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不光打游擊 也有攻堅戰 全殲日本老兵守備隊
說起抗日敵後根據地,從平原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敵後武工隊等等電影里,讓人感到華北平原八路軍只能打游擊。
其實,電影是藝術再加工的產物,真正的戰鬥可不是電影上的表演,更多是真刀真槍你死我活的血戰。
1939年,在一個叫大龍華的小村莊,八路軍和日軍就進行了一場戰鬥,這場戰鬥是八路軍一場中等規模的攻堅戰。
交戰雙方是楊成武將軍領導的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和日軍老兵組成的110師團140聯隊。
在抗日戰爭初期,日軍雖然徵集很多偽軍當炮灰,但是真正有戰鬥力的還是日軍老兵,經驗豐富,裝備精良。
日軍140聯隊採取穩打穩紮戰術,推進到哪裡就在哪裡開始修公路,這也是對楊成武一分區根據地的蠶食。
必須打掉這股日軍,否則我八路軍後方根據地活動將更加困難。
但是看看日軍的實力,打沒有必勝的把握。140聯隊第三大隊12中隊共有300多人,在大龍華村子裡有三門四一式山炮,六挺九二式重機槍。反過來看看一分區的三個團,裝備最好的一個團也沒有一門像樣的火炮,重機槍屈指可數。
但是要想吃掉這股日軍就必須來一場硬碰硬的攻堅戰,因為日軍白天修馬路,晚上回村裡閉門不出。
楊成武最擔心的還是距離大龍華村子十公里外的日軍第三大隊,一旦日軍增援大龍華村子,一分區將會遭到重大損失。
但是在兵力對比上,一分區還是佔有優勢的,日軍第三大隊1000多人,而一分區兵力將近2500人。況且,群眾基礎好,日軍一有風吹草動老百姓第一時間通報八路軍,情報單向透明。
楊成武很清醒,要想打一場漂亮的攻堅戰,「打援」是關鍵,楊成武將這一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了第三團。
1939年5月20日凌晨1點,隨著楊成武一聲令下,第一團沖入大龍華村子,剛從睡夢中醒來的日軍一片慌亂,但是日軍老兵作戰經驗豐富,第一反應就是搶佔制高點,並就地死守,等待援軍。
日軍第三大隊接受到救援電報後,命令第10中隊迅速救援第12中隊,當分乘5輛卡車的12中隊行之八路軍一分區第三團伏擊點時,第三團連續三次打退了日軍的衝鋒。
此時,在大龍華村子裡的日軍苦等援軍不到,只好做困獸之鬥,慘烈的巷戰白刃戰在大龍華村子裡隨處可見。
日軍援軍與第三團一直膠著,當聽到大龍華村子的槍聲安靜下來後,日軍大隊長小林少佐只好悻悻下令撤退。
大龍華戰鬥就這樣結束了。
據統計,楊成武的一分區共陣亡64人,負傷272人,日軍戰死52人,負傷200餘人。
要知道,在抗日戰場上要想擊斃一名日軍需要6名甚至更多的中國戰士的犧牲,俘虜日軍就更難。
但是此次戰鬥有11名日軍成了八路軍的俘虜,這是晉察冀軍區成立以來單次戰鬥俘虜日軍最多的一次戰鬥,還繳獲了一門日軍四一式山炮和一部電台。


※最富的國家 缺一樣護家寶 如今就是「買買買」
※一城市80萬人口6個月後減少100倍 最血腥戰爭惹的禍
※梁山好漢武功誰第一?誰最次?
※布達佩斯守衛戰 匈牙利三千武裝抵抗蘇聯十萬大軍二十天
TAG:今天是明天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