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與德孰先孰後?老修行傅圓天道長這樣說

道與德孰先孰後?老修行傅圓天道長這樣說

文/傅圓天

一、道的起源

道教源於中國最早的歷史,可算是伏羲,有伏羲姊妹治人煙的佳話流傳。伏羲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與人,始畫八卦(先天八卦)以通神明,定干南坤北。乾坤那時就提出來了,用今天的話來講乾道就是男的,坤道就是女的,在人間全真道所稱的乾道,就是男道士,坤道就是女道士。中華老祖先一個炎帝,一個黃帝,那時已形成了國家體制,炎帝是南方的一個統治部落,黃帝是北方的一個統治部落,炎、黃時代中華大地形成了一定的統一。經過兩千餘年出現了春秋戰國時代的老子、孔子。諸子百家都講道,以道的理論作基礎的道風已普遍形成。老子講道是以《道德經》為基礎,孔子講道是以《大學》、《中庸》為基礎,儒家講的道是「天不變,道也不變」他講的是天地之內的道理。

青城山(資料圖)

《道德經》的闡述,對道分為三乘道理來講。「道,可道,非常道。」這是道德經的第一句話,老子講的大道說明了「無名,天地之始。」他自己做了闡述,這部《道德經》是他一人寫成,一人自述,一人自解。本書的第二句話「名,可名,非常名」這是闡述道可道非常道的闡述論語。中國有文化以來顧名思意,因形定名。沒有形象的道是無法闡述出來的,他借用名、形來闡述道。第一個名是沒有安在任何條件的名上,稱為無名。第三句話「無名,天地之始」解釋的是第一個道。這個道生天地之前就有,這個道比孔子講儒學,講易經還要高一乘。「無名天下之始」這一句後面有一章進行了專門論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是老子自作自解的第一個道字。

還有部經典,就是日誦早課里的《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這也是解釋「道,可道」的第一個道的經典,這個程序是很清楚的。第二句「名,可名」是指定,指定的這是一個水瓶,是可名的水瓶,再指一個茶杯,這是可名的茶杯,再指定這是一張桌子,而這是可名的桌子,而這是可名的桌子它卻不能代表水瓶也不能代表茶杯,這就表明了可名的實際內含意義。可道,天地寒來暑往,日月東升西降,一年春夏秋冬,運行哺養萬物生成,講的就是可道。「有名萬物之母」指天地有名了,是萬物的母親。天有陽光雨露,地有栽養萬物,因為有了名即有了萬物,那麼這有名就是萬物的母親。

二、「道德」的次序

《道德經》以現在有兩種版本。第一種是我們現在常讀到的,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第二種是在湖南馬王堆發掘出土的《道德經》,距《道德經》成書時間約600年,政治家把這部經典拿來陪葬。從出土的經書來看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兩部經典合成一部即是《道德經》。

1995年青城山老君閣剪綵(圖源:《不言之教》)

為這次序的差異,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的教授找我討論,問我究竟是道經在前,還是德經在前?到底道經在前正確?還是德經在前正確?這有個天機,祖師爺給我智慧感應,當時我回答:不管用一般常見版本,還是用馬王堆出土的,看《道德經》的原文就很清楚,差異是兩部經典的差異,是上下篇的差異,其實有好幾章里都說到了道德的次序。德經里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是道在前,不是德在前,道德經的詞語已把事實談清楚了。失道而後德,假若失去了道的形象,就用德來接替它。失去了德的形象,用仁來接替它。失去了仁的形象,用忠義的義來接替它。義的形象都又下降,那就是禮的形象來代替它,這已經將禮節的表面形象落到道德的最後標準了。這是道家觀點。

對「道」字作個簡要的闡述。道的觀點存仁、存已。「道」字上面有兩點,這就是陰陽。下面「一」字即在道的統一下,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即要顧到客觀的主人,也要照顧到自己的生存,是兩者並重的關係。自己的「自」與上面合起就是一個「首」字,首是父(陽?)精、母(陰)血合一而成的,人的形象如此,人有人的頭首。萬物都有各自的頭首,獸有獸的頭首,禽有禽的頭首,飛禽走獸皆各有自己的來源,道即代表了他本身的來源,也是萬物的規律,運轉不息,自始至終。有了頭首就有了生命,就要動,下面一個走之就是動,頭首加上走之,即是一個完整的「道」字,道要走要運行。中華文化言簡意深,詞簡意通,一個字代表了很全面的宇宙整體,也很全面地代表了人生的整體。人從幼壯至衰老是按照自然規律運行,代代相傳。

三、三乘大道

青城山三清大殿有幅對聯(《道德經》下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就是道,一就是宇宙,就是無極,無極就是一。儒學講的易經,只是從無極開始,沒有追求更高的來源。《道德經》是從無極以上「道」的形成,這道是先天的大道,不是後天有形的道理。這個道理不修大道,沒有高深的智慧是不可能理解的。講道要講上乘、中乘和下乘的三乘道理。天有蓋栽之德,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字是天和地,天佔一地佔一就為二,就形成了宇宙。「二生三」,就是天上的真陰下降,地上的真陽上升,兩氣相合而產生了萬物。「三生萬物」,這很能代表《道德經》主觀發展規律的。

拈香叩神(圖源:《不言之教》)

上聯講的是自然發展規律,下聯講的是人生觀,就是人生為人的觀點,也可以說前聯是宇宙的自然觀,後聯是人如何為人的人生觀。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我要想我身體健康,我學道想要修成上等神仙,這都有我字。我們修練學道的人也有「我」字。「人法地」,人只為我,不知道為人,就要提高他的德性,向地學習,人為什麼要法地呢?地有載養萬物之德,它對香花毒草污泥穢水都乘載,不拋棄他們,所以說地德要比人高上一乘,人就要向地學習。人們喜歡好的事,見到壞事就不喜歡,見到殺人的我們更不喜歡,所以若要真正學到高尚品德,人要法地。地的載養之德,就象父母一樣,不管自己的兒女是聰明還是愚蠢,總是他的兒女,他不拋棄他,他總是愛護他,即使是跛子瞎子,他都全心全意的維護他,父母之德具備了地之德。這樣還不夠,地還要向天學習,「地法天」,天比地高在什麼地方呢?天的陽光雨露哺養萬物,使萬物生長、成熟、形成,卻不表現是我把你哺育大的。而地首先有個我,地卻表現是我把你哺養大的,就像我們父母一樣,再三對兒女說我是怎樣怎樣把你哺育成人的。

老師就像天一樣,把學習思維深刻知識財富全部交給了學生,而沒有希望學生有點回報的心愿,我教完學生任務也就完成了,致於要怎樣酬謝天地、是學生自已的德行。天的陽光雨露把萬物哺育成後,它的任務也完成了,所以天比地高一乘,因此地要向天學習,向天學習等於我們得了個神仙位子。神仙位子的要求還沒止步,還要向天仙學習,就是「天法道」。天地只能哺育、載養萬物,而不能生養萬物,天感覺我雖然有陽光雨露哺育萬物,但不能生存萬物,這是另外一個體系,所以天還要向道學習,即「天法道」,道又推向高一乘。道還感覺不夠,道上面還高一乘就是「道法自然。」

傅圓天大師《為玄都律壇》畫冊題字(圖源:《不言之教》)

道家道教的標準,自然界才是最高的標準。自然界在人間叫「生機」,比喻今天你們有機遇聽我講道,學道的人,也要遇機而生。任何事物機遇是最高尚的,比如社會上做商業的人要做生意,也要講機遇。生機不動你的事業、生意就無成就。我們要修道,自己心中要有靈機,要修大道,上有靈機,下有命機,性命之機發現後,你就不可失去,失去了又要等一個周期以後才有。所以機遇是最高標準,這個機遇是唯一的正道。

四、道的主次

一年的陰陽寒暑,就是正道的兩個對立循環,性機和命機就是陰陽,陰陽相對統一才是真正的正道。一年三百六十天正月代表正月,二月代表二月,它有一定的位置,一定次序,正道把它們融合在一起,這才算一年,一年有三千六百個門,而任何一天,一門都不能代表正道,而正道也不可缺旁道,正邪之間不可分割。三千六是一個周期,缺了一天也不行。在宇宙之間,大道之間講全。正道和外道還是要融合一起的,但是正道為主、為正,旁門為次,次不能代表主,主也不能分為次,主次要清楚。

(編輯:西銘)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道學宮 的精彩文章:

原來這才是道士真實的修道生活!
「鬼節」與「鬼結」
道教建築里的「治」和「靜」
白雲先生解《莊子》逍遙遊篇(三)
白雲先生解《黃帝陰符經》中篇

TAG:至道學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