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江伏彩瑞:AI 教育時代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的大好機會
2017年4月的 GMIC 大會上,滬江創始人伏彩瑞做了一個預測。
他認為,在線教育正在從移動時代向人工智慧時代過渡,AI+教育是互聯網教育發展的高級階段。對於教育企業來說,AI+教育時代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的大好機會。人工智慧不僅將取代教育從業者的重複性勞動,還將摒棄傳統的粗放式教育,提供「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定製教育,互聯網教育未來十年是人工智慧+人的智能。
新品:Hitalk
三個月之後,滬江推出了第一款「人工智慧+人的智能」的產品——Hitalk,並請來了女神湯唯站台發布會。Hitalk 是一款面向成人的口語學習產品,人工智慧技術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優化學習路徑,提升翻轉課堂的學習效率,而人的部分則在於與外教1對1的在線互動。
滬江網校總裁宋建宏向雷鋒網介紹,Hitalk 提供了四大服務特色:
導航式學習智能調整學習方案
實景角色演練與外教1對1在線互動
翻轉課堂——學練習測
診斷式學習智能匹配學習強化包
在正式開始學習前,Hitalk 通過機測+人測的方式為學員定級,按「聽說讀寫」分為12個等級,根據學員的測試以及學習中產生的數據,學習方案將會智能動態調整,Hitalk 稱之為「導航式學習」。
學習期間,Hitalk 將會圍繞「學練習測」進行翻轉課堂,從「互動課件」、「實景演練」、「智能推送學習任務」、「人工測評」四個環節入手。先讓學員自學課件課的知識點,然後在直播課上與外教進行實景角色演練。經過外教的點評指導後,再次進行相同場景的二次對話。
課堂後,「診斷式學習」針對課堂學習暴露的「單詞量不足」、「語法基礎差」等不足問題,推送專屬學習包「查漏補缺」,強化薄弱環節。
最後一環是「測」,定期的真實人工評價介入反映進步水平,最終形成「學習、練習、批改和訂正、再次鞏固」的閉環。
道路:為技術找到應用場景
在伏彩瑞看來,Hitalk 是一個典型的人工智慧+人的智能的產品,通過它能讓用戶高效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後再解決問題,期間節省了大量時間,而這也是這個成人口語產品的價值所在。
在 AI 這條線上,Hitalk 其實並不是滬江的第一次。伏彩瑞介紹說,早在今年 3 月就滬江上線了第一個人工智慧的產品——滬江網校的Uni智能課程,是面向大學生英語四級的一款產品。而在9月,幾乎所有的滬江產品線都會用上人工智慧。
滬江不是從零開始做人工智慧的,有大量以前的積累。為什麼現在人工智慧有戲了,尤其在教育方面?我認為很大的原因,跟過去大數據的發展有關,跟過去移動和雲計算的發展有關。今年是我們創業的第十一年,是我們創站第十六年,這麼多年最大的特點就是積累(數據),這恰恰是人工智慧最需要的。
雷鋒網了解到,在做 Hitalk 之前,滬江往系統里導入了一千萬條中國人的口語數據。同時,還有1.5億用戶,在滬江的各類應用上實時產生數據。伏彩瑞介紹說,現在滬江每天產生 1 TB的教學數據。
滬江 COO 李駿也向雷鋒網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介紹說,2013年滬江就開始在內部做自己的大數據平台,2014年開始做用戶畫像,同時開始用機器來智能化的判斷用戶的能力水平。這些積累,是滬江之所以能在各類產品上推行 AI 技術的資本。
但無論是伏彩瑞,還是李駿,都明確地表示,滬江並不是一個技術開創型的公司,而是一個為技術找到應用場景的公司。
未來:AI教育產品的兩大挑戰
李駿透露說,滬江已經成立了一個「智能學習實驗室」,該實驗室採用「雙領導制」,一個是AI技術專家,另一個是教育領域專家,這也是滬江一直以來探索的研發模式。
此外,在談到智能教育產品時,李駿認為還有兩個大的挑戰必須面對:
其一,關鍵技術的突破。
李駿對雷鋒網解釋說,相比機器視覺,自然語言的理解和分析要應用到具體場景時會面臨更大挑戰,諸如機器批改、智能助教等是滬江一直在研究和嘗試的領域,但離優異的用戶體驗還是有距離的,至於之前引發熱議的高考機器人(機器答題)其實有挺大的水分。
其二,找到創新的應用場景。
AI 教育產品不能簡單模擬線下模式,要尋找有創新的應用場景。比如有廠商用攝像頭加人臉識別來檢查學生是否在學習,這樣的場景投入產出比是比較差的。智能教育產品,應當去尋找更為創新的學習場景,真正幫助老師和學生更有效率和更有創造性地教與學。
而在談到 AI 是否會取代老師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時,伏彩瑞和李駿都表示,「這是不可能的」。


※如何提高NIPS論文命中率?這裡有一份詳細的分析
※消失的無人機 IFA 2017現場直擊
※坑大了,滴滴順風車存註冊漏洞?
※田溯寧:從「互聯網+」到「萬物+」的產業變革進行時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