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閆方勇攝影作品選登傳統豐糕

閆方勇攝影作品選登傳統豐糕

工人展示傳統豐糕。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即團圓節。眾所周知,八月十五吃月餅,生產製作月餅的廠家也遍布全國各地,而豐糕卻是沂水獨有的特產,是著名當地傳統糕類名吃,寓意「年年豐收,步步登高」。

每到中秋節來臨,晚輩在買月餅的同時,也要買些豐糕送給長輩以示敬重,做長輩的對豐糕也是極為看重。

豐糕,一揸長半揸寬三扁指厚的窈窕身段,撲著一層白砂糖,點綴著青紅絲子,單看品相就十分養眼,那酥、脆、香、甜、糯的風味,是故鄉藏於心間最幽深的記憶。

可惜的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伴著利益的驅使,現在許多豐糕從原料到製作工藝上都已改良革新,比如直接用糯米粉和麵粉替代釀造米子澱粉、以玉米糖稀置換白糖熬稀,以流水化生產降低人工操作成本……直接導致了豐糕的老滋味兒逐漸消失……

東北優質粘黍子米俗稱大黃米,可做黃酒,最早的老豐糕就是用它做成的。

清水浸泡黍子米。

竹篾編織的缸帽子,為有益菌發酵創造好環境。

蓋上缸帽子,一下有種回到舊時的感覺。

缸體上簡單標誌好釀米子的時間,以利於掌控。

米子釀造程度全憑手感,一人一個標準。

釀製後期,必須對產生的菌膜打撈,有利於質量控制。

在缸沿上搓碎米子,以檢驗釀造成熟度。

每一缸用井水浸泡二百斤糯米,燦白的米粒歷經五百個小時風吹日晒的洗禮,在大自然的調和下,各種有益菌將糯米內的澱粉、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分解轉化。一缸清水從奶白色逐漸變成黃褐色、棕褐色,缸水表面長出一層白色菌絲體,散發出生物發酵的酸澀味道,這才是一缸好料的感官標準。

缸里散發的味道,有經驗的人能夠分出層次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揣摩標準,這是傳統工藝所難之處,更是其魅力所在。

釀造成熟後,用細絲籮和井水涮洗米子。

涮洗過程是控制米子損失率的關鍵環節。

沖洗乾淨後,米子要曬到八九成干,只要能落膛就行。

打糊就是將加工好的一部分米粉做成麵糰。

在壓面機里將麵糊摻入生米粉揉制,這是控制豐糕風味口感的關鍵。

壓好的麵皮切條待炸。

高溫的八印油鍋,麵皮條下進去嘩啦一聲立馬膨脹浮起預示著大功告成。

白糖熬製糖稀,遲一分過一分都對成型和口感有著重要影響。

糖稀熬好後立即倒入炸好的麵皮條中,迅速攪拌,一旦冷卻過快很可能就出一批廢品。

將麵皮條倒入模具內快速擀壓。

撒糖、撒青紅絲子,這是老豐糕的傳統吃法,當然可以根據客戶需要對配料調整。

趁熱切塊,一旦徹底冷卻,切塊容易破碎。

從米子下缸釀造開始,一直到洗米子、加工粉子、打糊、壓條、油炸、加稀成型這幾個主要工序下來,前後近三十天功夫。

根據近年來對沂水豐糕的製作食材、加工工藝及民俗學考證,沂水豐糕實際為滿族傳統食品沙琪瑪的變種,是最富化石意義的沙琪瑪演變例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沂蒙蘭台 的精彩文章:

那一刻,巡古苑,采幽香,笑看芳草添新妝

TAG:沂蒙蘭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