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犯了錯,卻總是向你發脾氣?
很多時候,孩子明明犯了錯,卻怎麼也不肯承認。有時脾氣甚至比你還大,你越是說不可以,他越是做給你看,就像一頭倔強的小毛驢。
為什麼孩子非要和我們對著干呢?其實,他在通過這種形式向你傳達一個信息......
上周末,和其他孩子的家長一起帶孩子們聚會。遊樂場里,小傢伙們玩得很興奮,我們則站在不遠處閑聊。
這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陽子媽發現,她家陽子正高舉拳頭,而對面的小朋友一臉委屈,滿眼含淚。顯然,陽子惹禍了。他打了人。
陽子媽快速跑過去,嚴厲說道:跟小朋友道歉!陽子哇地哭出來,憤怒的小拳頭狠狠地捶向媽媽。場面一下子混亂起來。
自家孩子惹事了,必須要給人一個交代。理智且周全的父母,尤其傾向於立刻批評孩子,以示必要的禮節。
我們恰恰忘記了,衝突中的孩子都不好過。打人的忐忑;被打的難過。
他們的情緒都緊繃著,需要被安撫。在情緒被疏解之前,他們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
而你一上來就冰冷地告訴他:你錯了。就像是對著一個陷入泥濘的人,言辭犀利地批判。
這隻能激化孩子的情緒,讓他感到深刻的孤獨:我陷入困難的時候,我的媽媽卻站在我的對立面。
孩子犯錯了反倒表現倔強,還衝你發脾氣,其實是在通過「發脾氣」傳達一個信息:
我不舒服,爸爸媽媽,我需要你們的理解、支持和幫助。
可惜,很多父母沒能看到孩子的真正需要。他們急於管教孩子,糾正孩子的過錯,反倒最後將問題複雜化,和孩子陷入了一場不必要的爭戰。
這樣的困境現實中很常見。打破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先看見孩子的內心情緒,和孩子建立聯結,再確定要不要糾錯,如何糾錯。
想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聯結,下面這些技巧也許能幫到你——
第一,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孩子就是在錯誤中不斷學習並增長智慧的。沒犯過錯的孩子,他長不大。
避免在孩子犯錯惹事的時候,輕易貼標籤。你若信任孩子,孩子會以行動去證明,他配得上你的信任。
第二,先關注孩子,而不是錯誤本身
孩子犯了錯的當下,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你都該第一時間關注他是否受傷。
要讓孩子知道,比起外在事物,你在意的是孩子這個人。當眾犯錯的處理方式也應如此。
孩子在公共場合惹了禍,犯了錯,必須要立刻處理,那你完全可以先替他道歉,緩和局面。
爾後轉身,用你的愛給孩子安撫和溫和引導,而不是當眾讓孩子丟臉。
當孩子犯錯的那一刻,他的確不可愛,但也最需要你的愛。
你需要確保,哪怕全世界都去指責孩子,起碼還有你站在他身後。
第三,使用共情的技巧
想像一下,你開著車,
而你的伴侶坐在副駕駛上。
某個路口你拐錯了。
你的另一半說:
「那麼大的標識,你剛才沒看到嗎?
你怎麼犯這種低級的錯……」
我相信,你很容易會有要吵架的衝動。
但是,若你的另一半安慰式地拍拍你的手,
然後簡單告訴你下一步該怎麼走,
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這就是共情。孩子也需要這個。當他犯錯了,你著急忙慌去糾錯,他不僅聽不見,還容易逆反。
相反,若孩子犯了錯,你能忍住不教訓他、打罵他,亦不企圖立刻糾正他,而是看見並理解他的情緒,非常非常可貴。
哪怕孩子真的不講理、大發脾氣,你對孩子情緒的照見,你對孩子攻擊性(跟你捶打撕扯)的耐受,你的溫柔篤定,都會保護孩子,幫孩子擺脫那些黑暗的感受,給孩子戰勝困境的勇氣和力量。
當孩子犯錯了還發脾氣,請把它聽做一個求助信號,而不是一個攻擊。
若你回應得恰當,孩子不僅能從錯誤中學到寶貴的教訓,還將從你這裡接收到重要的價值觀和信念,
包括:
我的人身安全和我的感受,
比起錯誤本身重要的多;
我是被愛著的;
我能搞定我惹的禍……
最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確認:我是被理解和尊重的;爸爸媽媽跟我在一起。爾後,不需用力的「管」和「教」,孩子自會心甘情願,與你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