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懂《論語》中的「知命」

讀懂《論語》中的「知命」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起首講學習,到最後一章,孔子提出人要「三知」,即「知命」、「知禮」、「知言」,可謂是人生至理名言。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全部《論語》以此終篇,與第一章相呼應,從自覺努力學習開始,到獲取知命、知禮、知言的能力,是人生的全部內容,是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

學習的最後境界便是「知命」、「知禮」、「知言」,而「知命」排在第一位。那麼,孔子這裡講的「知命」,如何「知命」?

命運問題始終是困擾人生的大問題。如何安身立命?不做過非分之所為,才能做到是君子,所以君子必須「知命」。不安分守紀,專走極端的、逆行倒施的是小人。

通讀《論語》,是可以「知命」的。《論語》本來就是教人做君子,當然有教誨「知命」。

孔子在《論語》中,也講述了自己「知命」的過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但是比較難以參透。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智慧明了,已經不再迷惑,再而才能知「天命」。

智慧是怎麼明了的,從而知「天命」的?

假如《論語》中讀不懂「天命」的,最好到《孟子》的《盡心章句》中讀。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要知「天命」,須知其性,要知其性,須盡其心。

盡其心是什麼?「盡其心」,就是全心全意,即誠,不摻雜其他雜念妄想。《孟子·離婁上》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有人,問一個開悟了的禪師:「未開悟時在幹啥?」

禪師回答說:「砍柴燒水。」

「開悟之後在幹啥?」

「也是砍柴燒水。」

「那還不是一個樣?」

禪師應:「未開悟時,砍柴惦記著燒水,燒水惦記著砍柴;開悟了,砍柴就是砍柴,燒水就是燒水。」

換到儒學中來講,就是一「誠」字而已。砍柴專誠砍柴,燒水專誠燒水。

儒學上講盡心知性,佛學上講明心見性,都是智慧明了。而智慧明了,則是由「誠」而來的。

「誠」是什麼狀態?

「誠」就是孟子講的「夭壽不二」,時間長短不感到存在了。以前讀書時,老師講得太精彩,好像剛開講,卻一下子就下課了。不合意的課程,坐在教室里,卻是度日如年,難受總等不得到下課。其實,那個課堂的時間都是一樣的。

入「誠」的境界,不會知道自己誠不誠。不誠的時候,會知道自己沒有進入「誠」的境界。

人心專誠在一方面的,就會比較全面的了解,也不會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擾,於精微之處,就能夠「執兩用中」,符合天道而行,所以「誠」則知天矣。

沒有誠的人,就如同一杯不停攪動的水,雖然本無色,卻是不能透明,自己混雜,哪能知天?

天道是一樣的,但「天命」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只有一點相同,那就是每個人都有一個當下。什麼都會時時轉時時變,但是當下就永遠是當下。

禪師砍柴就砍柴,燒水就燒水,遵循該做的道,做好當下的「命」。誠者,才有可能做好當下,他知天道,所以能做好當下,才是真正的知「天命」。還是要「誠」,是以「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知天才能事天。

修到「誠」,則是「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可以知天道;以「誠」行事,則是「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沒有修誠明智慧,知天道的,自以為是認知「天命」的,路子容易會走偏,災難就會降臨。

如很多人以為,命的意義就是追求更高更大的成功,賺大錢,當大官,出人頭地。他,也就是值這幾個錢和官位了。沒有修誠,智慧不明,路子走偏了。不知錢財和官位,其實是責任,不是用來出人頭地的。

一個人,沒有得到聖賢教育,並以成功作命意義的。過早的發了大財,通常緊接著來的,都不是好事,他上父母健壯不待養,下沒有成立家庭須維持,有錢了就容易放縱,最後,不是德行出了問題,就是身體健康出問題。為什麼?有錢,沒責任可擔,也不知責任,錢就另找出路。人不是狂,就是放縱聲色,不是傷德,就是傷身。社會上很多這樣的,為人父母的,看到這種情況,不是該樂,當堪思憂。

這一類人,再賺有大錢和當什麼樣的官,都只會是小人。不懂天道,不知命。《道德經》第十六章「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說的就是這種小人。不懂天道,又不知當下。

古人說成家立業,他不勸先立業後成家。很有意思,多有智慧。先成家後做事業,先把責任給你負擔,再有錢了,你大概就不會出大差錯了。教化不了道理,就指引向天道做。

自己知天道,明白人生「知命」,更很有意思。

再看《論語》,全篇中始終貫穿著一個字「教」。教明理,就會由明入誠。即知道不對的了,就會堅持專誠正確的去做,這就是明者入誠,誠者也明。「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本性誠的人會明智慧,通過教育,使人專誠,也會明了智慧。明了智慧,就會知天道,從而「知命」。

是以「知命」,是修誠意,盡其心知其性,則知天矣。儒學的經典,「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君子,是做出來的,「知命」,才能去正確的做,所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知命」,是遵循天道,做好當下。

唯修誠者,可知天命。唯修誠者,可做好天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學家風 的精彩文章:

TAG:儒學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