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學導論 20-幸福(上)

心理學導論 20-幸福(上)

治療是怎麼起作用的

這節課會比平常的課短一點。我們先把上堂課講到的臨床心理學的內容講完,然後簡單介紹一下和幸福相關的幾個很有意思的研究。

我們上堂課最後講到了治療精神疾病的歷史。我們看到它是如此可怕、失敗、隨性。現在,大部分療法都改善了。Nolen-Hoeksema博士介紹了對抑鬱症的一些治療方法,教科書里也講到了對精神分裂症、焦慮症等不同疾病的治療方法。大家都想知道的一個問題是:「治療起作用了嗎?」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部分原因是,如果你問接受過治療的人:「你治療以後有好轉嗎?」大部分人都會說:「是的。」但問題是,這很可能是統計規律本身造成的,是所謂的「均值回歸(regression to the mean)」的結果。

這裡的意思是這樣的。這條線代表你的心情,從好到中等到不好,它起起伏伏。有時候你心情好,有時候你心情不好。從統計學上說,如果有東西偏離了平均值,那麼它總會回歸到平均值的,這在統計上是不可避免的。人什麼時候去接受治療?在他感覺糟糕的時候才去接受治療。他們在感覺不好的時候才去接受治療。即使這個治療一點用也沒有,但人們的心情起起落落,在你感覺非常不好之後,一般感覺會好起來而不是更壞起來。所以,即使治療一點用也沒有,你的心情也會變好。

所以,僅僅是治療以後心情變好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事情。在你感覺最糟糕的那一天,你可能會脫光了衣服在教學樓頂跳了10分鐘的舞。我保證,你第二天的心情肯定會好了些,但這不是脫光了衣服跳舞幫了你,而是經歷了心情最差的一天以後,心情通常不會還那麼差了。心情可以變得更差,但一般來講會回歸到平均水平。要判斷治療有沒有效果,我們要做的是,讓同樣心情的人一組接受治療,一組不接受治療——這是所謂的「對照組」,然後進行比較。這是一個例子。有些抑鬱症患者,在統計學上他們是一樣的,而且都沒有接受過治療。他們都去看病,但由於醫師人手不足,一些人只能等著,而其他人接受了治療。這是隨機的,不是故意安排的,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結果是,接受了認知訓練的人有了好轉,他們比沒有接受治療的人抑鬱症減輕了。

通常來講,我們可以說治療是有效的。接受治療的人比不接受治療的人情況要好。而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選擇了接受治療。很多病我們都治不好,但可以讓病情有所改善。

對於不同的疾病,最好的療法也不同。比如抑鬱症。如果你得的是普通的單極抑鬱症,你心情低落,你表現出一些抑鬱症的癥狀,那麼對你最好的療法就是認知行為療法加上一些抗抑鬱葯比如SSRIs。如果你得的是躁鬱症,認知行為療法就沒用了,而藥物治療是最佳選擇。其他的精神疾病也一樣,每種疾病都有最好的治療方法。如果你有焦慮症,認知行為療法能幫到你;如果你有精神分裂症,那麼這種方法就可能幫不到你。最後,醫師不同,治療效果也不同。有些醫師的治療效果會更好。因為一些沒有人知道的原因,有些醫師比其他人治療效果更好。對於某個人的治療來講,不同醫師間的差別非常大。

最後,不考慮治療方法和醫師間的區別,可以說治療在總體上是有效的嗎?答案是:「是的。」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臨床心理學所謂的「非特異性因素(nonspecific factors)」。這個術語的意思是,對於所有治療方法——或者差不多所有治療方法——都有同樣的起作用的因素。我說兩點。

一個是「支持(support)」。不管你接受的是什麼治療,精神分析或是行為療法或是認知療法或是藥物治療,或是有人讓你運動或者記日記等等,你都會感覺到別人的支持、接納、同情、鼓勵和指導。你會感覺到人情味。至少在一些時候,你感到有人真正在關心你,希望你好起來。這會造成很大的不同。

還有一個是「希望」。一般來講,接受治療的時候你都滿懷希望,覺得自己會好起來。這種希望的力量強大。人們有時把這看做是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也就是說,你病情好轉不是因為醫師對你做了什麼治療,而是你相信病情好轉了,相信他們的治療能幫到你。這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安慰劑效應」通常用於負面的說法:「這只不過是安慰劑效應而已。」但是,安慰劑效應很強大。即使從真實的角度看,治療不起作用,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即使醫師圍著你跳舞,如果你相信他跳舞能讓你好起來,你也會好起來的。

回答問題

這是我要講的關於治療的所有內容,大家有什麼問題嗎?

好的。問題是:回歸平均數這個解釋似乎有點牽強,因為它取決於平均數在哪裡。你總是事後才知道平均數在哪裡的,事先你是不知道的。很好的問題。當你說回歸平均數的時候,你已經有了一些假設。你已經假設了你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有平均水平的,你圍繞著它們上下波動,比如情緒就是這樣。對大部分人而言,我們有一個平均情緒,我們有好的時候,也有壞的時候。總有那種可能,就是你有一天情緒很壞,然後更壞,更壞,一直壞下去。但從統計上來講,更可能的是,你有一天情緒很壞,然後第二天好起來了,向平均水平回歸。你不用通過臨床醫學發現這一點,你可以自己畫一個自己的情緒圖,標出你自己的情緒值。這樣,在你最鬱悶的那天過後,你的心情總會好起來的。這裡的假設就是,我們的情緒有個平均值。如果人們的行為是不可預測的,那就毫無規律可言,而事實不是這樣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個基準點。(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喵和茄丁面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導論 19-精神疾病:第二部分(上)
心理學導論 18-精神疾病:第一部分(中)
心理學導論 18-精神疾病:第一部分(上)
心理學導論 06-我們如何交流:語言(上)

TAG:小喵和茄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