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網路騙捐頻發透支社會愛心 呼喚誠信制度建設提速升級

網路騙捐頻發透支社會愛心 呼喚誠信制度建設提速升級

指尖公益潮湧 呼喚誠信制度建設提速升級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社會

募捐

事業快速發展,網路募捐逐步進入公眾視野。由於成本低、傳播快、受眾廣、效率高,其影響力越來越大。然而,真偽信息混雜,騙捐現象頻發,一次次透支著社會愛心,考驗著公益生態監管。

推動公益事業升級

青海西寧市民徐紅梅日前在朋友圈轉發了一條「同學的哥哥出車禍」的求助信息。她說:「我和同學核實過了,覺得情況真實,所以轉發,希望得到更多人幫助。」

徐紅梅說,這類求助信息一般都配有詳細的文字介紹及照片,還有醫院診斷信息以及實名認證,看上去可信度較高。如果在朋友圈看到類似的信息,她經常會捐助5元或者10元。「幾塊錢對於個人來說不算什麼,但能夠參與到慈善救助中去,還是很欣慰的。」

與徐紅梅一樣,許多人積极參与網路捐助,微博、微信、淘寶、貼吧、眾籌網站等各種網路平台都可以見到求助信息。

「網路募捐是利用現代網路技術,通過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募集款項,對有需求者進行點對點援助的一種新興方式。」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理事、西寧市律師協會副會長毛尊超說。

毛尊超介紹,相較於傳統捐贈模式,網路捐贈更平面化,具有靈活便捷、散播途徑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能挖掘出更多慈善資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等發布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6)》稱,「指尖公益」不僅給予公共募捐和大眾捐贈以去中心化的新詮釋,還通過移動互聯在同一時間連接多地、多點、多項目和網上、網下的捐贈,使公益的影響力被放大,大眾慈善進入公益主流。

「賣慘」引發信任危機

然而,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卻頻頻成為別有用心者謀利的工具。假孤兒騙捐、「知乎女神」自導自演騙15萬元、佛山夫婦籌集善款後曬旅遊照、楊某謊稱父親死亡騙10萬元等事件不斷被曝出,「賣慘」圈錢的事實傷害了社會信任,削弱了公眾參與慈善的信心。

一位網友向記者透露,自己身邊就有人一面利用網路捐贈為女兒治病,一面花不少錢裝修房子。他認為,參與捐贈的人都是真誠的,他們希望捐出去的錢能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如果這份真誠被褻瀆,肯定會感覺「很受傷」。

利用網路開展救助,確實能讓很多人走出困境,是愛心互動的一個有效途徑,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不規範、不公開、不透明等問題。

現階段我國網路募捐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法律法規空白、發起人主體資格模糊、事件真實性難以辨別、善款的使用和管理不透明等。「對網路捐贈缺乏有效監管,使得其成為部分人詐騙的手段。」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副教授鄭書耀說。

2017年7月30日,民政部公布了《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術規範》和《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規範》,明確網路求助行為不屬於慈善募捐,其信息的真實性由提供方負責,信息平台對個人求助應加強信息審查甄別、設置救助上限、做好風險防範提示和責任追溯。

專家認為,從長期來看,如果僅僅由互聯網平台審核求助信息,那麼由於網路本身信息流動快、隱蔽性強的特點,加上網路管理缺乏制度化和規範化措施,很難保證不發生騙捐、詐捐行為,造成愛心被濫用,社會誠信被破壞。

加強制度建設,避免消耗愛心

網路詐捐頻發,主要是因為捐助方和受助方信息不對稱。對此,專家認為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堵上漏洞。

首先,應該完善法律法規,落實監管責任,加強對網路募捐的管理。

其次,完善網路公益准入制度。制定行業准入標準,只允許信用好、有豐富經驗的機構管理運作,實行牌照管理。

第三,為避免利用公眾的善良實施詐騙,要對欺詐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學者陳一天認為,一旦證實所發布的信息是虛假的,一方面必須追究平台的法律責任,比如平台必須歸還捐贈款,再由平台向詐騙行為人追索損失;另一方面應當由平台公開披露詐騙行為人的所作所為,並報送個人徵信評價部門,載入個人誠信記錄。

專家認為,未來應加速培育現代慈善理念與文化,促進公益組織、公益基金等發展,為求助者提供更多正規的求助渠道。(半月談記者 徐文婷 張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搶紅包」幾個月老闆輸光50萬 股東對贏家抽水5%獲利
這座江南煤炭采空型城市連續兩年在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考評中名列第一——探尋萍鄉雨停水消的秘密
聯想集團全面布局:做「智能變革」的引領者
「中國模式」提升區域發展動力
病毒也可治病 研究稱寨卡病毒能殺死腦癌幹細胞

TAG:中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