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布達拉宮御雷之術

布達拉宮御雷之術

高原傳統御雷術

文圖 王元紅

西藏雷電比同緯度地區高四五倍

與同緯度其他地區相比,西藏雷電發生的頻率要高出四五倍,年平均雷暴日介於57.1天至78.8天之間。2005年,中國科學院、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和日本某大學的專家就西藏的雷電進行了詳細觀測,數據表明,西藏是我國的強雷暴區,拉薩的年雷暴日數達到90多天。

西藏的雷電與內地其他地方有很大的區別,多為雲閃(雲內部或雲與雲之間的閃電),雲地閃(雲與地面之間的閃電)相對來說比較少。但因為西藏的海拔較高,處於大氣對流層的中部,所以雲閃的危害性也不能忽視。

2008年8月27日19時至20時左右,拉薩市民聽到巨大的雷鳴聲,感覺雷電很近,閃電光芒很耀眼。隨後,一些單位出現停電、電腦故障和監控設備等不能正常使用的情況。在一些設備儀器上出現打火花、焦灼現象。但奇怪的是,在事發時,屋內電話、電源、閉路線等均未斷開,在被損壞設備上沒有發現被雷電直接擊中的痕迹。

經典記載和民間認識

《五部遺教》是西藏古代吐蕃王朝時期的斷代史,相傳成書於公元8世紀,其中關於雷電有這樣的記載:海水蒸發後漂浮在上空可以生成雲,而在雲里的大鐘(地、水、火、風為四種基本元素,從此四種元素,形成一切色法,名為鍾;其體廣為一切色法所依附處,其極微塵普遍存在於一切色法集合體中,名大,合稱為大鐘。)相互接觸後產生閃電,元素猛力碰撞後可以產生雷鳴,強度進一步增強發生打雷現象,真如火刀和石頭碰撞一樣,從而生出火花來。

圖1.《五部遺教》中關於雷電的記載。攝影 王元紅

《小桑煙如意寶》相傳是蓮花生大師的作品,該書只有五六頁,主要介紹的是藏傳佛教的儀軌中如何煨桑等方面的儀軌。其中記載:……桑煙的原因從哪裡來?桑煙的原因從天上來,其父是空中響的雷,其母是空中閃的電,其子是烈馬雪花石,是大海的水泡,有良藥的功效,用香氣來去除污垢。

圖2. 較常見的天鐵。攝影 王元紅

西藏自治區防雷辦高級工程師桑旦說,長期居住在這塊高原上的藏民族,他們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防禦雷電災害的技術,這些技術對當今的防雷工作還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圖3. 骷髏頭狀的天鐵。攝影 王元紅

桑旦說,除少量經書里的記載這外,關於雷電的產生是由雲底的負電和地面的正電相結合而形成,藏族百姓在這方面的基本認識與現代的理論幾乎完全吻合。老百姓口中很早就流傳:「父到天上做雷,母到地上接雷」的口頭諺語,說明他們看見了天上和地面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並將正電和負電形象地稱為「公電」和「母電」。

圖4. 鷹狀的天鐵。攝影 王元紅

民間的防雷技術

桑旦介紹,西藏的雷電災害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區發生得更為頻繁。民間流傳的防雷技術中,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也最為集中和普遍。具體的防護方法因地制宜,不同地區的人們採取了多種多樣的辦法防禦雷電災害。

圖5. 桑旦在向喇嘛詢問傳統防雷的知識。攝影 王元紅

有一些防雷措施可能屬於農牧區獨有的,比如:

拋針防雷──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半牧區,一些人們外出時身上會帶著很多根長針,這些針是由金屬做成的。雷雨來時,人們先將針在頭髮里摩擦一會,當天上開始閃電時,再拋出去,嘴裡還不停地念著咒語:「雷電啊,你打到小丑身上去吧。」有時候,幾個放牧的在一起,把隨身攜帶的針集中插在一個比較高的地方,然後讓人和牲畜待在地勢比較低的地方,也能夠起到防禦雷電災害的效果。

獵槍防雷──以前,牧民在出行時,都會佩帶獵槍,在獵槍的槍管處有兩根像藏羚羊角一樣尖而長的細管,這是一種裝飾品,也是進行射擊時穩定槍身的支撐架,同時,它還能起到防雷的作用。兩個角的頂端用導電性能非常好的銀或銅包裹起來,也有些直接就是鐵的,能起到疏導雷電的效果。

鈴鐺防雷──在西藏的牧區行走,牛的脖子上總會套一個銅製的鈴鐺,或者在牛的脖子上套一個鐵圈,這樣來防禦雷電災害。西藏的雷電中側擊雷較多,通常流量很小,只要有一定的金屬導電,就能夠起到防雷的作用。

潑水防雷──在西藏的農區,還有人進行潑水以達到防雷的效果,這種方法對較小的局部地區生成的Cb雲(雷暴雲)有很好的作用。據專家講,當空氣中的濕度達到70%時,靜電會消散,這種潑水的辦法就是增加空氣的濕度,地面的導電性能增強,能夠起到一定的防雷作用。

在城鎮及農村的建築物防雷上,最為常見的防雷方法是絕緣防雷。在城鎮居民的諺語中流傳著「拓給(雷電)拓嘎(屋頂)」的說法,意思就是雷電來了有屋頂在呢。藏族建築的房屋屋頂,比較好的建築材料是白瑪草或阿貢土,也有一些農民會將柴火放在屋頂上。幹了以後的白瑪草和乾柴火基本上不含水分,有絕緣的效果。而屋頂的土層較厚,土層下面是風乾了的木頭,也能起到絕緣的效果。這種用屋頂來防禦雷電災害的方法,主要應用于海拔4000米以下的農區和城鎮。

圖6. 起到絕緣作用的白瑪草。攝影 王元紅

桑旦說,在西藏的農村、城鎮,流傳最廣,使用最多的引雷方法還有利用黃銅、紅銅等導電性能良好的金屬器皿或工具將雷電引入大地,而不至於使人受到雷電的傷害。比如:

旗杆防雷──在很多寺廟前,我們都可以看到高聳在門口的兩根木質的旗杆,旗杆頂部多包有銅質金屬,並用一根鐵絲連接到地面,地面還有地網(類似於現在的防雷方式)。專家們說,這些旗杆最初的作用之一就是用來防雷的。在很多牧民的帳篷前也可以看到豎立著類似的杆子,它的頂上包裹著一層鐵皮。因為杆子比較高,所以居住在帳篷里的人和周圍的牲畜就不容易受到雷電的傷害。

圖7. 矗立在寺廟前,充當過避雷針的旗杆。攝影 王元紅

避雷器防雷──在拉薩的八廓街上行走,你會看到一些藏族商人在賣一種叫「拓枷(直譯為雷鐵)」的飾品,有銅製的,也有鐵制的,並有很多圖案,以鷹的圖案較為多見。最好的「拓枷」是天然形成的,它的價格非常昂貴。「拓枷」的實際用途就是藏族人佩戴在身上以防側擊雷的。據一位藏族同胞介紹,這種雷鐵原本在山頂,但遭到雷擊後就要向下滑動一層,要用9年的時間才能形成一個「拓枷」。這當然只是一種傳說。在牧區流傳得很廣泛,再加上它被賦予了一些苯教的色彩,近年來商業炒作也就愈發地興盛。

圖8. 戴在藏族同胞身上的拓枷。攝影 王元紅

射箭防雷──這是另一種使用得比較多的防雷方法。當牧民在野外放牧時,發現天上開始閃電,這時候大量的牲畜和人都來不及躲開,在閃電一開始,就用弓將銅箭射向背離人和牲畜的地方,起到引雷的作用。這種引雷的方法在現代防雷技術中都是比較先進而且操作簡單的技術。在位於拉薩北郊曲貢村距今3500~3750年之間的曲貢遺址中,人們也發現了這種今天仍然用來引雷的銅箭,最長的達5厘米,據分析這些銅箭形成於距今4000多年前。但是不是說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人就具有了防雷的意識和有效的方法,這一結論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布達拉宮的防雷之謎

布達拉宮的相對高度117米,東西綿延360米,南北寬約300米,殿宇近1000間,面積達12萬平方米。如此高的高度,如此大的建築,在拉薩這個雷電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它是如何防禦雷電災害的呢?

據史料記載:「布達拉宮始建於6世紀末,8世紀曾遭受雷擊……。」這段記述非常簡單,但從這裡我們知道,在1200多年前,這個雄偉的建築遭受過雷電的襲擊,而且,毀壞程度不輕。據桑旦分析,當時發生的雷電應該為直擊雷。因為以當時的物質和設施條件,還不可能產生感應雷的危害。

1645年,五世達賴執掌西藏政教權柄後不久,開始重新修建布達拉宮。五世達賴圓寂後,攝政第司·索朗繞旦繼續修建布達拉宮,於1693年完工。非常奇怪的是,自此次重新修建之後的近300年時間裡,布達拉宮沒有遭受過大的雷電災害的侵襲。

據強巴格桑處長介紹,1984年,布達拉宮白宮遭受雷擊,牆體和消防管道部分受損。2001年,布達拉宮白宮再次遭受雷擊,消防管道受損,用於排水的銅管遭雷擊,電話線、電線被燒斷,三個監控顯示器燒壞。兩次雷擊都發生在白宮,而比白宮高出10多米、金頂林立的紅宮卻安然無恙。

圖9. 布達拉宮上的消防管道。攝影 王元紅

根據防雷專家分析,這兩次雷擊均屬於側擊雷,同時,由於電線、電話線、監控裝置的安裝,也不排除部分感應雷的可能性。

據桑旦的研究,五世達賴重建布達拉宮時,實際上採取了很多防雷的措施。紅宮的頂部,有五個金頂,它們就相當於現代的避雷針,高高在上,而且是用銅、金等導電性能良好的金屬製成。在金頂下面,我們看到在四周有很多金屬吊飾相互連接,在視覺上給人很多感官上的享受,它同時也充當了避雷線的作用。屋檐底下有很多的銅管,它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將屋頂的積水排到地下,第二個作用就是與金頂相連接,將雷電引入地下,由於在下雨時,雨水流到地面,水本身有導電的功能,雷電就會從金頂傳輸到銅管,再傳輸到地面,從而避免了雷電對建築物本身的損壞。

除此之外,布達拉宮的女兒牆是用白瑪草植物和阿嘎土混合製成,非常堅固,在失去水分後,它能夠起到絕緣的作用。在女兒牆上,有連排的彩幡金屬,它起到了裝飾的作用,但這些金屬製品相互連接,就相當於現代防雷中的避雷帶。在女兒牆的牆身上,裝飾有很多吉祥銅,這些吉祥銅對防禦側擊雷有很好的作用。女兒牆的厚度一般達到90厘米,有些地方甚至達到1米,如此厚度的牆,一方面能夠抵禦寒冷,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抵禦側擊雷。

這樣,布達拉宮實際上就形成了點、線、帶相結合的防禦雷電災害的系統。而這些,是在300多年前就精心設計並付諸實施的,這說明西藏人民在當時對於雷電災害已經有了清晰的認知和成熟的解決方案,不僅充分體現了西藏人民的聰明才智,而且很多做法對現代防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end-

(本文摘自《西藏人文地理》,原文有刪減,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副劍齒虎化石研究取得新進展
血腦屏障發育分子調控網路研究獲新進展
研究發現太平洋年代際振蕩位相變化主導中國東部降水變化
「死海」裡面的活植物,看梭梭和沙拐棗的「極限挑戰」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