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十一 須菩提觀意(一)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十一 須菩提觀意(一)

壬五、須菩提觀意



宿命知空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離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





須菩提尊者他所觀的是意知,見聞嗅嘗覺知,知的功能。須菩提翻成中文叫空生,因為他出生的時候,他家中的財寶突然間瞬間消失掉,等到他出生不久以後,財寶又再出現,因為有這樣的瑞相,所以取名為空生。




尊者在這個時候,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說:我多生多劫以來,我這一念第六意識的心是很特別的,為什麼呢?因為心得無礙。




心指的是第六意根,我第六意根去分別種種心中的法塵善惡的時候,我就了知這一念分別的心,是本自空寂,所以對一切法塵所產生的假相,我是不生取著,無所障礙的。這個地方就是有空觀的意思。




自憶受生如恆河沙,這是空觀的智慧產生的宿命通。而且我自己能夠悟知我每一次受生的種種的狀態,我到天上受生,我到人間受生,我到各式各樣的因緣受生,他都能夠很清楚的去預知。就著今生來說,我今生初在母胎的時候,我就知道五蘊身心本自空寂的道理。這個地方古德的解釋是一種我空的智慧現前。




如是乃至出胎以後,我能夠了解這外在的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依正二報的世界,也是當體即空的。古人解釋這一段是法空。到這個地方是二空自調,以我空法空的智慧來調伏自己的見思煩惱,這地方講大悲利他。



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而且我能夠有善巧的方便來開導眾生也能夠悟入空性。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說是在般若會,佛陀要須菩提尊者來轉教菩薩,來破除菩薩的法執。




蒙教證果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





今生承蒙如來的種種慈悲的教授發明,發明二個道理:第一、性覺真空,覺指的是第六意識覺的功能,我能夠了解我現前一念覺知之性,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的,所以我知道我這一念心是心即是空,從這一念心而明白我空法空的真理,從假入空。第二、空性圓明我也知道,空即是心,空性當體就是我一念的覺知之心。他能夠知道這一念心當體即空,又知道這空性的真理,當體也能夠衍生這一念心。所以他能夠因為這樣子的因緣,在跡門當中成就阿羅漢果,從本門當中能夠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寶明空海就是大乘的第一義諦空,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大乘的空是能夠顯現妙用的,我們前面講過,大乘的空性現前,是不壞假相的,跟假相在不在沒有關係,它是體空觀,它是性空觀。小乘的空觀是不容許假相的,所以小乘的空觀現前,不容許有因緣所生法的假相存在,不可以的!小乘的空觀是漢賊不二立,有色就沒有空,有空就不能有色。




大乘佛法的空叫作寶明空海,是一種第一義諦空,所以能夠同於佛陀的知見,印成小乘的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在空性當中得到入、住、初的這種自在,這是最為殊勝無上的。




須菩提尊者對於空性,是有很深很深的體驗,看過去的因緣就知道。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須菩提的空他的切入點是從意,第六意根切入的。




現在佛陀問我圓通的方便門,正如我所修、所證,是諸相入非,非所非盡。




這一段蕅益大師解釋是說明,諸相指的是因緣所生的我相、法相,入非它能夠入於非相,非相就是空性,把假相的因緣回歸到我空法空的體性,乃至於非所非盡,非指的是能觀的智,所非指所觀之境,乃至於能所雙亡,諸相頗得,唯是一心。



蕅益大師說:他把因緣所生的我相法相,回歸到一念清凈本然空性的心性,攝用歸體。




旋法歸無,斯為第一。又能夠把這一念緣生無性的心當下承當,它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斯為第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和尚 的精彩文章:

「佛教一元功德箱」將於今日發起恭敬供僧活動
為何要修持地藏法門
恭迎佛歡喜日 報答累世父母恩

TAG:小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