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式行為界限:讓孩子守規矩懂禮貌的秘訣

美國式行為界限:讓孩子守規矩懂禮貌的秘訣

我們七年多前來到美國,讓我們非常驚訝的是這裡的孩子們是那樣的有禮貌和遵守秩序,他們會在遊樂場自覺遵守排隊輪流玩耍的原則,會在玩樂時照顧和禮讓弱小的孩子,會在要做一件不確定的事之前先徵得父母同意,會用各種各樣的讚美他人的辭彙……

而再看美國這個社會,他們有很強的秩序感和規則感,大家都很遵守規則禮讓他人,大家都遵守公共秩序。比如說一個十字路口如果紅綠燈壞了,不需要警察維持秩序,每一輛車都會在十字路口停下來,然後按照先停者先走的原則,一輛接一輛地開走。為此即便遇到任何意外情況,似乎美國人都可以仍然維持良好的秩序,所有人都不慌不忙,持續有序地解決問題。

以前常聽一種理論認為美國人比較傻,做事一根筋,比如說,太空博物館周六有開放活動,很多家庭開車前往。在要去太空博物館的高速出口處,所有車輛都排在最右車道等待下高速,因為車實在太多,這些在右車道等待的車道可以延伸至一兩英里外,而幾乎沒有什麼車會從其它車道插進去,為此也沒有堵塞高速公路的正常運行。為什麼他們不從前面插進去?那樣可以省去很多時間。這就是因為秩序感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他們內在的素養。而這種內在的素養的行成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從小到大孩子所熟悉的行為界限。

行為的界限包括孩子不能用語言或行動去攻擊他人,同時必須遵守公共秩序的界限。不能用語言或行為去攻擊他人是一種基本界限,作為父母者,我們在餵養疼愛我們的孩子的同時,不能允許孩子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一旦孩子試圖跨越這種界限,父母得對其進行嚴格的管教。而要求孩子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則是賦予孩子良好素養的一種保證。

在美國,無論是總統還是議員,普通老百姓還是孩子,在公共場所都會自覺遵守公共秩序。例如在圖書館餐廳不能高聲說話,在超市商場等公共場合不能奔跑喧嘩,不進入他人私人領域的花園,不破壞公共場所一花一木,不在非指定區域吃東西等等。

然而並不是每個孩子生下來就知道遵守秩序的,這需要父母反覆地教育。比較功利的父母會認為,社會秩序跟孩子的前途沒有直接的聯繫,覺得大可不必在這些方面過多地要求孩子。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是否遵守秩序,決定了他將會在社會上獲得多少尊重。比如在美國,如果所有孩子都排隊玩遊戲,而如果有一個孩子不遵守秩序隨便插隊,那即便這孩子在其他方面再優秀,都是無法贏得其他孩子的喜愛和認同的。那樣他便逐漸會被邊緣化,變得沒有人緣。

行為界限的執行需要父母經歷一段掙扎,因為如果孩子對他人具有攻擊性行為,或者不遵守社會秩序,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限制,並讓孩子自己體驗後果。

曾經有一個朋友帶著她六歲的兒子在我家住了一段時間,剛來的時候,她的兒子極具攻擊性,不但在語言上隨意攻擊我們,還常常用手指去戳我們,吃飯的時候趴到桌子上不斷夾菜到嘴裡胡吃海吃,完全不顧旁人的感受,稍有不滿就找媽媽哭鼻子,對外卻顯得膽小怕事。我跟好友探討了一下她兒子的行為和語言問題,她說她知道孩子的這些問題,但一直沒辦法。我讓她把孩子交給我試試。

有一天晚上吃晚飯時,當我把飯端到孩子面前對他說「吃飯吧」,這孩子不但不會說謝謝,反而是對我做了些非常不尊重且很難看的表情,說了一句讓所有人都難堪的話「吃死你啊!」而像「你傻呀」「你吃屎」「你是屁」「你是瞎子狗」之類這種話就是他的口頭禪。當他說出這樣一句話後,我非常堅定地告訴他,我家的規矩是不允許說髒話攻擊人,如果下次我再聽見一句這種不尊重人的話,他的飯碗就會被收走,同時晚上不會再有任何食物或零食提供。

孩子並不把我當一回事,吃了幾口就去用這些話語挑逗寬寬,看寬寬發怒他覺得很好玩。當然我沒有再說什麼,輕輕地把他的盤子拿走。說:「對不起哦,今晚你要餓肚子了!」他沒想到我真的會端走他的盤子,於是他趴到他母親身後大哭,我不為所動。因為跟好友打過招呼,所以我並不會覺得管教好友的孩子會是讓好友丟面子的事情,只是那天好友一直不說話,她內心的痛苦掙扎我非常理解。然而我覺得這孩子如果不管教,他日必定會面臨被社會收拾的場面,那是害了孩子。那天晚上那孩子一直沒睡好,半夜還常常醒來哭。

到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時,當我招呼他吃早餐,他張嘴想說他的那些口頭禪時,能看出他硬把想吐出來的話吞回去了。後來又經歷了一兩次這種挑戰後,他已經徹底拋棄了他的那些口頭禪以及那種對人不尊重的態度。再後來我教他說禮貌用語,並在他說禮貌用語後給予獎勵,他開始變得有禮貌,遇事也不哭了,能與我們很好地相處。

其實孩子本質是好的,只是他們缺少了行為界限,不知道界限的孩子會膽小,需要靠一些惡劣語言和行為來保護他的自尊心。而其實孩子只要知道了界限,他內在的安全感會得到萌芽,他便不會感到害怕,他會開始自由地發展自我,並且知道自己其實是一個好孩子,不需要用惡劣行為來吸引大人的關注。這就好比如果我們站在荒野,茫茫一片看不見盡頭,我們會感覺害怕沒有安全感,甚至不敢抬起腳步往前走。但如果這荒野里有一棟房子,我們站在房子裡面,我們就不會覺得害怕,可以在房子里自由自在地活動。這個房子,就是界限。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有「正面管教」機構,提倡正面管教,於是很多人便誤以為正面管教就是一味表揚,不要對孩子過多限制,讓孩子自由發展。為此現在很多孩子橫衝直撞,不懂禮儀,挑戰家長權威。其實很多人只看到「正面」兩字而沒看到「管教」兩字,對孩子進行管教是父母的責任。

正面管教真正的內涵是「和善而堅定」,我的態度是和善的,不吼不叫,不打不罵,但原則問題,絕對不心慈手軟。只是每一條原則性的規矩或計劃,都應該事先與孩子一起探討商量。比如說一家人約定好各自做完自己的家務活,就可以去迪士尼玩。但有一個孩子貪玩沒有去做他責任範圍內的家務,於是媽媽抱歉地聳聳肩說:「對不起,我知道不能去迪士尼真的讓人很難過,相信下次你能一起去的。」於是媽媽把其他完成家務的孩子都帶去迪士尼了,那個沒有完成任務的孩子卻只能留在家裡。孩子可能會發脾氣,但他卻也會從中懂得,承擔責任的重要性,這將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拖拉依賴的人還是積極進取主動負責的人作一個鋪墊。

孩子沒能完成任務不能一起去迪士尼玩,你可以同情孩子,但不能帶他去的原則一定要堅持。如果媽媽一方面罵孩子不完成任務,另一方面快快幫他做完,然後怕他不開心又放棄原則把他一起帶去迪士尼玩,那我敢保證,這個孩子從此再也不會完成媽媽交給他的任務。其他看在眼裡的孩子們,也會有樣學樣跟媽媽抵賴。這就是為什麼如果父母沒有界限,帶孩子就非常累非常煩,而且越看會越覺得自己的孩子沒出息,什麼都不願做。

在美國你會看見一個景象,一個媽媽帶著四五個孩子一起逛超市,這幾個孩子跟在媽媽旁邊,幫忙從購物清單中找東西,沒有一個孩子會在超市或商場奔跑追逐。秘訣是什麼?我曾經在超市裡問過一個媽媽,她笑著對我說,方法很簡單,無論去哪裡,先告訴孩子規則是什麼,如果孩子沒法遵守,便得馬上回家。比如說,去超市購物,自然也要買一些孩子要用要吃的東西,進入超市前告訴孩子,超市的規則是不能亂跑,如果有哪個孩子不遵守亂跑的話,一家人便馬上回家,什麼都不買了。

而另一個媽媽則告訴我,有一次她帶三個孩子去車程兩小時外的海洋公園玩,出發前告訴孩子們不能在車上打鬧互相侮辱,否則直接掉頭回家。結果開了一個小時的路程,三個孩子開始為一些小事打鬧爭吵不停,在車內亂扔東西。媽媽什麼話都沒說,直接就下高速掉頭回家了。當孩子們發覺方向不對詢問媽媽時,媽媽說「對不起,我知道不能去海洋公園了讓人很難過,下次我們一定可以做到的。」孩子們為此沮喪了一天,但從此以後無論去哪裡,都變得非常友好相處,混亂局面從此消失。為此,界限其實是非常好的訓練孩子自控能力的手段,一個孩子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那他將來在社會上獲得成功的幾率便會成倍增加。

而沒有界限的父母會怎樣做?一個媽媽帶兩個兒子去逛超市,一進超市兩個男孩像瘋了似的在超市裡追逐奔跑。媽媽不斷地提醒超市推車多,會撞到,兩孩子當什麼都沒聽到繼續跑。當然因為在美國基本上看不到有孩子在超市狂奔的,所以這媽媽自然也引來了很多異樣的目光。沒過多久,其中一個小男孩因為一邊跑一邊回頭看哥哥,結果一下子就撞到一輛推車上,額頭立馬起了一個大包。媽媽又著急又氣憤,一邊責罵孩子不聽她的提醒,另一邊慌忙為孩子找冰敷。其實這位母親的做法對孩子根本沒有起到警醒作用,當然從自然後果定理來說,孩子因為受了傷,下次可能不敢再跑。但從要求孩子遵守社會秩序來說,這個母親什麼都沒做。

作為父母,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誤,讓他們從自然後果中探索規律。但有一些行為卻不能對孩子放任,讓他們吃虧了才長記性。比如說孩子在停車場奔跑,我們不可能等到孩子被車撞倒了才能讓他長記性。

需要有非常嚴格界限的幾點包括:

會對孩子造成危險的情況;

會對他人造成干擾的情況;

孩子的言行傷害到他人的身體或自尊的情況;

孩子的言行違反社會秩序的情況;

孩子的行為違背他應盡的責任或義務的情況。

當孩子因為父母使用界限的執行手段而失去某種權利時,父母要做的是放平心態,不急不躁。不要去再度責罵孩子,而應該跟孩子共情。比如說那個因為沒完成家務而不能去迪士尼的孩子,媽媽就應該說:「不能去迪士尼你一定很難過,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很難過的。希望下次你能跟我們一起去。」理解並說出孩子的感受,這就叫做共情,讓孩子感覺你理解他,他不能去是因為自己沒做好而不是其它原因,激發他下次能自律並做好。

而如果媽媽氣急敗壞,說一些類似:「誰叫你偷懶啊,我是說到做到的啊!沒做完家務就是不能去。」之類的話,孩子可能會惱羞成怒,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出自自己身上,反而會把責任推卸給父母或其他兄弟姐妹,認為媽媽故意不讓他去玩。內在的自律品質便沒法激發出來。

那麼,設立這些界限後,如何執行?

很多家長在了解到美國有Home school 這種合法的教育方式後,都驚訝地問我:「媽媽怎麼可能既做媽媽又做老師呢?」的確在傳統觀念里,媽媽都是溫柔體貼,為孩子寧可做牛做馬。很多人沒法做到堅定地限制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主要原因是害怕孩子哭鬧。似乎一聽見孩子哭,天就要塌下來了,趕緊滿足孩子打發算了。而其實媽媽理應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她不但要滿足孩子的吃喝拉撒各種需求,更要實現做好孩子的品格導師,引領孩子做有素養有愛心有良好品格的人。

良好的品格是孩子他日步入社會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它可以為孩子打開生活中各種鎖各種結,為孩子的成長成才鋪路。

童等艙

由幾位資深媒體人媽媽共同創建,

倡導有質量的親子陪伴。

做孩子成長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後台直接回復「我要進群」

與我們一同分享你的育兒經驗

----乾貨回顧----

----奇「貨」推薦----

童等艙是個育兒經驗的交流分享平台,歡迎小夥伴在公眾號給我們留言交流!辣媽奶爸有更多更好玩的東西分享給你們喲,可戳下圖掃碼了解詳情

坐上童等艙,忘掉年齡,跟孩子一起成長,做孩子成長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無論讀書還是旅行,我們只要有質量的親子陪伴。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童等艙 的精彩文章:

是煙還是雲?其實都是美好的相遇
孩子,我不苛求你有多完美,但你一定要努力
最後一天!249元=兩大兩小自助晚餐!老廣的味道,高品質的享受!

TAG:童等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