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 工藝無法復原

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 工藝無法復原

  作者:徐小青

  八對大龍相互纏繞、龍上有龍,中間雜夾著數十條糾結穿繞的小龍,可謂龍頭別著龍身,龍身別著龍尾,龍尾別著龍頭……這件將龍飾發揮到極致,看得人眼花繚亂的器物就是湖北省博物館又一件參展世博會的珍品——曾侯乙建鼓底座。

曾侯乙建鼓底座 湖北省博物館藏

  鑄造者發揮豐富想像

  什麼是建鼓?史料記載,「植而貫之,謂之建鼓」。也就是以一柱貫通鼓腔,豎立在鼓座上。建鼓底座作為樂器附件,用於承插建鼓貫柱,穩定建鼓。

  這件青銅建鼓底座高50cm、直徑80cm,由八對大龍和數不清的小龍相互糾結盤繞而成。每條大龍的頭、身、尾部均攀附數條小龍,龍身上嵌著綠松石。由於無數條小龍首尾糾纏,盤在一起,向上攀爬,給人既紛繁變幻又舒展開朗、生動有序的奇特感受。

  湖北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青銅器專家萬全文對《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說,可能是鑄造者想像力太豐富,「這個鼓座把龍飾發揮到了一種極致。」

  據他介紹,精美繁複的龍飾在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比較普遍,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共性。比如,出土編鐘上面的裝飾也有很多這樣的龍飾。

  工藝至今無法復原

  據萬全文介紹,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是商代後期,代表器物是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別是一些從殷墟富豪墓出土的青銅器非常精美。大件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非常著名。不過,司母戊鼎雖然大,從工藝上講並不是很複雜。第二個青銅器發展的高峰期出現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這一時期的代表器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早期青銅器。著名的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晚期的青銅器。

  這件建鼓底座正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從鑄造工藝來講,它確實是非常高明的。」萬全文說,它採用傳統的范鑄法製作。並非一次澆鑄完成,而是分段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這件鼓座上粗壯龍身繞來繞去,不像其它紋飾細小,分制之後焊接也有難度,最後成形非常不易。

  很多冶金專家在細緻研究過它後,都認為這是春秋戰國時代青銅鑄造藝術的巔峰之作。現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許多國寶都有惟妙惟肖的複製品,但這件建鼓底座由於工藝複雜,鑄造工藝無法復原,至今沒有替代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國 的精彩文章:

中國戰勝卡達還是無緣世界盃!中國足球歷史可追溯到戰國
戰國名將無雙,知多少?
流星馬:冠絕天下的戰國青銅複合兵器
戰國志英雄救美玩法介紹 坐擁天下美人在懷

TAG: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