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志發:劉三姐故居

劉志發:劉三姐故居

作者簡介:劉志發,男,八零後,大冶東嶽街辦人。愛好寫作。邊讀邊寫,為寫作開闊視野。

劉三姐故居

文/劉志發

劉三姐故居位於廣西宜州境內,距宜州以東十公里的劉三姐風景區,市內有途經景區的鄉村客車,上車投上兩元即可抵達景區。

我是陽曆三月去的劉三姐故居,那天剛下過雨來著,天灰濛濛的,下車伊始,不遠的景區入口處圍坐著一群人,他們都是婦人,年輕的年老的有說有笑,像是歡迎遠方的客人。他們面前並排著兩張辦公桌,桌面擱有租船的票據,桌前立有兩圖片,一幀圖片的劉三姐笑容甜美,頭戴斗笠,身著壯家女服飾,置身在秀美的山水中,猶如踏著祥雲下凡人間的仙子,美不勝收;另一幀是景區的遊覽路線圖。

「請問,有去劉三姐故居的船嗎?」

「客人,你來的正不是時候,這會是用午飯的時間,拼船人還沒來呢,」一婦人說,「要不,我單獨給你安排一條竹筏,你看行么?」我與婦人辦好了乘竹筏手續。

一名小哥主動示意我跟隨他走,與他問好後。便一同去了碼頭,碼頭名叫下梘河碼頭,在歌仙橋下,河中支撐著巨大的橋墩,橋身作拋物狀飛向兩岸(以後我會拿出專門的篇目講到她)。下得碼頭,大大小小的船隻林立其中,蔚為壯觀。屋形旅遊船扎於其中特別搶眼,但大多數還是製作精良的竹排,說是竹排,不過是用幾根空心密封性好的管子拼在一起,鋪上板子,除去露天船頭,其餘部分搭起棚子,兩邊圍上護欄,幾條塑料靠背椅隨意擺放其間,船尾再配上柴油機,名曰中梘竹筏。登上這樣的竹筏,置身於山山水水間,對身心、精神都是一种放松。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竹筏沿著下梘河一路往東逆流而上,水流自東向西,竹筏所到之處水面划出長長的波紋。一股股冷風迎面撲來激起陣陣水花,涼絲絲的。

我穿著橘黃色的救生衣舒適地坐在靠背椅子上,觀賞兩岸的風光。現在的下梘河是漲汛期,河面參雜著少量漂浮物,倒讓河水深不見底了,兩岸是茂密的竹林,一簇簇、一叢叢,修長的身姿競相向河面探著頭一窺自己的芳容,好像金秋十月熟透了的稻子,被累累碩果壓彎了腰身似的。竹林下面是一人多高的岩石峭壁,層層疊疊,千瘡百孔,千奇百怪,被繁茂的植被覆蓋著,不遠處有兩座重檐單層亭子點綴在這風景旖旎的山水間。往前走,竹筏進入了一片開闊水域,面前駛進一座座高峰,有獨自聳立的山峰;有連綿起伏的群山,造型奇特,溝壑萬丈,峰林如柱。

走過彎彎曲曲的水路,竹筏似乎進入了腹地,體感陡生涼意,不知是竹筏坐久了,還是群山深處的濕氣重,我不由整了整外套,心想虧得穿得多。內燃機的轟鳴聲響徹河面,對面有駛來的返程竹筏,竹筏里縱向坐著男男女女,也是坐的塑料椅子,也是破碎的機器聲,也是一樣的竹筏。操作竹筏的小哥是典型的廣西壯族小伙,深眼眶、高鼻樑、黑膚色,扣上一件款式作舊的運動裝,橫向坐在機器里,似乎對跑流河寨路線輕車熟路,只管端詳著自己的手機。

如他先前所說,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前方遠遠地出現了一座橋,橋下泊著船隻。漸漸的,已不見了柴油機的「嗒、嗒」聲,竹筏作慣性往前滑行,嗬,好鬧熱的碼頭!一條豪華遊船率先靠上了碼頭,船上的人並不急著下船,他們簇擁著幾個身著鮮艷服飾的人,面朝碼頭。碼頭台階上矗立著一座木質結構門樓,門楣上是「流河寨」三個黑色大字。寨門前是下梘河,過鐵索橋往東與龍江匯合,追溯源頭可到宜州境內的商貿古鎮——懷遠,龍江穿古鎮而過,古鎮碼頭對岸有一處沙場,供轄內居民造房之用。當年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穿雲貴高原過桂林經柳州到宜州再到懷遠過桂平下雲南,為如今的旅遊景觀提供了依據,大凡人文景觀就是這麼來的吧。門樓下站著一排著紅色盛裝的女子,與遊船上的人們互對山歌,歡迎大家的遠道而來。

「你去吧,我在這兒候著你,」小哥把竹筏靠上碼頭後,說。「好,」我回頭應道。出艙跳上碼頭,隨著大夥登上了台階,大家拾級而上,出得門樓再上去一個休息平台,平台左手是一道黃土磚築的圍牆,圍牆上開了一道門,門後兩邊各按了一個石卯眼,靠牆身的兩扇木門的榫頭不偏不倚落在槽眼上。進入木門,就是一個寬敞的大院,院中是一座兩層高的土坯房,房前是一個不大的水泥場地。站在場地中央,房子坐北朝南,大門之上是廣西特有的騎樓,騎樓之下是大門的過道,整個外檐牆面呈倒過來的「凹」字,騎樓兩邊各安了兩扇窗戶,上面兩扇小些,下面兩扇大些,都裝了條狀木槅子。結構造型十分地對稱。屋檐下是一圈水泥承台,靠近承台的牆角是一圈砌出牆面的青色石頭的大腳(基礎),再配上灰色的布瓦、黃土磚牆和屋後青黑色的山峰,反倒襯托出了它的潔凈與素雅。最顯屋主人身份的莫過於騎樓欄杆外張掛的紅綢子與紅燈籠,多麼喜慶呀。

而大門上貼著的一副楹聯牌匾恰好就說出了屋主是何人,上下聯是:歌仙原是壯家女,故居實乃農家園。匾額是「劉三姐故居」五個字。大家都在參觀、拍照留戀的同時,騎樓里倏忽間出現了一位驚艷的女子,清脆響亮的山歌通過嘴邊的擴音器散布到院落每一處,好像出場秀里的歌星。大家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投向她,粉臉紅妝,頭髮盤起,一襲貼身的紅色服裝顯出苗條與幹練,與寨門前的劉三姐不一而足,但都以紅色為主,她們頭戴扇形帽子,兩斜邊有垂下的絲絛,合身的對襟壯家女服飾,連體的裙子,裙褶上有類似圍兜的圖形,站在一塊,活脫脫一群出水芙蓉般的格格,漂亮極了。

歌畢,劉三姐藉助擴音器隨即跟大家互動,「朋友們,誰接住了這個繡球,我就跟他走,你們說可好?」「好,」大家異口同聲地說。當然這是笑談,於是都伸手作接狀,小小互動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大家各自進屋自由參觀,這是一棟由底層和閣樓兩部分組成的房子,進門是大廳,正對著大門的前頭是一條過道,兩邊各是一間房,左邊卧室里側陳列一張又短又小的竹床,僅盈尺高,顏色呈暗黃色,歲月把它打磨得已十分光滑了。退出卧室,大門右側是通往隔層的折式樓梯扶手,半中的樓道安了一扇對開木門,掛了「遊客止步」的牌子。整棟居室是磚混結構,木質樓板、木樓道、木窗子以及木門,二層閣樓是劉三姐當年居住過的閨房,都被後人保存的十分完好。

廣西自古以來就是個外邦省份,俗稱「南蠻子」,地處我國西南邊垂,屬於亞熱帶氣候,適合種植甘蔗、楊桃、芒果、芭蕉及龍眼等耐旱農作物。早前統一中原十三省時一併收了來,為了穩定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秩序,而更名廣西壯族自治區。就像香港特區、澳門特區收復後,如鄧小平總設計師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堅持中央授權的高度自治方針不動搖。所以他們是自己治理自己的,所得的稅收不用上交中央財政,這一舉措不僅安撫了民心,還提高了人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勤勞樸實的壯族人民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農作物,開發了旅遊業。旅遊業呈現空前繁榮態勢,近時各地古鎮出現一些鄉村淘寶店,旨在推動農產品的滯銷,實現網售與散賣雙聯營,一時解決農民之急。以桂林旅遊為例,為了保護環境,杜絕工業開發,它的財政收入幾乎依靠的全是旅遊業,使其財富排名一度成為周邊地區的佼佼者,旅遊業的發達程度可想而知。

順著過道出來,到了劉三姐故居的後院,十步開外就是一圈黃土磚砌的圍牆,圍牆的正中央開了一扇木門,門頂上搭得一個簡易的木結構門樓,用作連接外面的通道。牆頭砌了蓋,像給牆身戴了帽子似的。中間再堆個尖尖,兩斜邊往上抹平,一道圍牆垛子就成了;而門樓樓面和圍牆垛子又是蓋了布瓦的,瓦下墊的水泥坨子,側面颳了新鮮的白灰,像是剛做不久。

再出後院門,是一條一米來寬鋪就的鵝卵石園林小路,上兩道台階往前走就到了阿牛哥家。這是一棟土木結構的農家院落,屋檐離地一丈來高,山牆高高聳立著,灰瓦土磚,清水牆,屋前竹竿上晾著漁網,東面是一棵定情樹,樹枝上系了許多紅綢帶,兩根主杈從樹兜分開來,樹枝相互纏繞,象徵著劉三姐和阿牛哥情定流河寨,難捨難分的感人故事。相傳阿牛哥家和莫老爺原來並不住在這裡,是之後從別處搬來。再往西邊就是王媒婆家了,王媒婆家相對阿牛哥家要矮小許多,門樑上就到了檐口位置,有意思的是門邊的一副對聯,上聯是:「一張油嘴哄狐狸團轉」。下聯是:「三寸滑舌騙雀鳩同棲」。而「王媒婆家」幾個大字當然是掛在門頂上的醒目位置了。光讀對聯你就知道王媒婆嘴上功夫的厲害了吧,把個王媒婆刻畫得簡直入神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口才了得,思辨能力極強。跨進門檻,靠堂屋北牆放著一頂花轎,遮掩著門帘,布料是那種大紅的喜慶顏色,兩根木杠橫安在轎門兩側,想必劉三姐和阿牛哥是經過王媒婆說媒了的吧。

這時一陣說唱聲驚擾了參觀的人們,大家循著聲音快速朝東南邊走去,只見龍江茶樓的莫老爺偕三個秀才正和站在自家後院圍牆裡的劉三姐對山歌,三姐還是剛才在騎樓上拋繡球的精明能幹的三姐,當然她也是帶了姐妹來助陣的,現場你唱一句來我和一句,鬥智斗勇,詼諧幽默,第一輪結束;莫老爺和仨秀才在亭子內稍作休整,須臾,他們出來了,莫老爺還是那身裝扮:頭戴老爺帽,身上箍著一件茶色防唐式的長袍,站在三個秀才的後面。秀才們手上卻多了一本書,想來第一輪處了下風,這一回怎麼也要爭回臉面,可是面對沒有讀過書,聰明伶俐的劉三姐,也是枉然。雙方你一句來我一句,急得詞窮語拙,抓耳撓腮的仨秀才,好不容易翻出一句來對上,隨即又被聰明的三姐和上了,惹得莫老爺直罵他的座上賓們是「蠢才」,隨後又指向劉三姐說,「劉三姐,你,你,你……你等著瞧,咱們後會有期」。站在對面的遊客都啞然失笑。

往東走是劉三姐歌台,歌台是五樓四柱的門樓造型,底下有個大約半米高的檯子。被一圈高低有致,櫛比鱗次的游廊環繞著,呈半包圍構造。中間是半畝見方的空場,適合人們聯歡。歌台和游廊都是木結構,游廊里擺滿了寬而厚實的長條木凳,我們依木凳而坐,觀賞精彩紛呈的歌舞節目。韻律感強烈的竹竿舞,給人們帶去視覺和聽覺上的衝擊,使人感到輕鬆愉快;景區還請來了多才多藝的廣西歌王與現場的觀眾進行了互動,在座的不管是誰說一個題目,他都能通過唱山歌的形式即興地把它的意思表述出來;當然了,這次劉三姐故居之行,少不了阿牛哥們忙前忙後充當客串的身影,他們穿著藍白相間的壯族服飾,戴著交叉的藍白色頭巾,儘管他們是陪襯。

再見,劉三姐們!再見,阿牛哥們!再見,王媒婆家!再見,莫老爺!感謝你們的情景再現表演,是你們讓我度過了一個輕鬆而愉快的出遊!

大家帶著滿滿地收穫依依惜別流河寨。若干年後,當中的某個寫作愛好者一定會把這一美好的回憶付諸筆端,定格在歲月長河中。走上碼頭,小哥還守在竹筏上,我不禁感到欣慰,大凡生意人都遵循著一個千古不變的誠信準則。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南綜藝 的精彩文章:

女詩人黃卓黔:珠簾捲蘆葦
洪合林:堅守平凡的世界
鄒曉群:一個人的秋
陳曉頻小說:玉米稈上開玫瑰(1)
周瑞玲:茗山荷花別樣美

TAG:江南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