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渡舟教授講傷寒(八)

劉渡舟教授講傷寒(八)

作者:劉渡舟

編輯:經方全球同學會

承接上文

四、六經病的傳變

人體六經受邪以後,必然形成正邪鬥爭的局面,就涉及到了傳經的問題。例如,太陽病是表證,正邪鬥爭也在於表,如果幾天後頭痛、惡寒、發熱的證候沒有了,而是出現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往來寒熱的少陽證,或者大便燥結的陽明實證,就叫傳變。

(一)六經病證傳變的條件

邪氣的傳變要取決於一個條件,就是正邪鬥爭雙方的力量對比。其中,關鍵又在於正氣。如果正氣抗邪有力,疾病就不傳經。另一種情況,邪氣已經傳到裡面去了,甚至傳到陰經了,由於正氣恢復和邪氣衰退,邪氣由陰經還可以退出來,臨床上的戰汗作解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見正氣的重要性,陳修園把《傷寒論》的397法和113方總結為六個字「保胃氣,存津液」。《傷寒論》說:「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強調保養正氣。

雖然六經的病邪傳變與邪氣盛衰、治療和護理是否得當有密切聯繫,但關鍵還在於正氣。《傷寒論》的治法用藥處方都是一分為二的,用麻黃湯發汗的同時就講禁忌證,在什麼條件之下可以發汗,在什麼條件之下不可以發汗,為什麼不可以發汗,應該發什麼樣的汗,汗出到什麼程度。如果仔細體會,就是既要祛邪,也要存正。祛邪本身也是為了存正,但千萬不要祛邪而傷正,那治療就失敗了。

如何在臨床上辨析傳經,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張仲景告訴我們,傳經與不傳經關鍵要看脈和證的靜與不靜,也就是脈與證有沒有發生新的變化。原文是這麼說的:「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這是指太陽病說的,就是在太陽表證的階段,如果脈還是浮脈,證也還是惡寒發熱、頭項強痛,就是不傳,邪氣仍在太陽的範圍;如果脈見數急了,證也見到發煩、噁心,就是要傳經了,邪氣要從太陽經往陽明或少陽這兩經傳了。因此,傳經要講辨證,要從脈上來看,從證候來看。

本文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人民衛生出版社)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是一個全球中醫人學習經方的平台

經方,即醫聖張仲景所著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中之方。學習經方,可接受辨證論治原則的訓練,認識中醫學的本質特徵,了解疾病發生髮展和演變的規律,學習仲景理法方葯的應用,明方劑之源、方劑變化的方法與策略,領會中醫的醫學認識方法,訓練中醫的思維。

請您關注|經方全球同學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仲景經方學研用 的精彩文章:

劉渡舟教授講傷寒(七)
大棗 仲景藥物學
劉渡舟教授講傷寒

TAG:仲景經方學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