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神農茶文化及產業
淺析神農茶文化及產業
相傳神農發現茶、利用茶,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茶知識博大精深,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千年文化傳承。同時,茶文化亦是東方文化瑰寶,它的美,它的意境,也是獨一無二的。
一、茶文化的理解誤區
目前社會上往往是用狹義的、簡單的、片面的觀點理解茶文化,就是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等,只突出茶的「人文科學」:即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通常稱為「茶藝或茶道」,一句話只重於「品」。其實,千年積澱的茶文化知識,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包含「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大方面,自然科學升華才有人文科學,種茶制茶更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必然內容。這才是對茶文化應有的全面理解,有「茶」才有茶文化的物質載體。
二、神農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真正起源
《神農本草》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莊子?盜跖篇]說:"神農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說,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還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由狩獵時代演變到養殖和耕種的時代,就已經發現和利用茶葉了,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歷史了。「茶的農耕」就是茶文化的起源—神農茶文化,茶文化就不能離開「茶祖」—「神農農耕茶」這個根本。
三、神農茶文化的內涵
茶從最初的咀嚼,發現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到逐漸被人們飲食再到大規模的生產和改良;從生煮羹飲到晒乾收藏,蒸青團餅到散葉茶,再到炒青至六大茶類,從最初的的味澀難食到如今的芳香四溢,人們用自己的智慧使得茶不斷地改良,中國的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我經從起源到現在、從發展到深化,又從深到淺、從繁到簡,細分歸類的研究,把茶文化理性的劃分為:生產性、生活性、精神性三個方面,這樣更容易理解茶文化的具體內容,也更明了怎樣去利用安仁神農茶文化來推動經濟發展。
生產性茶文化:主要包括種植、加工、貿易、工藝研究、機械、工具、茶器、包裝物、考古、生態環境、輔助生產資料等與茶有關的生產物質活動。
生活性茶文化:主要包括飲茶、社交、茶館、茶禮、茶食、茶療、茶俗、祭祀等與人生活相關的用茶健身養性活動。
精神性茶文化:主要包括品茶、賞茶、知山水、明哲理、休閑觀光、旅遊、茶藝術、茶文學、茶歌舞、茶收藏、紀念象徵、修身養性等與人精神相關的景美、意美的感受活動。
四、探討安仁神農茶文化產業
目前,安仁茶歷史久遠,神農茶文化有相當的基礎,但是,三個方面都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展,只能是一般性的存在而已。為充分利用安仁資源,先物質後精神,發展茶文化系列產業,重點突出種茶、用茶、賞茶三篇文章。
種茶:安仁宜茶條件山土面積在20萬畝以上。以農為本、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休閑茶業。耕作方式:精緻+精品,由粗放向精細化轉變,數量向質量轉變,綠茶、紅茶等多種類發展,黑茶可以自己生產也可以採取委託加工生產。產業規劃:品牌茶園高標準、高起點、大規模、有機無公害,觀光旅遊—莊園式;精品生產—家庭式;經濟環保—庭院綠化式等等有益種茶的都可以。把茶種植出來了,神農茶文化的基礎就穩固。
用茶:飲、食、藥用等在生活中廣泛應用,城市、集鎮、風景區等地域重點消費,民風民俗重點推薦,等等。用好了茶,神農茶文化才能真正表現出來。
賞茶:利用神農遺迹,摩崖石刻、寺廟建築、古墓、古橋、器具、廊、碑、亭、井、園、樹等,恢復宋朝「冷泉石山」貢茶作坊,「一葉泡九杯」香火堂高山茶坊,義海寺「鬥茶」場等等,把種茶用茶推向賞茶,陪以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茶楹聯,走茶道、游茶跡、聽茶事,觀山、品水、賞茶,你娛我樂、安逸休閑、陶冶情操,體驗耕作樂趣、緬懷田園生活、品味農業情調。「茶」就升華為「天人合一」「茶禪一味」的享受。神農茶文化就成為了安仁品牌、安仁驕傲!
神農茶文化的根在農,特色是種茶制茶文化。神農茶文化產業經濟富民富縣,只要我們去努力,無論是哪一個方面都能形成龐大的產業集群,簡單的一小項的發展都會帶動一批相關輔助產業的發展,並且小項中間相關相聯,相輔相成。另外,也不能孤立的看待神農茶文化產業,它與神農農耕文化系列產業可以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同步發展。
下一篇:安仁神農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厚
歡迎隨手點贊並分享到朋友圈
長按下圖二維碼 關注【趕分社網】
責編:歐陽 美編:明志
校對:小肖 小譚 小鄺
審核:歐陽 明志 白楊樹


※柒小福茶修成人班第四期課訊開始招募啦!
※翻遍茶園地,投資一個億,只為征服最挑剔的味蕾
※一片青山入座,一盞靜雅作陪
※泡好茶須掌握的三要素
※你適合喝茶嗎?什麼樣的群體不宜飲用過多茶葉
TAG:阿松茶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