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與王功新重回90年代

與王功新重回90年代

王功新《平等》,木凳、鐵容器、燈泡、防凍液,150×18×52cm,2017年

今日,藝術家王功新在香港白立方的個展「輪迴」拉開帷幕。這是藝術家第一次對早期裝置作品的研究呈現,也是在香港的首次個展。本次展覽展出了王功新創作於90年代的十餘件裝置作品以及新作,最早的一件可以追溯到1995年。由此,我們可以一同穿越回中國當代藝術的黃金年代,重新審視發生在那時的藝術創造。

0.「王功新是誰?白立方又是什麼?

藝術家王功新,1995年

王功新,1960年出生於北京。他是中國影像藝術的先行者和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從事新媒體創作的藝術家。20多年前,從學習繪畫開始藝術道路的王功新,在中國最早開始使用影像數字編輯技術進行創作。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美國生活創作,1996年回國。

白立方畫廊,香港,2012年3月至今

佔據當代藝術界中商業畫廊領先地位的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 ),由傑伊·喬普林(Jay Jopling)於1993年創立。憑藉與YBA(Young British Artists)的緊密合作,白立方一直被視為英國年輕藝術家的搖籃。一大批當時與白立方合作的年輕藝術家現在早已享譽世界,其中包括達明安·赫斯特、崔西·艾敏等。在學術方面,白立方獨具眼光與實力,未來它仍將關注更深層次的藝術內容。

1.「讓我先帶你回到90年代的紐約,看那時我經歷了什麼

王功新《布魯克林的天空》,電視機、錄像帶,350cm(深度),1995年

在回顧過去20多年的往事時,王功新習慣用「幸運」來形容自己。的確,他是個幸運兒;但無疑,他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實力派。1987年8月,作為訪問學者的王功新來到了紐約州立大學哥特蘭學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 Cortland)。當時,他是首都師範大學油畫系的年輕教授,憑藉極為紮實的藝術功底獲得了中國政府的珍貴獎學金,被派遣出國。1989年之後,他意外地成為了美國居民,並掙扎著繼續創作。王功新與友人在美國,上世紀90年代

出國前,王功新的作品就已經在國內獲獎,可以說他帶著某種小光環到了美國。初到紐約的王功新與當時前往美國的其他中國藝術家一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文化休克。他如何從那種環境中蛻變,又是如何從傳統蘇派油畫進入到了當代藝術?這與在美國的學習生活和藝術實踐的經歷密不可分。王功新《Code》,布面油畫、蠟,182.5×171.5cm,1993年

經過那一段強烈的文化震動和思考,王功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反思。之後,他開始不斷地研究和觀看,以及藝術實踐。他回憶道:「我不斷地放棄、放棄、放棄……不是從零開始,倒像是從負數開始。要放棄掉以前的東西重新回到零,然後再起步。要不斷洗刷之前被教育的東西,這真的很難。」

王功新《無題》,聚脂薄膜、捲軸、絲綢,24×110cm,1993年,這是王功新到美國六年後創作的第一件裝置藝術作品。

在這段極其痛苦的反思過程中,王功新不斷叩問自己堅持選擇藝術的原因為何?

上世紀80年代末的紐約有著很多選擇,可以做生意、搞設計等等,這些能夠立刻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從國內前往紐約的藝術家中,最後還在做藝術的可以說寥寥無幾。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什麼還繼續堅持藝術成了必須要思考的事情,這與當時在國內的狀態截然不同。王功新在創作作品《裱 BIAO》

「關鍵是喜不喜歡。選擇就意味著要面對其中的壓力,它將會變成你的生活方式。不管窮或富,藝術都是你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你靠藝術與這個世界進行交流。這個態度成為我20多年以來判斷名利等外在誘惑的標準,把握住的話,我的藝術生涯可以走得更遠。」王功新說。90年代時,他就已經與藝術建立了這樣的良性關係,這對於創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王功新《裱 BIAO》,窗戶紙、漿糊、照片、定影液、閃光燈,約400㎡,1995年,德國

王功新認為,藝術家與藝術的關係首先要明確,至於之後能否在藝術上取得成就,那就是老天的事了。但實際也存在這樣一個悖論,是為了賣錢而做藝術;還是為了做最好的藝術,獲得很好的價值。「這是當時我認為中國藝術家和外國藝術家的一個區別,他們選擇這個東西就是『我想做』,成與不成都跟別人沒關係。」王功新在創作作品《對話》

這段美國90年代的經歷,讓王功新在那時就處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中,為他之後的藝術創作鋪墊了堅定而自由的基調。

2.「當我體會到最糾結的痛苦之後,我在熟悉的日常中思考

王功新《不可坐的》,椅子、閃光燈、墨汁、牛奶,尺寸可變,1995年

90年代的紐約藝術圈非常熱鬧和多元。王功新與林天苗(妻子)等藝術家親眼見證了美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這給予了王功新一個打開的狀態,也是再一次選擇的機會。他開始問自己做藝術到底往哪個方向走?

1995年以「開放工作室」的方式在家裡的四合院展示作品

從在國內練就的紮實繪畫功底,到當代藝術觀念思考、材料的使用,這一巨大的轉變並不是突然驟變,也不屬於靈機一動。「那是真正的糾結,那種痛苦比你沒有錢都痛苦,這種痛苦也只有林老師知道(妻子林天苗)。」王功新講這句話時聲情並茂,那種痛苦彷彿再次浮上心頭。王功新《Cover》,布面油畫、蠟,202.5×167cm,1993年

對於自己藝術創作中的這段曾經,王功新一度不願回看,也不願分享,那是他日夜糾結不眠的時光。這部分作品也從未以展出的方式曝光過,甚至他曾希望將它們永遠藏起來。但今天的王功新坦然了,他認識到最糾結與痛苦的那一段轉變過程,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王功新《不可坐的》,椅子、閃光燈、墨汁、牛奶,尺寸可變,1995年

隨著不斷地嘗試,他終於體會到材料並找到了尋找和使用它們的感覺。我們能夠看到,燈泡、墨水、牛奶,桌椅板凳等經常出現在王功新早期的裝置作品中,問其背後的思考,他用「日常」二字輕鬆而漂亮地給我們答案。王功新《不可坐的》(細節)

「我從身邊熟悉的、與我有關的物件中發現新的內容,改變它的功能,從另外的角度看它,把我的思考附在它之上。」包括王功新之後開始的影像創作,一段錄像、一張圖片,對他來說都是「日常」的概念。王功新《布魯克林的天空》,電視機、錄像帶,350cm(深度),1995年

王功新從1995年創作了他的第一件影像作品《布魯克林的天空》之後,就無可救藥地迷上了影像。影像技術在他眼中同樣是日常,那麼這個「日常」的界限在哪?「假若一種技術已經騷擾到我的生活,那麼我就會去用它。這與我之前用一把椅子是一樣的,最終它變成你每天必須要面對的內容。」王功新與作品《布魯克林的天空》

今天的技術早已發展到VR,以及各種科技的互動,但王功新的影像藝術並未使用過。「這些科技在日常中並沒那麼讓你親密,我知道這些技術,但它還未進入我的生活。如果某天都需要戴著VR交談,那時我會使用的。」

3.「那是西方選擇看我們的時候,今天我們重看中國符號

王功新《Eggs with LIGHT》,鍋、雞蛋、多媒體,140×140×120cm,1994年

說起中國當代藝術中的「中國符號」,首先浮現的會是四大發明、天安門等等。這些元素曾在國際當代藝術中掀起過風浪。但很明顯,這類元素在王功新的作品中根本不存在。然而仔細看又會發現,中國符號從未消失在王功新的作品中,只不過,它們很日常。例如,桌椅板凳、窗戶紙、漿糊、墨汁等實際都帶有著濃郁的中國特徵。王功新《Eggs with LIGHT》(細節)

上世紀90年代,西方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許多獨立策展人希望尋找兩種文化之間巨大的差異。他們試圖打破長久以來的西方中心主義,讓其他被邊緣的文化也有話語權。但還是以西方為主的身份,其局限性在於有一個他們認為的中國,這也是不得已的。王功新《裱 BIAO》展覽現場

「那是非常概念的東西。他會從他的角度來認為你,會用這種標準去看、去選擇。比如說『你看,當代藝術中有中國人說話了。』結果別人看了說,『這哪有中國人?這不像中國人啊。』所以當時在美國的中國藝術家都面臨著這樣一個狀態。」王功新說。王功新《裱 BIAO》(細節)

另一方面,中國藝術家當時在國內是一種禁錮的狀態——沒有地方展覽和發表,甚至像做賊似的。在國內外截然不同的情況下,造就了當時中國當代藝術面貌的形成。栗憲庭作為那時中國當代藝術的教父,與藝術家們共同發聲,用集體性意識互相取暖,從而爭取到了話語權。作品《裱 BIAO》創作場地原貌王功新《裱 BIAO》,窗戶紙、漿糊、照片、定影液、閃光燈,約400㎡,1995年,德國

「在內部沒有發言的地方,外國願意讓我們說話,那我們上外頭說去。」王功新生動地比喻道,「這其實也叫策略。我們沒有話語權,但我們想到一個方法。你不就願意看這個嗎?那我做這個,然後通過這個來說話。我在你家要先在飯桌上出現,然後就可以說話了,要不然你連門都不讓我進。」這也就自然產生了那樣一種帶有中國符號化、概念化內容的現象。王功新《內與外》,木凳、大理石、馬達、燈泡(3D列印)、LED燈,150×31×190cm,2017年王功新《內與外》(細節)

王功新作品中的中國的符號明顯不符合90年代西方人的眼光,這導致他那一階段的作品並沒有在那時產生影響。這實際上與他最先談到自己的藝術態度有關,他只想做自己想做的,沒考慮別的。

4.「我展出90年代作品,大部分人卻認為是新作

王功新《對話》,1995年「王功新:輪迴」,布展現場

在最近一屆上海雙年展「何不再問」上,王功新的作品《對話》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大家被作品的氣質吸引,安靜地、情緒緊繃地駐足、思考。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認識王功新的朋友則認為這是他的新作。實際上,《對話》這件裝置創作於1995年,是20多年前的舊作了。王功新《內與外》(細節)

同樣,此次在香港白立方展出的90年代的十餘件作品,也給觀眾們帶來了這樣的感受。這些作品雖然已經是他的早期創作,但它們依然符合當下人們希望看到,以及還在探討的內容。王功新《平等》,木凳、鐵容器、燈泡、防凍液,150×18×52cm,2017年

「王功新:輪迴」,布展現場

其實,目前整個世界,包括全球的畫廊、展覽都在紛紛回看。在找尋當代藝術接下來方向的問題上,大家很有默契地開始回溯。今年的卡塞爾文獻展「以雅典為鑒」、上海雙年展「何不再問」、白立方正在展出的王功新個展「輪迴」……是否這也契合了事物發展就存在著這樣不斷輪迴的狀態,循序漸進、螺旋形上升著。王功新《加濕器》,嬰兒床、床墊(3D列印)、馬達、加濕器、LED燈、石頭、水,100×60×117cm,2017年王功新《加濕器》(內部)

王功新也深感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他願意跟隨作品一起回到90年代的狀態。這樣再看、再創作時,他感受到自己重新發現了與當年不一樣的內容。對於未來我們無人知曉,回頭看看曾經的路,也許答案就在其中。「王功新:輪迴」,香港白立方畫廊展出現場

正在展出

展覽:王功新:輪迴

時間:2017年9月6日-2017年11月11日

地點:白立方畫廊,香港干諾道中50號

監製/齊超

編輯、文/張婧雅

想了解更多時尚芭莎精選資訊

「時尚芭莎i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昕薇雜誌 的精彩文章:

秋天皮膚又要開始作妖,該怎麼辦?
偽素顏可以心機但絕不是那麼的費盡心機,只要掌握3個要點就OK!
那些教你快速提升氣質的「攻略」都是騙人的
緊身的鉛筆褲和闊腿褲早已不流行,這件不挑身材的錐形褲才是真愛!

TAG:昕薇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