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賣車花費大研發投入高 解讀車企中報的潛台詞

賣車花費大研發投入高 解讀車企中報的潛台詞

去年底,大家已能感覺到今年是個「小年」。到了日前15家車企半年報出齊,大多數廠家都得悶頭回去改銷量目標了。沒有政策再度放水的話,今年收成差已成定局。

截止6月底,汽車行業景氣指數、零部件指數、汽車服務景氣指數均為負值,分別為-2.21%、-3.5%、-5.01%。購置稅優惠減半,隻影響1.6L排量以下的車型,不過這些車型正是各大主機廠用來走量、爭取市場份額的主力,影響面比預想的大。

更大的背景,則是我國人均GDP陡峭的增長曲線,在進入8000美元後不可避免地變得平緩,經濟界在爭論我們是否正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至少眼前,1年增長30%的驚天數據已經不會再有了。

誰躺賺,誰苦拼

按照上市公司凈利潤的順序給國內廠家英雄排座次,前10名依次為上汽、東風、廣汽、北汽、長安、吉利、長城、華晨、比亞迪、江淮。上汽集團以159.58億元凈利潤傲視群雄,也是唯一超過100億元的企業。

其中在香港上市的北汽、吉利和華晨、比亞迪,從財務角度,主營業務數據計算方式與A股不同,不宜直接橫向比較;

年景欠佳,又值增量紅利基本吃光,整車廠的開銷反而大了起來。要促銷打價格戰,要做廣告搞宣傳,要搞大手筆營銷活動。這些錢和是否能有效利用銷售費用密切相關。

什麼是銷售費用?財務上叫SG&A費用,包括銷售、廣告、一般性支出與管理費用。簡單點說,就是誰更會賣車。上汽的銷售費用和研發投入仍然一騎絕塵,但是如果按照銷量均攤,情況還是如此嗎?

半年來的企業銷售費用除以同期銷量,上汽為7954元/輛,也就是說,上汽花近8000元,就可以銷(hu)售(you)出一輛車。

廣汽2087元,北汽27646元,長安12591元,吉利2943元,比亞迪12222元,江淮23623元。東風、長城缺乏數據。廣汽以最為節儉的單車銷售費用榮膺單項冠軍。這不但反映了企業在銷售資金利用上的高效率,也反映了品牌附加價值的高利用率,和豪華品牌的溢價是兩個概念。

這個結果可能讓很多人大吃一驚。消費者的刻板印象是合資車企,特別是豪華品牌,由於品牌溢價,更容易招攬消費者;而自主企業因為品牌弱勢,需要拿出更多的代價。應該說,這個印象有一定道理。北汽的北京賓士單車利潤最高,達到39398元,但由於自主和北京現代業績的拖累,其銷售費用仍然顯得效率低下。

賣車順暢的密碼

在自主企業中,吉利是個異類,吉利該項數據僅次於廣汽,居亞軍。吉利銷售副總,可能更會感覺到工作「順暢」。他感覺到自己部門投入的每一個廣告、每一個銷售口號、每一個代言人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換言之,企業在說服消費者方面更容易。這其實是產品力增強的另類表達。

而其他自主企業則一如既往地苦逼。他們的單車銷售費用都在5位數以上,消費者不買賬的感覺會令企業有強烈的挫敗感,弱勢品牌賣車更費勁,是有數據支持的。

當然,和國際上比,中國的銷售費用仍然比較低。賓士賣掉一輛車,需要花6000歐元,而寶馬則須花3000多歐元。這兩個品牌在中國的單車利潤遠超其他單一市場。推而廣之,豪華品牌在在中國過得更舒服,這也是人盡皆知的事。

不過,這只是粗略的說法。細分起來,銷售費用包含的內容極為複雜。在一線城市開更多直營店,不但意味著店面租金更高、員工的勞務費用也比其他城市要高。這都要算在銷售費用裡面。

豪華品牌的重點毫無疑問是一、二線城市,單車費用高一些可以理解。這和企業組織架構、產品序列及相應的人力僱傭效率有關。簡單說,多品牌、多系列產品需要更多的費用。大幅促銷和高額廣告投入也是出了名的吞金獸。但像江淮這樣產品系列並不豐富,也不打多品牌,如此高的銷售費用簡直沒道理。

江淮4S店的僱員數字可能不多於廣汽和吉利,但江淮出售的產品價格更低,比較不容易攤薄費用。產品價位上不去,附帶傷害就是賣掉一輛車,需要更高的費用。這違反人的直覺,卻是實情。江淮的商用車同樣利潤微薄,計算在其中,坐實了這一劣勢。

另外,現代和日產都喜歡投放超級廣告——即極為昂貴的單體廣告,比如超級碗、歐洲杯。熱衷於尋找昂貴的明星代言人和撒胡椒面式的投放方式,也是原罪。在全球所有機場都能看到日產的廣告牌,顯然所費不貲。跨國品牌在中國反而對代言人的使用上非常克制,以突出產品為主,他們顯然對產品的說服力有更多自信。反而是一些邊緣化的品牌,喜歡「砸」代言。謳歌請劉德華,北現請權志龍,都不能說是精明的生意。

有的廠商則將費用花在補貼經銷商上。比如2015年寶馬經銷商曾經聯合起來要到超過51億元費用,這是一次性的,用於經銷商陪廠家常年搞激進的銷售策略補償。而大眾則喜歡將經銷商的獎金和促銷補貼都列在渠道費用中,對於衝量成功的廠家,年底的獎勵措施相對慷慨。這些都列支在銷售費用中。

研發是個坑,入坑需謹慎

如今世道艱難,研發投入直接影響到今年的財務報表。但同時,今年的銷售表現,實際上和若干年前的研發投入大致正相關。這不是絕對的,否則坊間傳聞紅旗品牌在獨立之前,投入了500億研發費用,但銷量慘不忍睹(去年最後一個月賣了1001輛就大肆慶祝),就難以解釋。

在研發費用總量上面,各廠商都把新能源作為重點,列為單獨項加以闡述,但是財報上開發費用仍然作為一個整體公布。開發費用包括車型中期改款、全新車型研發、新平台研發和長期技術投資(包含新能源「三電」技術)。顯然,後兩者和幾年後的競爭力有關。

財雄勢大的一線車企(譬如半年銷量百萬輛以上)和二線企業很難直接比較,但是從利潤中拿出多少錢來研發,基本能看出企業對新技術的態度。上汽的研發費用47.1億元,遙遙領先,相當於同期純利潤的29.5%,只能算中游。

廣汽研發/純利潤比值為38.6%,長安17.2%,長城64.2%,而比亞迪達到1.81倍,江淮則高達2.57倍,簡直匪夷所思。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的開發費用列支39億,包含比亞迪電子的費用。比亞迪汽車佔據集團研發費用的60%以上,這樣算來,研發投入基本上和凈利潤相當,聯想到比亞迪新能源車型這兩年進入爆發期,不難理解,比亞迪在研發上的瘋狂投入已經嘗到甜頭。雙積分實施後,比亞迪將進入成果收穫期。眼下財報相對難看,不影響投資者信心。

江淮則比較奇怪。江淮的新能源產品線相對單薄,和大眾的合資協議6月份剛剛簽約,就算合資企業框架下的項目提前啟動,研發投資也只能占不大的比例。在無法確知對方是否合作之前就大筆投入,顯然不明智。因此,江淮的研發投資比例過高,不僅需要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還需要精簡研發組織架構,以免資金浪費在複雜的流程上。

江淮恐怕也意識到這一點,與大眾合資,一個著眼點,就是要提高江淮的研發實力。一個是解決方向問題(研發不對路、市場不買賬),另一個則是利用大眾的技術轉移(如果可能的話),減少平台級研發資金消耗。

應該說,上市車企中報的數據都很粗疏,滿足證監會的規定即可。他們並不想告訴投資者和競爭對手太多的信息。外界發現的一鱗半爪,車企管理層恐怕早已心中有數。從下半年針對性策略調整,也許能發現評論界尚未察覺的一點門道。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車評 的精彩文章:

廣汽集團半年報解讀:傳祺盈利19億 廣菲克成新增盈利點
買小型SUV的人一定是得了什麼病?
上半年經銷商庫存超預警 自主遠高於合資進口!
最佳都市SUV,選後起之秀BJ20,還是傳祺GS4?

TAG:大家車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