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戰爭中爭分奪秒的奇蹟

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戰爭中爭分奪秒的奇蹟

楊清筠 時拾史事

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戰爭中爭分奪秒的奇蹟

斯大林曾說,一個人的死是個悲劇,千千萬萬人的死就是個數字。戰爭到底有多可怕,沒有經歷過的人往往看著冰冷的統計數字受不到太深刻的觸動,後來的後來在和平的盾牌之下可以輕鬆地說出無關痛癢的評價,像例行公事一般喊著珍愛和平的口號,然而身臨其境的戰慄與恐懼真的太難體會得到。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戰爭是人類進步的快速通道,但是這個通道代價太大,犧牲的不僅僅是一代人,而是永遠留存在歷史深處的夢魘。戰爭中受苦的人沒有差別,包括身不由己的侵略者,每個人都是悲劇的主角。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發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可謂是二戰中第一個轉折點。英法聯軍在德軍壓陣的危急情況下死裡逃生,迅速地撤走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被稱為二戰中的奇蹟。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如此高效地完成一場規模巨大的撤退行動,不得不佩服英法聯軍的組織和效率。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評論眾多,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觀點不一,但是不久前我看到這樣一條評論,大意是也就英法能做到這麼有條不紊,要是發生在「你國」早就崩潰亂套了。這樣的評論有不少人點贊,大概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也經歷過一次這樣奇蹟般的大撤退,被稱為「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下面我們就來對比看看西方和東方在戰爭中經歷的大撤退,是什麼樣的情形。

歷史課代表筆記科普,世界史名詞解釋,敦刻爾克大撤退:1940年英法聯軍在德軍的圍攻下從法國敦刻爾克港撤往英國的軍事大撤退。1940年5月,英法聯軍約40萬人被迫撤退到敦刻爾克地區,出於德軍三面圍攻態勢。5月26日至6月4日,英、法、比利時和荷蘭共派出各種艦船,在英國空軍掩護下經過9個晝夜的奮戰,將聯軍33.8萬餘人撤至英國。6月4日,德軍佔領敦刻爾克,4萬餘名法國軍人被俘。此役,英法聯軍損失全部重裝備,但卻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來自考研專業課250+的筠蛋所以我會亂說?!)

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戰爭中爭分奪秒的奇蹟

背景是這樣的,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按照之前簽訂的《法波協定》承諾,英法不得不保護波蘭反擊德國,但是英法極其不情願和希特勒起衝突、把自己卷進戰爭的泥淖,所以雖然根據條約內容向德國宣戰了,卻根本沒有實質性的行動派兵支援波蘭,而是袖手旁觀等著希特勒把波蘭整個吞併。這種宣戰但不打的情況被叫做「靜坐戰爭」,英法幼稚地幻想德國在吞併現在它進攻的國家以後就會收手,只一味地縱容希特勒把周圍的小國家全部收入彀中,反正沒打到我家就可以裝作什麼也不知道。

直到1940年5月,德國絲毫沒有給法國這個老仇人留面子,正如它進攻其他小國家一樣,在一個星期之內,如同一個凌厲的鬼魅閃電般入侵了曾被稱為陸上最強國的法國,法軍狼狽不堪節節敗退,本來也不算大的領土瞬間被德軍魔鬼般的鐵蹄踏滿。德國的軍隊可怕性幾乎是無解的,法國作為德國的死對頭從普法戰爭到一戰到二戰一次比一次輸得慘,它就是打不過德國(關於德國的傳奇故事,歡迎讀者朋友們移步周四筠蛋的德國史專欄o≧▽≦o嘿嘿打個廣告)。面對德軍壓陣,曾經的幻想被希特勒無情打破,被打臉打得啪啪響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像個天真的娃,流著淚對此評價道:「可是我從來沒見過希特勒這樣厚顏無恥的人啊……」

以前的錯誤就不提了,現在德國人已經把法國滅國了總得有點行動才是。1940年5月26日起,崩潰的法國軍隊和英國遠征軍被緊急撤出法國,在敦刻爾克港展開了一次地獄門口的生死考驗。撒旦一樣的德國軍隊三面圍攻,這是孫子兵法里講的典型的「死地」,德國最近的坦克離這裡不到10英里,然而最奇怪也是最萬幸的是,希特勒在這時下令停止進攻了,儘管空軍還在作戰,但是看起來唾手可得的陸上勝利就這樣被希特勒放棄掉了!他到底是怎麼想的至今沒有人知道,反正他的行為有太多難以解釋的地方,然而就在德國人「天使的善良」的慈悲之下,英法聯軍有了寶貴的時間將大量人力撤出法國,雖然損失了全部裝備,但是今天保存的力量成為後來大反攻的主力,因而歷史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評價相當高。

說完歐洲的情況,我們把目光放到亞洲,來看看我國在戰爭最危險的時候是怎樣上演敦刻爾克式奇蹟的。那是1938年的宜昌,抗日戰爭第一階段節節敗退,南京失守,安慶失守,中部最大的樞紐武漢也告急,從東部戰區撤下來的工廠、學校、機關,還有流離失所的難民,戰場上受傷的傷員,囤積在後方的物資等等如潮水一般湧向宜昌,轉眼間這個中部的中轉站彙集了難以計數的人力物資,爭先恐後急著入川。彼時的情形非常複雜,6月何應欽致電民生公司,指示道「必以宜昌為唯一後送區域,預計傷兵在短時間內有五千到一萬到達宜昌,設非在宜昌每日控制一千人運力搶運,必難完成任務。」

10月,武漢淪陷,更多的人力物資湧向宜昌,還有日軍虎視眈眈的緊逼,這時候的宜昌遍地都是從前線戰區撤下來的軍工、航空、輕重工業器材,簡直是中國顫顫巍巍好容易發展起來的實業成敗決定的關鍵地。滿大街聚集的人都著急著要離開亦岌岌可危的宜昌,混亂狀況甚至比敦刻爾克更加艱難。但是運輸談何容易,入川的水路灘多流急,船隻噸位小運輸能力極其有限,當時離枯水期只有40天左右了,如果沒有趕在枯水期之前將宜昌的物資人員運送走的話,後果會更不堪設想。當時的日軍可沒有希特勒迷一般的「突發善良」,例行的轟炸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宜昌的民眾敵人隨時可能將這裡變成人間地獄。

秩序無比混亂之時,時任國民政府交通次長的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從武漢趕到宜昌組織搶運工作,在極短的時間內製訂出40天完成大撤退的計劃,一天之後,負責搶運工作的24艘船日夜兼程,開始不停歇來往穿梭在長江上,並且降低票價,擴大乘客數量,傷員及傷員家屬減免,保證盡量多的人順利入川。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大量的物資運送到相對安全的地帶,宜渝一線被分為不同的站點分別運送,除了最重要的大型設備直接運往重慶,相對不怎麼緊要的就先送往沿線站點縮短航程,一路上奉節、巫山、巴東、秭歸等等都設有站點,保證撤退不會太集中。每天清晨,6、7艘載滿貨物和乘客的船隻便披著晨光離開宜昌,滿滿的都是絕望中的希望,是這個民族堅定生存的倔強。夜幕降臨,又是同樣數量的船駛回宜昌,寒冷的江水倒映著岸邊和船頭的燈光,船舶沉重的汽笛聲伴隨著忙碌的人們和焦急的乘客嘈雜的呼喊聲,交織成一幅悲壯而又動人的場景,不屈的精神和對和平的渴望沉甸甸壓在宜昌的碼頭,經過一整夜緊張的裝卸,第二天再次匆匆開進川江……就這樣,40天的殊死拼搏終於成功,宜昌大撤退將申鋼、渝鋼等等重工廠、兵工廠順利搬遷,運輸旅客達六萬多人,轉移入川的學校有復旦大學、金陵大學、中央大學、武漢大學等數十所高校,運輸意義相當重大。當然,在宜昌大撤退中,生死一線必是人間百態盡顯,有盧作孚這樣傾盡全力不惜代價付出的實業家,也有國難當頭趁機撈油水的商人,有協力配合的群眾,也有不勝枚舉的混亂和醜陋的一面,時過境遷不能過多過細探究,但是光亮越強的地方,往往影子也越黑。總之來說,宜昌大撤退是我國抗戰時期一場重要的成功轉移行動,其艱難程度似乎比敦刻爾克更甚。

至於對這樣的撤退行動評價,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當然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就按敦刻爾克大撤退來說,有人說英國的撤離目的不僅達到、而且奇蹟般超額完成了計劃,這就是英法聯軍的勝利,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也有人說敦刻爾克就是一場連滾帶爬的潰逃而已,怎麼好意思洗白成勝利了!的確,如果從整個戰役角度看,英法兩個大國被德軍打得丟盔棄甲,後路被抄,法國基本全境淪陷,最後還是在希特勒迷一般的「寬容」下勉強逃脫,實在是不怎麼光彩,如果將它看作整個戰爭初期的狼狽,也是有道理的。

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戰爭中爭分奪秒的奇蹟

歷史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評價很高,是站在國際戰略角度上看,縱觀整個二戰,英國大撤退的成功大大增強了島國的防禦,後來大反攻、二戰翻盤走向勝利,都是靠著敦刻爾克撤回來的大部分力量,所以這場大撤退在歷史上看是意義非凡的。除此之外,在這場行動中英法軍民所表現出來的堅強不屈的精神是人類無可爭議的寶貴記憶,尤其是英國首相丘吉爾幾場著名的演講,更是將這種精神傳播得更廣,從這個角度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非物質價值也是彌足珍貴的。

今天無論是敦刻爾克還是宜昌,平靜的城市似乎早已被時間洗去了幾十年前的危急緊張,兩場大撤退有著相似的背景,常常被後人拿來比較,但是能比較的僅僅是當時的背景,意義和精神都是無價的。

史筆如刀,但也刻不盡硝煙之後的一切,紛繁的歷史告訴我們,最珍貴的,就是我們正在享受的和平……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時拾史事讀者群號3042833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鬼節不能出去鬼混?你被騙了
周武王伐紂的理由很男人
七仙女故事的真相
元和十年一樁震動大唐的謀殺案(下)
周末怪談|咒怨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