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凡是喜歡下廚房的男人,都該給自己點個贊!

凡是喜歡下廚房的男人,都該給自己點個贊!

文:古岸雲沙

今天突然想扯扯做飯的事。

中國社會自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男權的時代就開始了,雖經幾千年不懈努力抗爭,到今天婦女也頂半邊天后,女人仍然還沒有完全擺脫掉圍著鍋台轉的命運。

同樣是下地幹活,男人們回家床上一倒,倒壺茶靜等吃飯;女人們則要燒火做飯,伺侯小孩,還要洗洗刷刷,等到一切都收拾利落了,又到上工的點了。從這一方面說,我們的母親們比父親對家庭的付出要多得多。

父母們分工不同,角色扮演也不同,而且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束縛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也讓我們不得不背負著這一傳統繼續走下去。

當然,現代人也在不斷地改善著夫妻關係,很多男人也學著下廚房了,這是對女人的理解與尊重。

凡是喜歡下廚房的男人都該給自己點個贊。

我們都是過過窮日子的人。所以對於吃飯做飯這件事,並沒有多大的意見。只要有吃的,管誰做的呢,管飽就行了。

可能是小時候太貪吃了,我對於做飯有一種由衷的熱情。小時侯我是個油瓶倒了也不會扶一下的懶漢,風風火火的山漢子,誰也沒有想到我會喜歡做飯,還一不小心成了陪讀的閑婦良母。

我們家裡三個當家的女人(用我母親的話說,誰管灶台誰當家),做飯最好吃的是我大娘,其次是我奶奶,最後才是我母親。

大娘做的菜色香味具濃郁,奶奶走清淡路線,幾乎不放醬油,放鹽少,油多,爛。從我記事起,她滿嘴的牙就剩了兩顆,所以無論做什麼菜,她都喜大火燉。我母親炒菜只喜歡放鹽,用她的話說:菜就是個就頭,光吃菜得多少。所以每天我們家都像打翻了鹽罐子,齁死人不償命。

我母親與我大娘做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大娘熬的粥杠稠杠稠的;我們家則從來只喝清湯,水開了,下一把面,用我父親話說:那叫瞪眼湯。低頭喝湯能從碗里瞧得見自己,一張大臉,圓圓的眼睛,不注意自己嚇自己一跳。

所以小時候每到飯點,我就端著碗去奶奶的廚房裡挾菜吃,雖然免不了常常挨罵,可是照吃不誤。誰沒因為貪吃挨過罵呀。

上初中之後,每周回家一趟,我一天里要吃六頓飯。從家裡吃飽了,再去大娘家吃一頓。從來不會做假,也不懂虛套,因為是一家人。別人家的飯菜可是從來沒吃過的,這一點家教還是有的。

每頓飯都撐的扶著牆回家,就像現在人吃自助餐一樣。我同學說,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是:扶著牆進來,扶著牆出去。那得空多少天的肚子,吃多飽呀。

我沒空過肚子,但我體會過扶著牆出去是什麼滋味。

我大娘的飯做得實在太好吃了。

既便大娘年老之後,不再做飯,我每一次去小區看望大娘,仍然想念大娘飯菜的味道。

我常常抱怨母親做得飯難吃,母親說誰做飯誰當家,嫌難吃自己做。

我們之間,多年來的相處模式總是抱怨多於寬容與理解。也許正應了那句話,越是親近的人,越容易相互傷害。

如果我說大娘做的菜好吃,母親必說:放的料多:如果我說大娘燒的湯稠,母親必說:放的面多。下一次做飯,我們仍然要吃齁死人不償命的青菜,繼續喝自己要嚇死自己的瞪眼湯。一個人的習慣就像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

不能改變別人,那就改變自己。

真的是誰掌灶台誰當家啊。

我喜歡色彩濃郁的飯菜,喜歡稠乎乎的湯,我一直覺得那濃濃的化不開的汁水裡是有著一個家庭的溫暖與粘度的。

我母親其實是一個對世事比較寡淡的人。一切都隨性自由慣了的,對自己沒要求,對別人也沒要求。

當然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她想得開,也看得開。父親走了二十多年,她幾乎很少在我們面前提及。也不是不想,而是提及無益,不如就這樣平淡平靜地過下去。

她表達感情的方式不在飯菜上。在這一面,我則完全受了大娘的影響。我以為,一個女人的愛,對家庭對孩子,都體現在了飯菜里。為什麼很多人回憶母親的時候,常常會想起母親做飯的味道。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我也在我大娘的飯菜里體會到了那種愛的味道。為了記住那種味道,我秉承了大娘做飯的習慣,熬稠乎乎的湯,做色彩濃郁的菜。

每次吃飯,我母親都會往湯碗里加水,大稠的湯,她喝不下去。那時候我就會在心裡產生一絲犯罪感:我怎麼這麼不孝順呀。

我是真的喜歡做飯,因為這樣我才有主動權,才能掌控自己的味覺。

我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飯給喜歡的人吃,然後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問她(他):好吃嗎?好吃嗎?直到看著他把盤子都啃光,菜水也喝掉,我心裡就像有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其實,有強迫的意思。說不好不行。好吃就得全吃光。否則,怎麼對得起我的勞動?

任何的一種愛,都會綁架人。

常常有人說,要拴住一個男人的心,先拴住他的胃。

很多時候,胃是小事,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大多數男人只要有機會,還是想換換口味的。

唯一換不掉的孩子。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

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陪著她成長,給她做好吃的。有一天當她長大,離家謀生,她想家的時侯就會想起你做飯的味道。

每一種味道里都有濃濃的愛。

哪怕它是鹹的。

現在我們的角色除了是家庭婦女的角色,妻子的角色,還是母親的角色。

在每一個階段,都扮演好自己。

從青銅時代至今,女人的歷史角色已無法更改,也做不成大事,那就安安穩穩做一個母親吧。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愚伯的自留地 的精彩文章:

夢中的葡萄園
推薦超300萬:鄉村孩子的頑皮誰也無法阻擋,竟把母雞當玩具!
一封沒有寄出去的信
松江警察打人事件:我只想告訴大家,警察,其實是個高危職業!
以一個旁觀者,見證母性的偉大

TAG:愚伯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