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陸第一份「流行音樂排行榜」風波

大陸第一份「流行音樂排行榜」風波

諶旭彬/整理

1980年初,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歌曲》雜誌編輯部聯合舉辦了一場「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活動。

活動決定以聽眾投票的形式,選出十五首最受歡迎的歌曲。投票時間為1月3日到1月24日。

短短20天里,主辦方收到多達25萬封的聽眾來信。2月份,十五首最受聽眾歡迎的廣播歌曲揭曉,清一色是溫柔纏綿的「抒情歌曲」。曾主宰民眾娛樂生活近30年的進行曲、組曲、合唱曲,無一入選。

這「15首歌曲」,是中國大陸最早的「流行音樂排行榜」——當時,「流行音樂」還是一個禁用辭彙;也是中國民眾30年來第一次通過投票,自由表達自己在音樂方面的審美取向。

「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

1979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設了一檔名為「中國音樂信箱」的欄目。由27歲的王炬擔任節目責任編輯及主持人。這是一檔聽眾點播節目,王炬每天會讀到數百封聽眾來信。他的主要工作是統計出聽眾點播最集中的幾首歌曲,然後在每周一的點播時段播放。

王炬後來回憶:

「這個節目非常受歡迎。當時有個聽眾工作部,每天負責收信、拆信,然後給我電話。我就下去拿,扛一袋上來,我的辦公室永遠都是塞滿了聽眾來信。」

統計數據顯示:觀眾的點播喜好,明顯集中在抒情歌曲上。聽眾的這種傾向引起時任電台文藝部副主任康普的注意。據王炬回憶:

「在一次組裡的編輯會上,她(康普)問我們能不能通過一種方式,把群眾的呼聲反映出來?」

一場名為「優秀廣播歌曲」的群眾評選活動遂由此啟動。

評選方案很快擬了出來。方案的基本原則是:從1979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的創作歌曲中,評選出10首最受歡迎的歌曲,以聽眾的投票多少來評選。據王炬回憶:

「我們甚至提出要給獲獎歌曲發獎金,還申請2萬元評選經費。評選名稱最初叫『優秀廣播歌曲』,但後來由於評選結果引發爭議,才決定用『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

活動得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批准,但經費申請落空。稍後,中國音樂家協會《歌曲》雜誌願意出資5000元(主要用於統計選票的勞務)協助舉辦這次活動,《歌曲》編輯部成為聯合舉辦單位。應《歌曲》雜誌排版需要,原定選出10首最受歡迎歌曲,改作選出15首最受歡迎歌曲。

王炬負責具體執行事務,聽眾的參與熱情讓他相當驚訝:

「從1980年1月3日收到第一批選票,到1月24日投票截止,『十五首』的評選過程只有短短20天的時間,收到了25萬封來信投票。……開始還只有幾百封投票,到了1月11日,一天就收到6600封投票信,我估計大概算高潮了,沒想到12日就達到10000多封來信,15日又收到25000多封信,到了1月16日,早上用麻袋背了兩次來信,突破30000封,總數已達到104700封。王驚濤趕緊和中央廣播事業局警衛部隊聯繫,請部隊協助統計。《歌曲》雜誌方面則由從部隊轉業的馮世全負責,聯繫他的老部隊北京衛戍區部隊,幾個團,拆了近一個禮拜。」

《歌曲》雜誌當時還發布了將要出售入選歌曲歌篇的消息。所謂歌篇,即刊印入選歌曲的彩色折頁,售價為每份2角。許多投票信里,夾著皺巴巴的毛票,要求購買歌篇。據《歌曲》編輯部舒小模回憶,聽眾訂購總額達39.8萬元,歌片銷量超過200萬份。

《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落選

評選統計結果顯示,得票前15首歌曲,幾乎清一色是抒情歌曲。根據王炬保留的統計數據底稿,得票前15首歌曲依次如下:

第16至20首依次是:《周總理,你在哪裡》38645票;《紅杉樹》34338票;《西沙,我可愛的家鄉》33156票;《草原之夜》32561票;《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32224票。

上表所示原始排名數據,後來又有細微變化。《祝酒歌》與《妹妹找哥淚花流》排名位置做了互換。變化的原因,據王炬回憶,是數據補報的結果:

「1月23日,《歌曲》編輯部送來補報數據,排名次序略有變動,《祝酒歌》多得幾千票,排在第一位,《妹妹找哥淚花流》排在第二,以下順序沒有變。」

這一數據補報,出自主辦方的謹慎考慮——《祝酒歌》的創作背景是歌頌「四人幫」垮台,歌中飽含對新時代新生活的美好期望。其「政治正確性」遠勝於《妹妹找哥淚花流》。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主辦方選擇了以「部隊補票」的方式,完成二者排名位置的互調,使《祝酒歌》以微弱「優勢」勝過了《妹妹找哥淚花流》。

「補票」同日下午,還安排了來自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音樂家協會、《歌曲》編輯部和總政歌舞團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和領導審聽入選歌曲。期間發生了一個有意思的插曲。據王炬回憶:

「王驚濤按照得票順序,將入選的15首歌曲一首一首放給大家聽。會議室氣氛很嚴肅,15首抒情歌曲集中在一起播放,那個抒情的氣氛與1980年早春的嚴寒還是有些不協調。

專家們開始發表意見,對本次評選大多數是肯定的,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提出做一些調整,例如,有人提出是否選20首,這樣《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和《周總理,你在哪裡》就都選上了。馬上有人反對,《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不能排在最後,要選必須排到第一。選20首的提議遭到《歌曲》編輯部的堅決反對,20首歌篇要浪費印張,而當時紙張極為匱乏。正在激烈爭論時,站在大錄音機那裡放歌的王驚濤,用渾厚的男低音對我說:『這是強姦民意!』

「王驚濤的話雖然是對我說的,但整個會議室還是能清晰地聽到。會議室里立刻變得靜悄悄的,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

最終,「平衡名單」的事情不了了之。

另據選票上所附「身份調查」項的統計顯示,此次活動,青年占投票人數的70%以上。據「來信地址」項統計顯示,城市青年佔了絕大多數,農村選票只佔7%。

票選名單的公布,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王炬舉例說:

「比如《心上人啊,快給我力量》,關於這首電影插曲就討論了半天:一直以來都是黨給我力量,愛人怎麼能給人以力量?」

此次評選,李谷一有四首歌曲入選。日後,她曾一度被打上「黃色歌女」標籤。

1980年2月15日和16日,「15首最受群眾歡迎廣播歌曲」音樂會先後在首都體育館和工人體育場舉行。李谷一、鄭緒嵐等原唱到場,上萬觀眾將場館擠得水泄不通。主持《歌曲》雜誌的馮世全也很高興:

「『15首』之後,《歌曲》的發行量直線上升,嘩的一下,我們的發行量從幾萬份漲到1983年的37萬多份」。

針鋒相對的其他榜單

「15首」評選出爐後,曾長期佔據「主流」乃至壟斷地位的戰鬥色彩濃厚的「群眾歌曲」也不甘示弱。

1980年4月,來自十三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的131名歌手在北京參加了為期十三天的民族、民間唱法、獨唱、二重唱會演。4月23日,參加會演的全體歌唱演員向「全國歌唱家、人民的歌手們」公開發出了一份《高唱革命歌曲的倡議書》。

倡議書中說: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外來的某些不健康的『流行歌曲』在某些人們中間傳播,它同我國人民的革命精神面貌是格格不入的。作為受黨長期培養的文藝工作者,人民的歌手,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用革命的、前進的、健康的歌聲去抵制那些靡靡之音。我們殷切希望詞、曲作家們多創作具有正確的政治思想內容,鮮明的戰鬥風格,濃郁的時代氣息的歌曲去教育人民、團結人民、鼓舞人民。」

演員們發出倡議:

「在演出舞台上,大唱革命的健康的歌曲,並且要經常到群眾中去,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到部隊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線去,教唱革命歌曲。」

隨後,針對「十五首」的風靡,總政文化部向全軍推薦了十二首歌曲,要求「掀起一個大唱革命歌曲的熱潮」。這十二首歌曲是:

《向國防現代化進軍》、《戰士的回答》、《四化建設是鮮花》、《我當上解放軍》、《人民是靠山》、《走上練兵場》、《殺敵立功歌》、《我愛我的稱呼美》、《戰友之歌》、《連隊的歌聲》、《像雷鋒那樣》、《跟著共產黨走》。

為消除「15首」帶來的「負面影響」,音樂界不遺餘力。

1980年5月,中國音樂家協會等六個部門向全國推薦了12首具有「戰鬥精神、時代意義」的歌曲。「這些歌曲中,僅有《再見吧,媽媽》一首曾入選「15首」。

12月,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又聯合舉辦了一次「優秀群眾歌曲評獎」活動。

此次活動的評選方式不再是「群眾說了算」,換成了「專家說了算」。由各省市詞曲作家、音協負責人,各省市文藝團體推薦組成的「專家評委會」,投票選出了31首「優秀群眾歌曲」。

排在最前面的是:《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新的長征,新的戰鬥》、《人民———戰士的母親》、《打樁機在歌唱》等。入選「15首」的《祝酒歌》、《再見吧,媽媽》、《邊疆的泉水清又純》等,只出現在名單的尾部。

作為「15首」評選的執行人,王炬也遭遇了來自上層的壓力。1980年4月,他在壓力之下製作播出了「部隊歌曲12首,與15首做平衡」。王炬在日記中寫道:

「播出後,群眾沒有反響。」

這些「平衡」無法改變民眾的審美趣味。1983年,《解放日報》等單位舉辦「迎五一青年晚會」,節目內容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朗誦,「其內容都是祖國四化建設和建設者的頌歌」;另一部分是流行歌曲演唱。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祝希娟回憶這場晚會:

「在演出過程中,已明顯感到有少數觀眾特別偏愛流行歌曲,當然,這也無可非議。但是當演員朗誦完歌頌清潔工人美麗心靈的節目後,不僅沒有掌聲,卻是一些觀眾的噓聲中下台。下一個節目仍然是朗誦,演員一上台還沒開口,就是一陣噓聲,然而演員仍然耐心引導說:『晚會上應有各種各樣的節目,朗誦可以陶冶人的心靈,希望大家安靜地聽我朗誦。』但噓聲仍不止,使演員無法演下去,只好閉幕。這個演員在後台流著淚說:『我從藝廿多年,從沒有受過這樣的侮辱!

「從藝廿多年」確實不容易,然而時代已經變了。

如何理解「15首評選」的結果?如何理解觀眾們的噓聲?作為當事人的王炬,是這樣看的:

「十五首選出來之後,連我們這些老編輯看了都嘖嘖稱奇。群眾怎麼都這麼集中聽這些歌?但又是千真萬確的。現在冷靜反思,我覺得還是有一種逆反心理。當時很多人都來信表達,認為這不是純藝術的投票選舉,而是一次對十年禁錮的反抗。」

參考資料:王炬,《「十五首歌曲」評選紀實》,載《廣播歌選》2010年第08期;田志凌,《「抒情歌曲」從此由禁忌走向流行》,載《南方都市報》2008/11/12;劉一霖,《1980年「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活動回眸》,載《音樂生活》2009年第06期;陳占彪,《八十年代初的「流行音樂風波」》 ,載《世紀》2011年02期;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救出了150萬人,這場中國人自己的大撤退同樣不該被遺忘
清末女首富周瑩,竟還是慈禧的乾女兒
想要留名後世?找個詩人朋友!
蒙哥之死與蒙古帝國的分裂
車輪上的中國 新刊先讀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