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步炮協同的發展——德軍滲透戰術

步炮協同的發展——德軍滲透戰術

火藥武器、尤其是火炮的大規模運用使得戰場的空間更加的廣闊,這些用化學能來殺傷打擊的武器威力遠遠超過之前幾千年來所使用的冷兵器,這樣一來戰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輪迴。西方有學者認為人類的戰爭有四種武器系統,其實無需如此複雜,戰爭的本質無非是一個作戰體系對另一個作戰體系的能量的打擊,那麼在此基礎上只需要兩個系統,近距離的突擊力量和遠距離的突擊力量。

而作戰就是如何去運用這兩種打擊力量的問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雙方經過激烈地廝殺後發現,誰也無法輕易戰勝誰,哪怕自己擁有數以萬計的火炮和以百萬計算的士兵。既然無法在進攻中取勝,那就只能在相持中尋找機會,於是似乎是在一夜之間,無數各種各樣的工事,包括:地雷、掩體、塹壕、鐵絲網、機槍陣地、堡壘、火炮陣地等星羅密布在整個戰場上。對於士兵來說敵人的各種火力和障礙物都是他們前進道路上難以逾越的高牆,每前進一步都得付出血的代價。然而交戰事實一次又一次次證明,哪怕犧牲了千萬士兵的生命似乎對戰局也無法產生什麼影響。於是戰爭一下子回到了起點,交戰雙方得重新思考如何去突破、並且利用這些突破。

為了能夠達成突破,首先被使用的辦法就是用更強大的力量去摧毀對方,這是最直接的辦法,同時也是最省腦子的,不用花太多的腦細胞,只要在進攻中集結足夠的力量就行,這是最常規的,也是西方人最喜歡的。這麼做首先必須和現有的作戰力量、作戰手段相匹配,而在一戰期間,各國最強大的力量就是火炮了。那麼交戰雙方似乎找到了辦法,在作戰準備階段集結絕對優勢的火炮使勁地轟,一直轟到對方的陣地上什麼都看不到為止,實際效果看起來也不錯,別說地面上的,就連地下數米的掩體都被轟垮了。(必須值得注意的是,這其實是戰爭應有的形式,我們中國的文人長時期津津樂道出奇制勝,這其實是種誤導。)

可是後來大家發現,這樣沒有解決問題,你轟垮了人家第一道防線人家後面還有第二道第三道,甚至五六七八道防線,在你炮兵長時間轟擊以及步兵佔領了第一道防線,炮兵跟著往前挪的那點時間裡,對方也集結起了大量的火力和兵力。於是也來一遍你剛才的過程,使勁地轟,再把你轟回去。於是又是重複過程,在那拉鋸,大家都付出了數以萬計的生命,可收效甚微。估計西方人打殖民地戰爭打習慣了,習慣於用鋼槍火炮去對付弓箭長矛的當地人,以為用力量的優勢能贏得一切。可一次大戰的交戰方都是世界軍事強國,你有的我也有,你有那麼多我也有那麼多,實力相當,用蠻力解決不了問題。這樣下去只有看誰先把自己的血流干,誰就輸掉了戰爭。(這其實意味著,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進攻方持續火力殺傷的威力不足,科技的發展還不能使矛擊穿盾,而防禦方有能力對這種程度的攻擊加以防禦,所以克勞塞維茲提前幾十年就認為防禦方將成為更強的一方。)

而且,就算在局部形成了優勢,對付這樣的笨招很容易找到應對辦法。比如什麼「反斜面」啦,就是把陣地設置在山的反斜面而不是通常的正斜面,使你的火炮射擊精度大大下降;什麼「彈性防禦」啦,就是改變以往在每一道防線都配置較強力量的做法,只在前沿放少量警戒兵力,大部隊配置在後面等著你轟完步兵上面後再揍你。諸如此類,等等等等。這些玩意在現代軍隊身上的印記依然清晰可見,比如美軍的陣地防禦中的戰鬥地域就區分為縱深戰鬥地域、掩護(警戒)地域,主要戰鬥地域、後方戰鬥地域。

反正就一句話,你有張良計,我有過橋梯。時間長了,各國都明白過來,這樣死拼蠻打絕不是辦法,必須提高技術含量。武器裝備還是那麼多,之前的戰法看起來聲勢驚人,但實際效果不好,得找出更合理、更有效地發揮出它們的威力的方法才行。

於是各國都試圖尋找出最合理的將兵力、火力完美結合的辦法,然而當時頭腦的簡單、保守、愚蠢束縛了英國人和法國人,他們只會機械地執行拿破崙時代就有的「炮兵征服,步兵佔領」原則,步兵只知道跟隨著炮兵的火力前進,這種從火炮出現起就開始使用的按計劃協同的方式在面對敵方同樣強大火力時無法有效地利用炮兵火力突擊的效果。看起來「火力引導兵力」的原則似乎失效了,其實並不是作戰原則落後於時代,而是他們狹隘的思維導致他們不會運用。

終於思想更活躍的德國人在炮兵射擊開始諸元精密法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滲透戰術」,因為由德國將軍胡蒂爾在東線的里加戰役中首先運用,因此又被稱為「胡蒂爾戰術」。

所謂「滲透戰術」,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係,為正面的攻擊創造條件。這句話雖然很短,而且是純粹的書面報告語言,但是也可以看到這個戰術的兩個基本要素,滲透和間隙,然而正是這兩個要素使得很多人錯誤的理解了該戰術精義。下面就圍繞這兩個要素簡單講述:

滲透,這個看起來很簡單,很多人就只是簡單地理解為使用小部隊就可以滲透了,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無論是對於營連排班還是軍師旅團,在進行這樣的攻堅戰鬥時所面臨的敵火威脅是一樣的,不會說你的作戰單位小了受到的威脅就小,就能夠順利的形成突破。所謂使用小部隊,是指提高分隊的作戰能力,使得營連排這樣的分隊具備大部隊一樣的作戰要素,換句話說就是使用小型合成分隊。而小,這個字,只是為了降低部隊作戰中的傷亡,當小的作戰單位能執行以往大單位才能執行的任務時,那麼完成任務的代價自然就降下來了。

而所謂的滲透其實就是把以往的進攻戰鬥縮小化,在以往進攻戰鬥中尋求在局部形成突破的基礎上再次局部化,打開一個個小的突破口。再通過這些突破口利用敵方防禦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來實施一個個戰術迂迴,把敵方堅固支撐點一個個分割包圍,一個個孤立起來,再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把孤立的堅固支撐點一個個定點清除。最後把這些小突破口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突破口,通過這樣不斷的戰術動作來謀求戰役全局勝利。這就好比吃蛋糕,你要吃蛋糕,一口吞不下或者一口吞下會吃撐,那就把蛋糕分成小塊,一口一口的吃。

這樣的小型合成分隊是如何去形成小的突破的呢?如果做不到這點,一切無從談起。一般描述時都說是要避實擊虛,要利用敵方防禦體系的薄弱環節,也就是利用裡面的間隙和結合部。這話看起來沒錯,可我要說:如果根本沒有間隙呢。一種戰術的形成,其基礎是不能建立在敵方會給你突破的機會上。如果把「滲透戰術」能夠成功滲透的基礎建立在敵方防禦體系中的間隙能被你成功利用的基礎上的話,那最後的結果必然是無法執行,而且也不必費什麼心思去搞這樣的戰術。

所以,「滲透戰術」里所說的利用間隙,這個間隙是小型合成分隊自己去創造的,而不是敵人給你的。怎麼創造?用炮。改變以往的「兵力跟著火力走」的做法,讓「火力跟著兵力走」。

正如前面所說,實施突擊的小型合成分隊雖然具備了執行以往大部隊才能執行任務的能力,但由於自身的規模小,本身的力量不夠強。自己的力量不強沒有關係,只要隊伍里有炮兵火力引導員就行。前進時跟著炮兵彈幕走,前進受阻了,來,召喚配屬給他們的火炮打就行了,打掉目標,繼續前進。這樣就改變了原來的步炮協同只按計劃協同的方式,增加了召喚炮兵火力的協同,把「兵力跟著火力走」和「火力跟著兵力走」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樣一來,步兵能夠更好的為炮兵指引目標,炮兵也改變了以往的一線配置的模式,採取疏散式伴隨保障的配置,隨時支援所配合的突擊分隊行動,作戰的效能就大大提高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很多時候所謂的突擊分隊並不是在執行突擊任務,他們雖然往前進了,但並沒有執行單純的兵力突擊,而是更多的在充當火力引導分隊的角色,指引配屬給他們的炮兵分隊實施火力突擊,自己利用炮兵火力突擊的效果再進行兵力突擊。這個就是該戰術創造薄弱環節的基本方法,在一個個小的局部,利用步炮間的良好協同,炮兵為步兵清除前進的障礙,步兵為炮兵指引打擊的目標,隨著突擊分隊的深入發展,炮兵火力隨之延伸。而正是因為突擊分隊具有小巧精悍的特點,所以能採用極為疏散的戰鬥隊形利用彈坑、地形遮蔽物等交替掩護前進,大大降低敵方火力對他們的殺傷能力。

可以看到所謂的「滲透戰術」並不僅僅是突擊分隊的兵力滲透,更多的是突擊分隊引導炮兵火力進行滲透,用火力來實施突破、分割、包圍、殲滅,步兵實施最後清剿。突擊分隊的存在很大意義上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火力打擊的精準度和殺傷效果,即充分地發揮了炮兵火力又避免了步兵的重大傷亡,最大限度的發揚步炮協同作戰的威力。應該說,德國人找出了有效地將兵力、火力有機結合的方法,而這種作戰思想、德軍提供的範本正是現代軍隊戰術的基礎。

德軍在一戰後期正是憑著這一戰術取得了很多戰術勝利,但由於德軍後勤補給跟不上、當時步兵缺乏快速的機動能力等等問題,還是無法有效利用這些戰術勝利來迅速實施縱深突貫以贏得戰爭。如果當時的德軍重視坦克的發展,擁有和英法相當規模的坦克部隊,步炮協同再結合裝甲部隊大縱深突擊的威力,形成步坦炮協同也許效果更好。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榆林產婦跳樓案:姐妹們,對自己好一點!
人脈之三:追逐無用,吸引最好
一個英國貴族青年的多舛敦煌之旅
你,才是你的主人
四年又四年,我為國足流的淚還不夠多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