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之秦朝(21)統一嶺南(一)

《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之秦朝(21)統一嶺南(一)

北部匈奴總算搞定,而且長城也在著手建造,那麼南方那邊也該收拾一下了。

「北達子,南蠻子」么。

這是中原人民自古對南、北邊遠地區少數民族部落的蔑稱。

當然現在民族大融合,全國一家親了,就不能再有這種不合時宜的觀念了。

什麼民族歧視,地獄攻擊就更要不得了。

否則就是破壞民族大團結,違反《反分裂法》了,哈哈,有點言重了,沒嚇到你吧。

不過古代由於全國各地發展極不平衡,少數民族發展嚴重滯後,很多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所以這種歧視確實普遍嚴重存在。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百越「就是如此。

為什麼叫百越呢?

商周時期,長江下游一帶的越國人被稱為」越人「,與秦人、楚人的意思差不多。

春秋時期,越族人曾參與中原的爭霸,稱雄一時,是形成漢民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越人也是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

另外越人的冶煉技術在同時期民族中處於領先地位,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有歐冶子、幹將、莫邪等。

到了秦漢時期,越人是指越國分化出來的,居住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人民。

因為他們分布較廣,分散眾多,所以被稱為」百越「。

百越大體分為東越、閩越、南越、西甌等幾個部分。

東越也稱為東甌或甌越,主要居住在今天浙江南部的甌江流域,以溫州一帶為中心;

閩越主要活動在以今天福建福州為中心的地區,基本在福建省境內;

南越主要分布在今天廣東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區,以及今天越南的北部一帶;

西甌的勢力範圍主要包括今天廣東西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

南方的朋友,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對照地圖看看自己屬於哪個越。

由於遠離中原,交通又極為不發達,受山川所分隔,越人的文化水平和社會的發展遠遠落後於中原地區。

到秦滅六國的時候,多數地區才從原始社會進入到奴隸制階段,但是仍然保留著許多原始社會的社會習俗、文化習俗和生活習俗。

為了拓廣領土,建立大秦帝國,秦始皇野心勃勃,其實早在統一六國的戰爭結束後的當年,就派主管國家軍事的太尉屠雎率領五十萬大軍出擊百越,欲將這裡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屠雎這傢伙雖然沒有王翦、蒙恬這些秦朝名將在歷史上名氣大,但是軍事才能還是有點的,只是後面戰死沙場了。

他首先針對百越的各個部分居住分散、不擅大規模作戰的特點制定了一個總的進攻戰略。

就是分路進軍,遇到強敵再合兵攻擊。

於是秦軍共兵分五路進軍:

東邊一路從今天江西省向東出發,進攻東甌和閩越。

中間兩路的任務是攻取南越。

其中,

一路經今天江西省南昌,跨過大庾嶺後進入廣東省北部;

另一路經今天湖南省長沙,沿著騎田嶺直接攻擊廣東省中南部番禹地區;

西邊兩路則從今天廣西省進取西甌。

一路由萌渚嶺進入今天賀州市;

另一路經越城嶺進入今天桂林。

這樣的戰略戰術規劃應該說還是比較合理的,不過實際進攻過程中還是出現了戰況的分化。

秦軍東路軍進展順利,出兵當年就征服了東甌和閩甌地區,在這裡設置了閩中郡。

但其餘四路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挫折。

主要原因就是山高路險、河道縱橫,這些地方的越人各部落抵抗比較頑強。

另外最重要的是行軍作戰及軍糧的運輸極為困難。

所以相持了三年未能取得有效進展。

這個時候,為了解決軍糧的供應問題,秦始皇就派負責紀檢工作的監御史祿去前線考察,找出病因。

史祿的名字史書記載的不太清楚,只說是監御史祿,很顯然監御史是個官名,所以後人就叫他」史祿「。

史祿這個人不簡單,一個搞紀檢工作的,本職責任是專替皇帝收拾那些不聽話的、搞腐敗的大臣。

但是史祿到了前線沒有去整人,也沒有亂髮號令,而是深入實地調差研究,搞地質水利勘察去了。

所以做紀檢審計工作的也應該熟知業務,不能脫離實際想當然,否則貽笑大方,失去公信力。

正如毛主席所倡導的那樣: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史祿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今天廣西興安縣境內有兩條河流非常有特點。

這兩天河流就是始安河和雙女井溪。

始安河是灕江的支流;

雙女井溪是湘江的支流。

始安河距離雙女井溪入湘江的地方,按照現在的長度單位測算僅有1.5公里。

不僅如此,兩河的水位差也不過五六米。

更重要的是,兩水之間的分水嶺相對高度只有二十至三十米。

史祿決定利用這一有利的自然趨勢,修鑿一條渠道,解決軍糧運輸問題。

於是史祿就向秦始皇打報告,把自己的調查研究以及解決方案做了彙報。

秦始皇恰好這個時候正在湘江上游出巡,我們前面有說過。

他看到史祿的報告,非常滿意,認為史祿的調查研究搞得很不錯,就做出了」使監祿鑿渠運糧「的決定。

有了秦始皇這個老大的支持,史祿搖身變成了水利專家。

他開始調集軍隊,徵集民工,在今天興安縣東南筑起了一道水壩,攔住湘江水,使之提高六米左右的水位。

同時開鑿一條總長三十四公里的運河,將始安河和雙女江溪兩河溝通起來,將湘江和灕江兩江溝通起來。

為了方便行船,運河採取迂迴行進的辦法,以平緩水勢。

整個運河分南渠和北渠兩部分。

南渠連灕江,長三十公里,其中有四點五公里全用人工開鑿,其餘則利用原有河道;

北渠入湘江,長約四公里。

灕江又名靈河,這條運河因而得名靈渠,也稱興安運河。

由於是秦朝時開鑿的,又叫秦鑿渠。

這樣的工程現在看來難度一般,但是在當時一無先進機械,二無炸藥的條件下,全憑雙手和簡單工具進行開山鑿河難度可想而知。

兩千年來,靈渠一直作為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溝通了中原地區與嶺南地區的交通往來,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更為中原政權在這裡建立統治奠定了基礎。

有機會大家可以現場去觀摩一下,你就會感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並引以為傲!

大約在始皇二十八年,史祿修築靈渠的工程竣工,自此解決了秦軍後勤補給的運輸問題。

那麼這樣秦軍就能夠順利南下,統一嶺南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朝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陵就是中國龍脈所在,為什麼秦朝還會二世而亡?
你知道中國古代有「互聯網」嗎?秦朝的直道、和各朝的驛站
秦朝第一悍章邯究竟有多厲害?項羽都對他沒脾氣!
秦朝梟雄張耳和陳余原來是鐵哥們,只因一事反目成仇?理由太簡單
秦朝發明的一項罪名, 如今早已廢除, 但專家卻強烈建議恢復

TAG: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