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教育觀察:高等教育熱點話題之十問「雙一流」

教育觀察:高等教育熱點話題之十問「雙一流」

中國家長為孩子考入一流大學而祈福

編者按:

「雙一流」建設名單公布在即,坊間關於「雙一流」建設的話題再度升溫。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開啟了我國高校進行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新征程。近兩年時間裡,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世界水平的中國一流學科」的所謂「雙一流」,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熱門話題,牽動相關部委、地方政府、高校和專家學者的神經。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博士圍繞「雙一流」,解答了十個讀者最關心的熱點問題。

撰文|李志民(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博士)

責編|徐 可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一百年前,美國高等教育界同樣討論過如何辦好大學,如何辦成世界一流大學。當時的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在任40年校長,1869~1909年)有一句名言,「在任何國家,大學都是敏銳反映本國歷史和特性的一面可靠鏡子。美國新型大學不是外國大學的摹本,而是植根於美國社會和政治傳統而逐漸地、自然地結成的碩果;是美國接受優良教育階層的高尚目的和崇高理想的表現;是富有開拓精神的,因而是世界無雙的。」

我對中國高等教育界當前十分關注的「雙一流」問題也有一些初步思考,願意通過十問十答的形式談一談。概括成一句話就是要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世界水平的中國一流學科」。

一問:如何理解戰略意義?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自然繞不開「211」工程和「985」工程。起始於1995年的「211」工程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的重點建設工程,曾引起國際高等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我當時在教育外事領域工作,當時接待的外國教育代表團,無一不談中國的「211」工程。 「985」工程建設於1999年啟動。這兩項工程建設使中國的一批大學在國際上的影響不斷提高,一些大學正在進入世界高水平大學的行列,整體上提高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工程建設的思路,有的工程可能名垂千古,有的工程會褒貶不一。進入「211」和「985」工程建設的大學被社會賦予了重點大學或好大學的標籤,眾多大學千方百計想進入工程建設行列。為此又千方百計地按照指定的標準要求辦學,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辦學模式的趨同現象。而「雙一流」建設的實施,有望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現象。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要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大國邁向強國地位相稱的世界級大學,適度超前布局我們的高等教育。國家是要通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使我國成為國際學術中心,整體上促進我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而決不僅僅是使個別幾所大學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問:怎麼分解建設思路?

「世界一流大學」英文通常表達為「World Class University(世界級大學)」,是一個模糊的、比較的概念,其定義取決於人們的主觀認識和評價指標設定。一般來說,世界一流大學體現了舉世公認的水平、地位、卓越成就,以及對世界範圍的才子的巨大吸引力;它不僅具有世界一流的辦學實力、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更培養出一批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才,擁有一批在若干領域引領科學和技術進步前沿,在世界享有崇高學術聲譽的傑出教授。

「雙一流」政策同時聚焦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突出大學對知識的責任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通過分層和分類的建設思路,鼓勵高校的「差別化發展」。與以往的「985」「211」工程建設的思路截然不同,「雙一流」將注重體制和機制建設。

建設思路主要有三種:一是擁有多個國內領先、國際前沿高水平學科的大學,要在多領域建設一流學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一流學科,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或前列;二是擁有若干處於國內前列、在國際同類院校中居於優勢地位的高水平學科的大學,要圍繞主幹學科,強化辦學特色,建設若干一流學科,擴大國際影響力,帶動學校進入世界同類高校前列;三是擁有某一高水平學科的大學,要突出學科優勢,提升學科水平,進入該學科領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三問:如何體現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世界水平」是「雙一流」建設要堅持的目標,即必須按國際通用的評價準則達到一流,又能服務於國家重大需求。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我們已經積累了幾十年的辦學經驗,先後建設了一批學科特色鮮明的大學,比如我們的地質、礦業、石油、電力、鋼鐵等獨立建制的大學,這些大學在國家發展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這些學科群特色鮮明的大學,我們中國大學群體最鮮明的特色是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

「雙一流」建設既是目標,又是過程,這種定義是具有時空局限性的相對概念。今天我們談起「雙一流」,總是有人會拿出《基本科學指標》(ESI)說事兒,這個學校有幾個進入前百分之一的學科,那個學校有幾個進入前千分之一的學科,且不說ESI的學科劃分與我國實際學科設置差別較大,總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永遠也不會成為別人心目中的一流。

西方的大學把知識的產生(科學研究)排在第一位,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哈佛大學,就是以培養研究生和從事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在其13個主要學院中,只有4個學院招收本科生,其他學院只招研究生。再比如,北美大學聯合會(AAU)中的60所美國大學培養了美國45%的博士研究生,2015年這60所大學獲得聯邦政府科研經費的比例佔全國的59%,而我們全部大學獲得國家財政支持的科研經費比例還不到10%。美國的120所左右的研究型大學基本上是以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為主,而我們具備建設世界一流基礎的大學,對國家的主要貢獻還是在人才培養上,這就構成了我們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特色的起點。

堅持立德樹人和科技創新,立足服務於國家重大需求是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的關鍵。高等教育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活動主動適應社會轉型時期的各種客觀需要。通過改革和體制創新,由傳統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向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新模式轉變。這也正是「雙一流」保持中國特色的關鍵所在。

「雙一流」建設不能只關注少數幾個學科領域的科研名次和學術論文的多少,要關注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並逐步影響和發展形成世界一流大學標準。所謂高影響因子期刊、高水平論文、高被引作者、自然指數等,主要集中在部分學科領域,僅僅反映基礎研究領域的少數幾個學科進展情況,與我們國家的學科設置差別較大,用別人現有的評價指標並不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學的科研整體水平,更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論文不等於人才,論文不等於國家治理;論文不於技術,技術也不等於產業。

四問:有哪些核心任務?

1一流的人才培養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繼續保持我們人才培養在先的特色,大學教授不能只注重科研指標,還要注重考核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大學教授不能把教學和科研截然分開,大學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是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大討論的結論。大學教師也要一崗雙責,既要以良好的科研成就提高教學質量,又要用高質量的教學推升科研水平。沒能力或不願意從事科研的人往往強調教學的重要性,沒能力或不願從事教學的人往往強調科研的重要性。

學生是國家的未來,高質量的教學和學生成才是大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因而,對任何一類大學的評價,千萬別忘了人才培養質量這一重要指標。大學的教學質量、學生選課和選專業的自主、真正的學分制等都受到了很多限制,在「雙一流」建設中都要進行改革。

2一流的教師學者隊伍

一流的學者隊伍是打造一流科研和教學的依託。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不僅要有大樓,更需要有大師。中國的教授要積极參与國際學術合作,以此提高學術水平。通過教授參與國際上學術團體的活動,逐步提升中國教授在國際上學術活動中的話語權,才有利於快速提升中國大學的影響力,逐步獲得國際上對中國大學的認可。

建設一流的學者隊伍取決於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充足而靈活的經費,二是有效的管理體制機制。這就要求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通過加強基礎研究和追求學術卓越,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形成一批優勢學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系統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位一體創新水平,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3一流的育人環境

建設一流的大學,不僅要有一流的教授,還要有一流的育人環境。「雙一流」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包括提高培養人才質量、提升科研水平和增強為社會服務的能力等。大學人才培養離不開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科學研究。基礎研究取得的新發現、新成果可以及時轉化到課堂,寫進講義,有利於提高培養人才質量。

在信息經濟的現代社會,新型的現代化大學校園,將為建設一流大學的目標實現提供支撐條件。現代化校園主要表現在信息化水平上,近兩年,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快速發展、小型私人定製課程、大一分類課程、學位系列課程、翻轉課堂……各種各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進入學生的視野,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作為支撐,目的在於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出適合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五問:有什麼關鍵標誌?

「雙一流」建設要堅持立德樹人,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著力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複合型優秀人才。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關鍵標誌是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與一般大學的區別,主要在於大學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承擔了什麼樣的職責,為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其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就是最直接的體現。

高校通過在科技創新和為社會服務中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團隊、承接大項目、創造大成果,在原始性創新和關係國家戰略利益的關鍵領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做出重大貢獻。在這個意義上說,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既是大學服務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進一步增強服務社會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學提高自身綜合辦學實力的現實需要,因而也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實現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戰略重點。

六問:學科評估如何進行?

在「雙一流」目標指引下,未來的學科評估更應該體現對高校辦學特色的保護性鼓勵,對學科建設的方向性指導。如果政府部門管得過多過細,強調統一標準,很容易造成「千校一面」的同質化格局,完全不利於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校制定評價指標,委託第三方實行分類評估。政府主導的評估只適用於監管類的達標評估,達不到最低標準取消招生資格;政府部門不宜參與排名次優劣的評估,特別是與分配資源掛鉤的評估。

基礎研究以同行評價為主,重點評價科研誠信與學風、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大力加強國際同行評價。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開發應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成果評價的機制,強調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技術轉移推廣、科學普及等科技產出在評價中的作用,由用戶、市場和專家等相關第三方參與評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評價工作效率和開放程度。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公開數據,引入公開數據佔一定比例的權重評價方法。開放學術界公開參與評價辦法,實行網路互動等佔比例評價。

「雙一流」建設的目標,對於高校自覺發展和自主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學科評估的標準也應該與時俱進,要積極鼓勵各高校在特色學科領域的創新努力,要全面反映各高校學科發展的「績效」。因此對高校的學科評估也不能簡單照抄國際標準,不能過於求「洋」,而要鼓勵各高校以中國特色去打造世界一流。

學科評估不能只評基礎研究論文和引用數量,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人才培養質量要成為重要指標。課堂上教學效果的好壞,學生最有發言權。但在目前的學科評估過程中,學生群體的參與度不高,對學生真正的關注也不夠。未來一個大學或一個學科的好與差,如果學生在網上的評估互動發揮重要作用、學生就業大數據的分析結果可以說明問題,才能真正體現評估的力量。

七問:管理機制如何保障?

建設一流大學要依據高等教育法理順大學與政府的關係,加強學術組織建設,健全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學術管理體系與組織架構,充分發揮其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和學風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政府指導下充分發揮大學自主辦學的積極性;依據高等教育法和大學章程理順大學黨委與行政的關係,真正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主要依據大學章程處理好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係,實現大學由行政主導向服務學術發展的回歸;靠大學章程規定大學內部制度建設與各機構之間運行的關係,實現科學高效管理。

大學的黨委書記和校長對大學的發展至關重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離不開大學管理的科學性。書記校長要全面承擔起本校的教學、科學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的責任。大學的書記校長要認識到,「雙一流」建設不是爭排名。教育家不能把它理解成為個人事業的輝煌,爭取相應政策和資源的理由。書記校長必須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世界眼光和水平,有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大學發展戰略。

社會的監督機制也是辦好大學的重要因素。唯有通過立法建立起科學的社會監督機制,才能使大學的管理和運行步入健康科學的發展軌道,培養出國家和社會急需的高端人才。

八問:怎麼樣才算是一流?

大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國際一流的學科,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教育質量和一流的師資水平,其核心是國際一流的師資水平。人力資源是學術影響力的創造主體,學科實力(包括有形和無形資產)是學術影響力的重要載體,高水平科研成果、高質量的畢業生是學術影響力的表現形式。

世界一流大學更多地體現為舉世公認的水平、地位和卓越成就,對世界範圍的才子有巨大的吸引力。它不僅要有世界一流的辦學實力,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培養出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還需要擁有在若干領域對科學和技術進步做出重大貢獻的世界一流教授,享有崇高的學術聲譽。

我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世界一流大學教授在國際會議上不光要有聲音,還要能做特邀報告、主旨發言;在國際期刊上不光要有文章,還要能當編委、當主編、當編委會主任;在國際學術組織中不只是個會員、理事,還要能擔任輪值主席、理事長、會長;在國際獎項中,不僅要有名次,還要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

堅持一流大學教授的四條評價標準,只有通過一流的教授,我們的大學才能夠建立起廣泛的國際聯繫,提高我們的國際話語權,參與國際學術指標的制定,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並逐步影響和發展形成世界一流大學標準。國際合作是有效提高我國大學國際影響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抓手。

九問:怎麼做到與時俱進?

「雙一流」建設,要緊密結合國家發展和國家人才戰略,充分重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發展,同時高等教育要發揮在國民信息化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引領作用,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是教育和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必然。

信息技術的進步帶來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的探索和湧現,從而推動了傳統教育理念、模式與方法的變革,推動了學習方式和形態的轉變,也推動了高校科研方式的改變。

1.學習模式的改變:學習者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獲取名校、名師的教學課程,學習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選擇性和自主性更強。

2.教育方式的變革:教學方式從傳統的單向知識的傳授向「影響式」和「互動式」教育轉變。知識傳授在教室內,而知識內化在教室外。

3.教育觀念的轉變:翻轉課堂、可汗學院、MOOC、雲端學校等的出現,導致現有的師生關係、管理模式、教學方式的改變,進而重構學校的存在方式。新型的教育形態和教學模式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眾多的高校、教育專家已經開始轉變教育觀念,探索和實踐新的教育模式。

4.科研方式的轉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大數據、物聯網、高性能計算、超大容量存儲、高速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和產品的快速發展,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新動力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極大改變了傳統科研的方式方法。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深度融合,大學的功能也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雙一流」建設要主動適應這些變化。

人類正在進入信息社會,大學的組織形式將會改變。信息社會的教育要素將集中在網路平台上,教育實施將以個人選擇為主,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雙一流」的概念和標準也將隨之而變。這對我國高等教育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唯有與時俱進,才能完成這一重要歷史任務。

1. 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改變。如今的學生已經是與網路共生的一代,是地地道道的互聯網原居民,他們可以熟練地藉助網路生活,本能地通過屏幕學習。對互聯網+教育的影響不能小視,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改變原有不合時宜的政策和管理方式模式等。

2. 以靈活的機制應對挑戰。如果學生不能自由選擇修學科目和講課教師,如果學分不能互認,學位不能等價銜接,互聯網+教育很難發揮其最大效益,很難跟上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步伐。我們需要儘快研究制定教學資源的上網認證標準,要針對經過認證的教學類資源制定網上學習效果評價標準,要制定課程微證書發放辦法等等。當然,機制的轉變還包括頂層設計和信息治理創新等等,但我們應該鼓勵一流大學開展先行先試。

3. 以高遠的眼界擁抱未來。大學要發揮人類文明發展的引領作用,「雙一流」建設更要發揮對高等教育的導向和引領作用,主動迎接信息社會的到來,適應大學新的形態變化。

十問:「雙一流」建設經費從哪裡來?

儘管「雙一流」建設資金管理辦法正在制定過程中,但大的經費管理思路已確定,「那就是簡政放權,給高校更多的經費管理自主權」。經費的分配將從單位制轉向確定項目後的分配,突出績效原則,鼓勵改革創新,避免重複交叉,提高集成效益,動態調整支持力度。不斷完善政府、社會、學校相結合的共建機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雙一流」建設採取總體規劃,分級支持,每五年一個周期,與國家制訂的五年規劃同步進行。總的經費資助強度應不低於原「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年度經費。據了解,「211工程」共計完成投資368.26億元,「985工程」,一期建設完成投資共計255億元,二期建設實際投入建設資金達414億元,三期建設資金450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雙一流」相關費用是專項費用,是增量費用,和總體高等教育投入相比還是比較少的,並不涉及原有財政投入和分配的根本變化,因此原則上並不會造成這種變化。馬上面臨政府換屆,如果高校有新的財政投入與分配製度調整,當然也會做適當調整,但這不是「雙一流」本身帶來的。

對於高等教育的格局上,長期必然產生一些影響,但不大可能因「雙一流」而產生根本性的,或者說巨大變化。在學校的格局上,入圍學校還是以原985高校為主,對於新列入的幾個地方高校,本來也都是211高校,他們未來會有較大的促進,但最後如何,還需要看這些學校自身努力的如何。倒是一流學科的推行,理論上給過去非985,211高校提供了一些較大的發展機會,當然最後還需要看學校自身的努力了。我認為目前推行的高考改革,在志願填報時以專業為主,未來現實中必然形成一個學生家長填報排行榜,有可能形成合圍,最後對高校產生實際的影響。總體來講,雙一流提醒高校開始審視自己的發展路徑與策略,「千校一面」的發展方式應該會告一段落,尋找自己的新定位與特色,對未來高校發展方式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值得我們觀察。

製版編輯: 艾略特|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學人說:診斷直男癌:人人喊打,卻人人患病
哮喘葯可降低帕金森病風險;颶風哈維:既是天災,也是人禍? | 每周科技播報
范岱年訪談錄:科學哲學家群星閃耀時|科學春秋
與英皇家學院院士詹姆斯·賓尼「談天說地」 | 天問專欄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