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今日鬼節:人死後成為鬼,鬼死後是什麼?

今日鬼節:人死後成為鬼,鬼死後是什麼?

「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這是《禮記》中的話。書中繼續指出:「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達官貴人死後有廟供奉,終年有人祭祀,則成了神。普通人死後無廟享祭,四處飄泊,是鬼。

今年清明節,書評君發出《墳墓下沉,時過境遷,祖先的屍骨和靈魂哪去了?》回顧了一段普通人與死亡的歷史。從「賣身葬父」「有史記載」到「我死後,QQ(或微信)怎麼辦?」,普通人在生命結束的時刻便踏上了漫長的不平等歷程。隨著「隔三代以上」的到來,祭祀停止,已故親人先是籠統被歸入先人或祖先,接著是徹底消失。從此,便只是「有史記載」中的模糊統計數字。隨風而至,隨風而走。

今日鬼節:人死後成為鬼,鬼死後是什麼?

現在已是「我死後,微信怎麼辦」了嗎?

屍骨和靈魂的漫長不平等歷史是現實活著的人、家庭、階層的折射。它們不平等,即人類不平等。

今日「鬼節」,也叫「中元節」。人們在此節日懷念親人,同時對未來寄予一種美好祝願。而現在,書評君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人死為鬼,鬼死是什麼?長年累月,鬼界是不是要人口爆炸?他們是怎樣管理鬼的數量的?婚姻和家庭制度是怎樣的?

今日鬼節:人死後成為鬼,鬼死後是什麼?

我們的祖先就被困擾過。下文有趣,通過回顧和梳理歷史上的文字記載發現,祖先們大致提供了兩種說法,其一是「新鬼大,故鬼小」,這樣就能節約空間,其二是「人死為聻」(jiàn)。但是它們又難自圓其說,有矛盾和衝突。「人死為鬼,鬼死是什麼?」的具體論證更為複雜,且看下文。

祖先們渴望用各種學說論證身體停止呼吸後的世界。這是一種想像的建構。但是,你呢?是否有想過離開這個世界後,會變成什麼?你希望自己變成什麼?書評君聽過一些說法,有人說要做花草,有人說要做彩霞。來留言區和我們說說你的暢想。

今日鬼節:人死後成為鬼,鬼死後是什麼?

作者 | 欒保群

《論衡·論死》中說:


天地開闢,人皇以來,隨壽而死。若中年夭亡,以億萬數。計今人之數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輒為鬼,則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

王仲任說這話的時候,肯定沒有對冥界的生態環境做過實地考察,只站在人本位上來測度鬼的世界,正如夏蟲不可語冰,其空言無根自不待論。就說那「道路之上,一步一鬼」的猜想,就大不合於鬼情。一是鬼魂趕路可以穿牆入隙,有影無蹤,何必在人的道路生擠?二是鬼魂有形無質,專把惡鬼做乾糧的尺郭,朝吞三千,暮吞三百,腹圍七丈的肚子,——即使囫圇一個大胃,別無雜碎,也不過一間三五十平米客廳大小吧,——尚能放下數千之鬼,那麼「一步」的空間中擠上百八十個也沒什麼不可吧。

當然,如果人間總是源源不絕並以幾何級數增長的數量輸送過去,千萬年之後,那結果就很難樂觀,即使鬼魂們不怕擁擠,那在坑滿坑、在谷滿谷的場面,讓三界神仙看上去也很頭疼的。所以必須要有第三:即冥界有高效的政府,在調控鬼魂數量上自有它的招數。

那招數雖然並不很多,或是和緩地讓鬼魂由大變小,像冰棍似地慢慢化掉,或是略微激進些,讓鬼魂再死一回,然後清理到另一個世界。但不管怎樣,幽冥世界至今還是天下太平。

今日鬼節:人死後成為鬼,鬼死後是什麼?


《捫虱談鬼錄(修訂版)》

作者: 欒保群

版本: 漢唐陽光·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7年7月

招數一

「新鬼大,故鬼小」

《春秋左氏傳》文公二年,原文有:


秋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逆祀也。於是夏父弗忌為宗伯,尊僖公,且明見曰:「吾見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後小,順也。躋聖賢,明也。明、順,禮也。」

夏父弗忌為魯國的宗伯,所主為國君宗族的祭祀,他說的「大」和「小」是指死者的年齡還是輩份,歷來就各有主張,但我覺得應該還涉及到鬼的形體大小。宗族祠廟所祀先祖的數目不能無盡無休,除了始祖之外,其他列祖列宗就要隨著時間而要被淘汰。

今日鬼節:人死後成為鬼,鬼死後是什麼?

具體地說,就是宗子五服之外的祖先神主須從宗廟中請出去。在祭禮中這是遠祖疏於近祖(當然始祖除外),如果從鬼魂的角度來看,就是故鬼疏於新鬼。古老的祖先一代一代被請出了宗廟,雖然仍然享受子孫的祭祀,但地位是一代不如一代。子孫在心理上的不安就有可能用幽冥文化的「說法」來撫平,所謂「新鬼大,故鬼小」,並不是夏父弗忌自己的創見,而是當時人的一種幽冥文化意識,這句話就可能含有鬼魂隨著歲月不斷變小,以至消失的意思。

歐陽修大約是第一個在文字上把「新鬼大故鬼小」一句超出宗法祭禮,而從鬼神角度來看待的人。據《東軒筆錄》卷十二,歐陽修十七歲時參加州試,論《左氏傳》之「誣」(即無稽之談。一說應是「巫」字之誤),有「石言於宋,神降於莘。外蛇斗而內蛇傷,新鬼大而故鬼小」之句,時稱為「奇警」。「石言於宋」諸事都是「子不語」的「怪力亂神」,而歐陽修把「新鬼大故鬼小」也列於其中,明顯把這「鬼」當成鬼魂來對待了。

《閱微草堂筆記》卷二有一則說得最為明晰:


余謂鬼,人之餘氣也。氣以漸而消,故《左傳》稱「新鬼大,故鬼小」。世有見鬼者,而不聞見羲、軒以上鬼,消已盡也。

這話說得好,現在談鬼,即使裡面的鬼身份不明,但也或是西裝革履,或是短衣便服運動衫,少見有長袍馬褂、峨冠博帶的,更不用說幾片樹葉遮體的「羲皇上鬼」了。老年間的那些鬼不僅由大變小,而且「以漸而消」,沒有了。由此而聯想到今天的閻羅王,大約也是西裝領帶腆著啤酒肚坐在老闆枱後的皮轉椅上,身後是一排精裝燙金的《六法全書》,而牛頭馬面如果不戴上大沿帽也就很不般配了吧。

又袁枚《子不語》卷二十「冤魂索命」一則中有云:


乾隆戊寅,蕭松浦與沈毅庵同客番禺幕中,分辦刑名。毅庵居處,與蕭僅隔一板壁。夜間披閱案牘,聞毅庵齋中若嘶嘶有聲甚微。起而瞰之,見毅庵俯首案上,筆不停書,其旁立有三四鬼,手捧其頭,又見無數矮鬼環跪於地。

沈毅庵所審案卷是一大命案,其中二犯情節稍輕,在可死可不死之間。自捧其頭的鬼應是被害人的鬼魂,他們自然以全殺為甘心。而環跪的一群則是二犯的祖宗,他們跪在地上,顯然是乞求把囚犯從寬免死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祖宗鬼全是「矮鬼」。為什麼是矮鬼?因為「故鬼小」了。

「故鬼小」一說絕對不能看做是一種隨便說說的鬼事,它在民俗禮儀中有很深的含義。不用說別的,如果故鬼不是越來越小而終於消失,那麼冥界擠得無立足之地還是小事,生人的祭掃更是無法應酬,而且涉及到鬼魂寄形的廬室問題,那時的人間是不是還有生人的活動空間也很難說了。所以冥界的「故鬼小」就是人間的「老者死」。

今日鬼節:人死後成為鬼,鬼死後是什麼?


《古代中國與皇帝祭祀》

作者: [日] 金子修一

譯者: 肖聖中等

版本: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7年7月

從郊祀、宗廟、明堂、封禪及即位禮儀等具體制度入手,對漢唐間的皇帝祭祀進行了通貫性的考察。

可是事情又不那麼簡單。如果按照「新鬼大故鬼小」的理論來指導鬼故事的創作,那麼這一文學題材可能要減色不少,因為在很多鬼故事中,鬼魂在冥界不但沒有變小以至消逝,而且根本就不會隨著歲月變老。

《幽明錄》記東晉安北將軍司馬恬夢鄧艾為一老翁,鄧被殺時年過七十,所以夢中老翁正是生時面貌。劉敬叔《異苑》卷六言陸機入洛,遇王弼鬼魂,仍是少年。這還都是百年之內的事。唐·張讀《宣室志》卷四言唐元和間進士陸喬見沈約之鬼,已相隔近四百年,仍是「衣冠甚偉,儀狀秀逸」;戴孚《廣異記》「劉門奴」條記唐高宗時見漢楚王戊之太子之鬼,已隔有七百年,「趙佐」條記唐玄宗時見秦始皇之鬼,相隔已近千年,這些鬼魂仍然保持著當年的相貌。

這些故事對「故鬼小」的規律全然不予理睬,但有一個必須為人所留意的的情節,即這些鬼都是「名鬼」,如同人間的名公名款名士名媛名記名嘴一流。清人歐陽兆熊在《水窗春囈》中曾記一事,雖也是主「故鬼小」之說,卻對此類名鬼開了個例外,湖南湘潭人張燦,自言能見鬼,說:

人死越數年,其鬼漸縮小,豪貴有氣魄者則不然。可見左氏「新鬼大、故鬼小」以及「取精用物」之說,非洞悉鬼神之情狀者,不知語之精也。

順便說一下,還有一種與「故鬼小」全然相反的說法,那就是鬼不但不會隨著歲月變小,而且會一年一年長大起來。但此說極少見,看來也未被人們所認可。

今日鬼節:人死後成為鬼,鬼死後是什麼?


《鬼在江湖》

作者:欒保群

版本: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7年7月

雖然名曰談鬼,但往往以鬼喻人,巧妙地借古諷今。

疑問

鬼會死嗎?

「鬼是餓不死的」,但餓不死並不等於死不了,所以鬼魂仍然存在著一個「死」的問題。民間本有鬼會死掉的觀念,但那些算是「非正常死亡」,而且所說的鬼也未必皆是人鬼;人鬼的「自然死亡」大抵以「年久變小」含糊過去了。

但中國的鬼魂還是存在著死亡問題,雖然一直有些含糊,可是終究還是要說清楚的。最晚到了唐代,小說中已經反映了一種見解,即冥界的鬼也與陽間的人一樣,是會「自然死亡」的。唐臨《冥報記》中睦仁蒨問冥官成景曰:「鬼有死乎?」曰:「然。」仁蒨曰:「死入何道?」答曰:「不知,如人知生而不知死。」鬼魂死了,卻還要問死後的去處,可見那死與子產說的遊魂如氣散去並不是一事。子產說的結論是由有鬼而變為無鬼,而此時的見解則是鬼死而神存。既然鬼死後並不消失,為了避免擾亂社會,不給他們找個落腳地是說不過去的。

於是到了薛漁思的《河東記》,就杜撰出了個「周遞數百里,其間日月所不及,經日昏暗,常以鴉鳴知晝夜」的「鴉鳴國」。

又問曰:「鴉鳴國空地奚為?」二人曰:「人死則有鬼,鬼復有死,若無此地,何以處之?」

這一見解很是乾脆,攤開來講就是:人死則有鬼,如果沒有冥界,怎麼安置這些鬼?鬼也要死的,如果沒有另一個冥界鴉鳴國,又怎麼安置死鬼的亡魂?至於這鴉鳴國,其實並沒有什麼新的創意。鬼魂所在的冥間豈不已是「日月所不及,經日昏暗」么,對於鬼來說,死後的生態環境竟然有「如歸」之感,所不同者,只是以鴉鳴知晝夜而已。至於這地方的疆域,雖然並不怎麼遼闊,但既是空地,短期內總是寬敞的。所以鬼死之後到了鴉鳴國,用現代的觀念來理解,好像只不過是遷移到了一塊殖民地。

今日鬼節:人死後成為鬼,鬼死後是什麼?


《聊齋志異》

作者: 蒲松齡

版本: 三秦出版社 2016年6月

《聊齋志異》中《呂無病》一篇,女鬼呂無病一夜奔波數千里,終於精力耗盡,「倒地而滅」,她丈夫為她建一個「鬼妻之墓」,因為她丈夫生在人世,這墓自然只能建在人間,但這是只是個象徵性的「衣冠冢」,並不能證明呂無病的魂靈就在人間。而《章阿端》一篇更是專門以鬼的死亡來編成的故事,人鬼相戀,常以鬼的復活結為團圓的收場,即使不能復活,人與鬼總還是能相戀的;但這篇以出奇取勝,用一個女鬼(戚生的妻子)的逃避轉世成全了與戚生的人鬼婚姻,又用另一個女鬼(戚生的情人端娘)的再次死亡結成大悲劇,他們就是連人與鬼的相戀都不能實現了。

招數二

鬼死為聻


……如是年餘,女(端娘)忽病,瞀悶懊憹,恍惚如見鬼狀。妻撫之曰:「此為鬼病。」生曰:「端娘已鬼,又何鬼之能病?」妻曰:「不然。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之畏聻,猶人之畏鬼也。」……

「鬼死為聻」。既然鬼可以祟人,那麼聻同樣可以祟鬼,所以這聻實在讓鬼可懼。於是人間的術士們就「遠交近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倘若遇到為鬼所祟的事,那就向聻發出聯盟的意向,請聻作祟以治鬼。此術最早見於金·韓道昭《五音集韻》卷七所引的《搜真玉鏡集》,云:「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之。若篆書此字貼於門上,一切鬼祟遠離千里。」

今日鬼節:人死後成為鬼,鬼死後是什麼?

聻。

但在此之前的唐代,對聻的解釋卻是另外一樣,從記載上並沒有「鬼死為聻」之說的。

唐時的民間好在門上畫虎頭,並書一「聻」字,用以驅除惡鬼。可是這「聻」是什麼東西,說法大致有兩種。其一是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集卷四說的「聻」字為「滄耳」二字的合文,原文道:


俗好於門上畫虎頭,書「聻」字,謂陰刀鬼名,可息疫癘也。予讀「舊漢儀」,說儺逐疫鬼,又立桃人、葦索、滄耳、虎等。聻為合「滄耳」也。

這裡說的「舊漢儀」不知具體指何種漢儀,但所引與東漢末年蔡邕的《獨斷》很類似,《獨斷》云:「赤丸五穀,播灑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鬱壘以執之。」很明顯,段氏所說的「滄耳」在這裡寫作「儋牙」,字形相近,當有一誤。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們已經合文為「聻」,做了「陰刀鬼」的一種。

另一種對「聻」的解釋見於唐人張讀的《宣室志》:


河東人馮漸,初以明經入仕,後棄官。有道士李君善視鬼,授術於馮漸。大曆中,有博陵崔公,與李君為僚。李君寓書於崔曰:「當今制鬼,無過漸耳。」是時朝士咸知漸有神術,往往道其名。後長安中人率以「漸」字題其門者,蓋用此也。

按依此說,「漸」是指術士馮漸之名,「耳」則為語辭,「無過漸耳」,意思就是「如今治鬼之人,沒有能超過馮漸的了。」不料是寫字的人潦草或是看字的人馬虎,這「漸耳」二字就因連書而誤認為「聻」字了。此說雖然有趣,但卻不大令人信服。但不管是筆誤還是合文,術士們覺得用上這樣一個字書中從未見過的怪字,既然能唬人,嚇鬼的功效也就多了幾分吧。至於這聻從嚇鬼的「陰司鬼」變成了祟鬼的東西,進而成了「鬼死為聻」,其轉換的細節雖然不得而知,但出於術士的創造應該是不錯的。

可是鴉鳴國的空地也有填滿的時候,那時又該如何呢?也不要緊,我們有辯證法,「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絕。」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還可以成為別的什麼東西,也是層出不窮的。但是古人還沒有無聊到為聻的居住空間發愁的地步,所以也就到聻為止了。

談「鬼死為聻」,這是陳詞濫調了,新奇的則是「陰間所產者即聻所投」,陰間所產,就是鬼男女生的鬼兒子,那鬼兒子則是聻投胎的結果。這位到乩壇開講座的鬼魂堪稱搞宣傳的人才,他能把兩種難於並用的鬼系統纏夾到一起。在「人-鬼」之間,他用的是中國模式,人死為鬼,鬼卻不再輪迴,而在「鬼-聻」之間,他卻用了西來的模式,鬼死為聻,聻又轉世為鬼。

真是中學西學交替為體用了。而且不止如此,據這《乩壇日記》所說,人是十月懷胎,而鬼是三月即產,一年可以坐三四次月子,且絕無超生之限。於是麻煩就來了,一方面是用中國的理論不讓鬼魂投生為人,一方面卻用西方的理論把聻引渡到鬼界,那結果是,人間和聻界從兩方面向冥界擠壓,冥界的戶口真有爆炸的危險了。

但這也只是杞人之憂而已。試想,鬼生兒子既然是用聻來做原料,而聻的來源又是鬼界,鬼聻之間在數量上總是有個平衡的。即使鬼男女們一個勁兒地繁殖,聻的資源卻是有限的。而且,中國本土的冥界不是桃花源,照樣有官有吏,有虎狼之政,像晏老大那樣的田園生活也僅僅是空想而已。更何況,人間如果是太平盛世,百姓們都能頤養天年,死時大多都已經是皤然一翁或公然一婆,早過了「育齡」,怕是什麼東西也生不出來了吧。但如果是亂世呢,雖然青壯年鬼魂的數量猛增,但用聖賢們的話說,只有飽暖之後才能思淫慾,想那冥間世的可憐男女,一年才混上幾頓飽飯,他們就是想造出些小鬼,也是有其心無其力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不喝心靈雞湯 的精彩文章:

草木皆鬼的日子,這些匪夷所思的地方習俗你知道嗎?
學費太貴?孔子說十條臘肉就夠了
閑並不一定無所事事,也許在韜光養晦
《易經》八卦,中國人的八種教養
又到開學季,古代開學和現在有啥不一樣,快來看看!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