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前因後果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前因後果

作者:張傑 季我努學社社員

最近美國華納電影投資拍攝的戰爭電影《敦刻爾克》,讓許多人又重新審視了二戰時期那場驚心動魄的大撤退,從劇中宏大場面,確實可以感受到大撤退的壯觀。然而時至今日,敦刻爾克大撤退依然是史學界乃至坊間關注的熱點話題,有關於此的討論還在持續。因而,重新審視敦刻爾克大撤退,特別是分析這次大撤退的前因後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當然,在筆者詳細審視這次大撤退前因後果之前,還是有必要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大致脈絡進行些許梳理。1940年5月下旬,英法聯軍防線不敵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迅速崩潰,爾後聯軍在敦刻爾克這個法國東北部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共撤走30多萬軍隊,後稱為敦刻爾克大撤退。有關這次撤退的具體細節、影響及對雙方軍事力量的影響,一直都是很多人討論的話題,這也是本文試圖分析的。

一、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緣由及責任

有關為何英法聯軍會被逼到敦刻爾克一角被迫選擇撤退,著名歷史學家亨利·米歇爾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書中提及引述貝當的原話「由於英國人的過錯,戰爭已經打敗了」,把責任推給了英國遠征軍,這當然失之偏頗。而閻來恩則在學術期刊中撰文《論法國政府在敦刻爾克撤退中的責任》,認為「法國在戰前和戰時的國內形勢都決定其必然走向失敗,同時也決定了英國遠征軍必然要從歐洲大陸戰場上撤退」,這裡又把責任完全推給了法國。

類似的評論在21世紀前的史學界比較有市場,如陳英吳就認為「敦刻爾克大潰退是英法兩國當權人物推行綏靖主義政策的直接惡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基於各國國家利益和處在冷戰格局下的影響,導致在認識這次大撤退的前因後果時,失之偏頗。當然應該說,這些認識不能夠說有明顯的錯誤,只是簡單化的分析與研究,並不可以把此事件的真實面目暴露。

英法聯軍被逼到敦刻爾克一角,固然和英法希圖「禍水東引」的希望相關,也同這兩個國家的綏靖政策息息相關,但是最核心的還是英法兩國對希特勒德國的戰略目標方向缺乏準確的認知。德國閃襲波蘭,作為盟國的英法無動於衷,參與「奇怪的戰爭」,確實很不應該,作為他們,當然是希望德國能夠進攻不同社會制度的蘇聯。然而,最關鍵還是英法忽視了德國的野心和對德國戰略方向的認知。

第一,德國的戰略目標是整個歐洲,所以無論是東向還是西向,德國的擴張都是必然的,只不過需要考慮到各種具體的細節。波蘭危機發生後,確實很多人以為德國會繼續向東發展,這種思路大致不錯,但是作為英法當局,應當考慮到其他可能。第二,不可否認的是,一戰中德國的失敗,給了蘇聯和德國接近的機會,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德國一度打的相當火熱,雖然最終二戰中德國也進犯蘇聯,但是從歷史的角度德國對英法的仇視更深。第三,凡事總要有個輕重緩急、先難後易,從這個角度來看,閃襲法國還是比進攻蘇聯來得容易。可是,對於這些相當明顯的問題,英法兩國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還一廂情願地以為德國會進犯蘇聯。更重要的是,英法還以為一戰時期發揮作用的馬其諾防線,依然固若金湯,卻不知道早已經不適合當前的需要。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一百多個師在數千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A、B兩個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德軍的主攻方向選在左翼的A集團軍群,利用強大的裝甲部隊,在阿登山區發起了強有力的進攻,因為阿登山區森林密布,且看上去坦克無法通過,這讓向比利時進軍準備迎戰德軍右翼B集團軍群的英法聯軍大失所料,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

因此,北部的聯軍事實上已經被包圍在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5月27日經不起德國猛烈進攻的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英法聯軍開始被迫全部集中,向敦刻爾克撤退。敦刻爾克一下子就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二、希特勒的突然命令和大撤退的成功

這時候,德國相比退入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而言,強大的太多。然而奇怪的是,當德軍從西、南、東三個方向往敦刻爾克步步緊逼,而且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時,1940年5月24日這一天,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這一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大惑不解。這個命令,讓英法聯軍有了充足的時間去撤退,同時,這也給史學界留下了一個難以理解的問題,為何此刻希特勒如此抉擇?

這一命令後來引發史學界甚至二戰史愛好者的諸多爭論,很多人包括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然而,仔細觀之卻發現並不是那麼的簡單,這次突然停滯的軍事行動,有著深遠的原因。綜合各家論述,整理如下。

首先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確定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這樣一來,直接進行就無必要,停滯行動也就可以理解。其次聯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因為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再次被認為也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是希特勒擔心裝甲部隊受困於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的地帶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確實地理環境對裝甲部隊影響是很大的。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這樣就可以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總而言之,希特勒一定有著他自己的考慮,絕非是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而且這麼重大的軍事決策,顯而易見不是輕易做出的。但是,戰時時間稍縱即逝,正因為希特勒的突然下令,英法聯軍有了相當充足的時間,能夠從容選擇撤退。換而言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很多都是有一系列的小細節組成的。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5月26日開始,一直延續到6月4日,歷時九天,當然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再加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參與實際的大撤退,總共有33.8萬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不過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的只是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據統計,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還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死傷,這些傷亡人員中,有的是在抗擊德軍進攻堅守至關重要的防線時戰死的,有的是在海灘等待上船時喪生在德軍空襲和炮火下,還有的是在海上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船隻而葬身大海。他們都是值得紀念的二戰英雄。

然而,敦刻爾克大撤退畢竟成功了。就如同方征在其論文《淺析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的原因》指出的那樣:「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的原因是複雜的,不僅有德國軍事工業發展的不足、「閃電戰」的缺陷以及德國外交的傳統,還有英國上上下下為撤退行動投入的巨大力量以及英國空軍的無畏作戰,而敦刻爾克的地形及天氣也是聯軍撤退行動中的有益因素。」

所以有不少文章說敦刻爾克大撤退只是撤退,很難說得上成功,甚至說這是二戰中盟國中的恥辱。這個就沒有尊重歷史事實,絕處逢生,而且是30多萬人,這是多麼一個龐大的數字,從容地離開德國的包圍圈,這是何等的壯觀。也許幾百年後,再來討論二戰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次撤退。

三、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意義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意義,論著中有太多論述,直接導致對撤退的評價趨於多元化。而就筆者來看,有三點意義最為關鍵,一是保留了大量的盟國軍隊,二是鼓舞了反法西斯陣營的士氣,三是,打破了英美方面和蘇聯方面彼此猜疑的局面,開始走向共同合作的道路。

首先,這次敦刻爾克大撤退,撤走了30多萬盟國的軍隊,這個數量相比歐洲戰場上的總兵力而言,確實並不值得一提,或者說從數量上看撤走的力量並不處於決定要素。但實際上,這批由英法等國組成的軍隊,已經歷經了多次戰鬥的洗禮,是盟國軍隊中最具有戰鬥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能夠保留這麼多,遠遠大於之前英法部分將領的估計,確實比較關鍵,或者說相當重要。在後來反擊法西斯同盟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歷經敦刻爾克的老兵,是怎樣發揮自己的作用。

鼓舞士氣,筆者想這一點應該是正確的,雖然一直有學界認為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徹底的失敗,畢竟是撤退,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這次撤退的重要價值。在德國肆虐歐洲大陸時,英法暫時不能正面對抗的前提下,暫時選擇撤退,從任何角度都是可取的。事實上,一次性成功撤走這麼多的軍隊,對反法西斯陣營的人民而言,確實是一次值得歡欣鼓舞的結果。毫無疑問,這麼多軍隊成功撤走,事實上也是留下了勝利的因子。

另外,敦刻爾克大撤退,實際上也打破了英法國家和蘇聯方面互相猜疑的狀態。在大撤退前,英法等國一直希望德國能夠東進進攻蘇聯,是為「禍水東引」,而蘇聯方面,對德國與英法之間的關係一直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由於之前的積怨,導致英法同盟和蘇聯並不能齊心合力,直接導致德國在歐陸的壯大。而大撤退的成功,打破了英法和蘇聯之間互相猜疑的情況,雙方在這之後,開始實質性有所接觸。

所以,從上面幾個方面來看。敦刻爾克大撤退絕不是有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次「可恥的失敗」。相反,在處於那樣的境地中,一次勝利的順利的撤退,給整個反法西斯力量帶來了很大的心理支撐和幫助。或許如電影之中,那種絕望的令人窒息的場景,但是現實存在,卻是那樣的有力量和鼓舞人心。

在這次大撤退的最後日子裡,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發表了他在戰爭中的一篇最為重要的演講,在他的「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里,丘吉爾告訴所有的英國人,他們還是可以擊敗德國,即使納粹的進攻就如同他們在發過那樣。筆者認為,正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勝利,帶給了丘吉爾的信心。因此,對這次大撤退的意義和價值,怎麼說其實都不為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印度稱中國為「震旦」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中國又叫做賽里斯、秦尼扎?
日本人怎樣糟蹋了「支那」這個美好的辭彙
誰最先以「秦人」指代中國?
放下武器,接受屠殺:日方鏡頭下大屠殺期間的南京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