;

12.樹下閑眺圖;

《雜畫冊》大多描寫山野逸士的生活情狀,

或溪邊獨釣,或小橋策行,

或山村訪友,或閑眺江天,表達出遠離塵囂,

忘情泉石的志趣。畫家在這些畫幅中著意渲染野逸的意蘊,

從而襯托出他放達率真的性格和超脫塵世的理念。

照片名稱:《秋江漁隱圖》

明 姚綬 紙本淡設色 縱128.4厘米 橫58.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姚綬(1423—1495),字公綬,號丹丘生,又號谷庵子,雲東逸史。

擅長畫山水及其竹石小景。《秋山漁隱圖》畫面所描繪的是秋林遠岫,湖中釣舟。

整幅作品意境蕭然而靜穆,給人以沉靜的美感。

在表現技法和意趣上,畫家繼承了元吳鎮的筆墨傳統,

風格粗放老辣,富於率達朴茂的情韻。

在這幅作品中,畫面蒼涼蕭疏,充滿荒寒意境,

雖有漁舟在天地間,但卻帶有一種悲苦、嚴峻和感傷的情調。

畫法多變,層次森然有序,顯示了蒼勁紛披的意態,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

照片名稱:《雁盪山圖》

明 葉澄 綾本設色 縱35厘米 橫290.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識:「雁盪山圖。嘉靖丙戌燕山葉澄作。」

後紙清·梁清標題記。

葉澄,字原靜,號常山,原藉吳人,世居燕京(今北京),

嘉靖年間(1522—1566年)畫家。

善畫山水,師法戴進,

徐沁《明畫錄》評「其神似處,幾莫能辨」。

作品所繪景觀,自石門潭起,

計有章毅樓、石佛岩、石樑洞、靈風洞、羅漢洞、凈明寺、蓼花峰、響岩等。

這些景色描繪真實,各具奇姿,

很典型地展現出東南第一山的奇秀特色和壯闊氣勢。

作品畫法與戴進有相似之處,但筆墨更見繁細,

並呈現出對景寫生、隨景而運之跡,很像一幅實地寫生稿,

這在「浙派」後學中是比較少見的。

照片名稱:《山水圖》

明 張復陽 紙本墨筆 縱33.2厘米 橫136.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復陽(約1403—1490),字復陽,以字行,號南山,浙江平湖人,道士,山水仿吳鎮,

墨氣蒼勁淋漓,其所畫草樹人物各臻其妙。

畫家描繪江南水鄉,透過大批密林雜樹 ,隱現村落茅舍,

田野農事以及農居生活,富有生活氣息,

遠景雲氣瀰漫,有很強的空間感。

此畫墨筆蒼茫渾厚,破筆縱橫揮灑,

焦墨、淡墨層層積染,淋漓盡致,遠近層次畢現。

整幅作品開合、疏密、動靜、虛實,

皆得自然之妙,富有耐人尋味之意趣。

照片名稱:《山雨欲來圖》

明 張路 絹本水墨 縱147厘米 橫10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山雨欲來圖》墨筆畫風雨欲來,一漁人收網而歸。

近景的山巒草樹以及淙淙溪水,刻畫得生動有致,遠山迷濛,

在陰暗的天空下或陰或現,很有山雨欲來前的氣勢。

在具體表現技法上,畫家運用的是粗筆濕墨,

氣韻很是生動。畫家著意營造一種山雨欲來前的氣氛,

用筆粗放,風格雄健,

但又透出畫家用筆的瀟洒和靈巧,

顯然是受到宋元粗筆水墨一派以及呂紀、

林良等人水墨寫意畫風的影響。

在背景的渲染方面,也明暗適度,

盡量表現出風雨欲來前的自然界的豐富二微妙的變化。

照片名稱:《溪山放艇圖》

張路 絹本設色 縱165.8厘米 橫97.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張路(1464—1538),字天馳,號平山,僅以字行於世,祥符(今河南開封)人,

少年聰慧,見吳道子、戴進所畫人物,臨摹肖其神,

以畫成名,是明代追隨戴進、吳偉的重要浙派畫家,

在人物上師法吳偉,但秀逸不足,

狂放過之,山水上有戴進的風致。

張路的繪畫藝術很受世人讚譽,

明朝詹景風就盛讚他「足當名家」。

在當時,縉紳們咸加推重,得其真跡,

如若拱壁。

照片名稱:《雪溪放舟圖》

鍾欽禮 絹本墨筆 縱170.8厘米 橫103.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鍾欽禮,生卒年不詳,號會嵇山人,浙江上虞人。

畫山水縱筆粗豪,橫刮外強,學戴進而有所變化。

成化、弘治年間入直仁治殿,為內廷畫師中頂尖高手。

《雪溪放舟圖》是鍾欽禮的代表作,

畫中表現的是漁人雪後在寒溪上放舟的情景。

畫面蕭寒清幽,遠處山峰積雪皚皚,

山的輪廓用重墨線勾勒,樹枝勁虯彎曲,

層次分明,深得雪骨水韻之妙。

照片名稱:《柴門送客圖》

明 周臣 紙本淡設色

此圖以封建文人的隱居生活為表現題材,

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閑雅情趣,

畫面描繪的是主客二人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感人情景。

在表現這類隱逸生活題材時,

畫家不同於元明文人畫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

而是賦予雄偉恢弘的氣勢,

有著自己的藝術特色。周臣的山水畫脫胎於李唐和馬夏,

但他並不囿於宋代院體畫的程式,

而山雨攝取文人畫家某些布景和筆墨的長處,

形成結構嚴謹而氣脈流動、造型真實生動、筆力剛勁峭厲、墨韻充足的風格。

照片名稱:《春泉小隱圖》(部分)

明 周臣 紙本設色 縱26.5厘米 橫85.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是周臣為裴春泉繪其隱居小憩的情景。

繪松石下蔭茅堂,一人在堂中伏几假寐,

又有一童子洒掃堂外。門前一彎小橋,

流水與湖水相接,即寓春泉之名。河對岸山巒層層。

小橋對岸其山石也用重墨,兩棵探向泉水的婆娑之樹,

和茅屋邊的垂柳、蒼松遙相呼應,情態各具。

遠山用淡墨暈染,和前景的重墨形成對比,富有變化和秩序感。

周臣在描繪物象時,善於根據不同形象的質感,

施以剛柔、粗細、輕重不同的筆法,狀物準確嚴謹。

照片名稱:《山齋客至圖》

明 周臣 絹本設色 縱136.4厘米 橫7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以封建文人的隱居生活為表現題材,

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閑雅情趣,

畫面描繪的是主客二人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感人情景。

從船工坐在船頭,伏膝熟睡,等待主人會友歸返的細節,可以看出畫家創作藝術構思的精妙。

在表現這類隱逸生活題材時,畫家不同於元明文人畫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

而是賦予雄偉恢弘的氣勢,有著自己的藝術特色。

《柴門送客圖》可以體現這種風格。

照片名稱:《雪村訪友圖》

明 周臣 絹本設色 縱224.3厘米 橫96.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構圖十分奇峭險峻,

中間巨石之上的幾棵挺拔秀逸的蒼松是全畫的視覺中心。

畫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聳立,直插雲霄,氣勢雄壯。

圖中採用高遠布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畫派景物的描寫,

近景和遠景造型堅實明晰,中景桃源處虛化朦朧,

則又吸收了元文人畫的構景的長處。筆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

近景用墨濃重,皴染結合,石用拖泥帶水法描繪,

併兼用小斧劈皴和鐵皴鉤斫,表達出嶙峋堅實的石骨。古松虯曲和倒掛的形態,

頗接近馬遠的松樹法。整幅作品用筆尖勁,氣勢雄渾,

是周臣繪畫的代表作。

照片名稱:《松院閑吟圖》

明 朱端 絹本設色 縱230.2厘米 橫124.3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朱端,字克正,號一樵,海鹽人。生卒年不詳。

明代正德年間的宮廷畫家,正德中直仁智殿,授指揮。

他的山水畫,一方面受當時流行宮內的南宋院體畫風影響,

近馬遠;另一方面,也有專學北宋郭熙的一路。

《松院閑吟圖》就是這類山水的代表作。

整幅作品雄中透秀,工細之中見隨意,反映了明代的時代風貌。

朱端的山水作品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方面有一定的建樹,

他使宋代院體繪畫的風貌得以發揚光大,

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對後世的積極影響。

照片名稱:《煙江遠眺圖》

明 朱端 絹本設色 縱169厘米 橫107.3厘米

此畫描繪了高嶺煙靄,遠浦水村。

左半邊作高遠景色,山峰巍峨高聳,氣勢雄奇。

隔山坡地翠樹蔥蔥,松柏蒼勁,山勢和樹姿均具雄偉之姿。

板橋、村落,遠景是舟帆和水鄉,精緻開闊,幽美而疏秀。

在畫法上多學郭熙,那勁峭的山石,奇異的峰頭,盤虯的樹榦,

蟹爪的枝杈等等都來自郭熙筆意。

畫家將北宋郭熙山水的雄奇、繁複、精密等特點與南宋院體山水的簡潔、空曠、疏朗等格局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有別於宋代院體的明代院體畫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畫家 作品欣賞
解析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皴法
孫過庭草書(集字五言古詩)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