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小講堂丨喝中藥未必要趁熱

中醫小講堂丨喝中藥未必要趁熱

喝中藥未必要趁熱

煲完中藥後稍稍放涼一點趁熱喝下是很多人喝中藥的習慣,太涼了怕藥效跑了,這種觀點其實也不算錯,大部分的湯藥,一般都是在稍熱的時候服用是最好的。喝中藥未必都要趁熱喝,有些中藥甚至要放冷後喝才能讓藥效得到較好的發揮。

喝葯「常溫」為20℃—35℃

隨著中藥代煎及代煎藥配送業務的發展,代煎藥拿到手上已經冷了,懶的人會直接開了倒進杯子里喝,「而稍微講究一點的人會加熱一下再喝。那麼,加熱到什麼溫度喝才好呢?

「當藥液的溫度在38℃以上,或35℃以下的時候,人對苦味的味覺是最不敏感的,因此大部分的藥液,都是在溫熱的時候服用最好。不過38℃以上的溫度可能過高,對口腔和喉管不好,因此最好是將藥液的溫度控制在20℃~35℃。這樣,溫度適宜,既保證了藥效,又不會影響服用。」

有些中藥也要冷著喝

喝中藥趁熱似乎是喝中藥的默認方式,但是其實有些中藥是要冷著喝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藥效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主管中藥師廖小紅麥示,這種喝中藥的方式是冷服,需要等中藥湯劑煎煮好後放涼再喝。

「一般以下幾類中藥適合冷著喝;有清熱解毒消暑功效的中藥需冷服,如具有清熱生津功效的白虎湯,主要用於大熱、大汗、大渴等;具有涼血止血、請熟利尿的小薊子飲,主要治療小便赤澀熱痛、尿中見血等;收澀固精功效的中藥湯劑也需冷服,包括金鎖固金丸、固經丸、固沖湯答等,主要用於治療遺精滑精、腎氣不足、膀胱失約所致的尿頻遺尿等證。」廖小紅表示。

另外,中毒的病人服用解毒劑也宜冷服,因為冷服可使毒物之瘀滯易於排出,嘔吐病人服用湯劑也宜冷服,避免加劇嘔吐。

喝中藥溫服是常規

大部分中藥湯荊採用溫服法,而不是趁熱有點燙口地喝,溫服能夠和胃健脾,助藥力。不同的季節和患者體質的不同,也決定了適宜服用的藥物溫度的變化,比如寒冷季節最好是溫服藥物,而老人、兒童、孕婦及久病體衰的患者,最好也都溫服藥液。

「溫服是指把煎好的湯藥冷卻到35℃左右服用,以接近人體內環境溫度為宜,這樣一方面不至於因溫度過高造成口腔及胃腸黏膜燙傷。另一方面溫服與腸胃之性相合,減少藥液偏冷偏熱,對胃腸產生刺激而引起嘔吐或胃脘不適等癥狀,利於藥物吸收。」廖小紅解釋。

專家貼士

喝葯溫服有哪些?

需要溫服的主要是具有發汗解表、溫里祛寒、溫經通脈、部分補益葯、活血行氣等功效的中藥湯劑。

如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功效的麻黃湯,主要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具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功效的小青龍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有水飲以及支氣管哮喘、氣管肺炎等;具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功效的理中丸,主要用於治療脘腹冷痛、便血、小兒慢驚等;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功效的當歸四逆湯,主要用於手足厥寒、舌淡、風濕性關節炎、小兒麻痹等;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功效的歸脾湯,主要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多夢易驚、便血等;具有行氣功效的四磨湯,主要用於肝氣鬱結。

來源: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醫家壹美中藥面膜粉,聯合達安基因的8大技術引領葯妝新潮流
中藥用多少量?很有講究!
中藥的的歷史淵源
中藥治豬病療效慢?用好了,只需600秒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