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抗戰時期,中日兩國的槍法相差有多遠?

抗戰時期,中日兩國的槍法相差有多遠?

1937年8月中下旬,在北京西北的昌平南口鎮附近的群山中,中日兩軍十餘萬人在進行激烈的攻防戰。

一位名叫賈善明的中國機槍射手右肩中彈負傷,被抬下戰場。在後方醫院中,他聽說自己所在的第13軍21師第121團二營的余營長已經中彈犧牲。77年後的2014年,這名老兵不顧自己97歲高齡,毅然決定重返南口,他太想再看一眼那片戰場,更希望能親自到余營長的陵前祭拜。

賈善明

日本兵「兇悍、不怕死」,這是抗日戰場上中國士兵對敵人的普遍印象。一戰之後,日本逐漸建立起了亞洲最好的適役青年訓練和動員體系,到抗戰爆發時,日軍步兵普遍接受過兩年左右的系統訓練,擁有較為出色的射擊、投彈和拼刺技術。

在當時中國軍隊中,也有不少接受過幾年軍事訓練,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過的老兵油子,他們的作戰技術水平和戰場經驗甚至強於日本普通士兵。

另外,受到長城抗戰和「一二·九」運動影響,包括賈善明老先生在內的一大批青年主動參軍,希望走上抗日戰場,他們中大多數人經過訓練也成長為優秀的士兵。因此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中日兩國的單兵作戰素養相差並不大。但考慮到中日兩國步兵裝備的差距,日本步兵的作戰能力仍然要優於中國步兵。

以三八式步槍為例,這款步槍在研製之初,就專門考慮了在中國北方作戰,為此專門設計了防塵蓋。除此之外,三八式步槍裝配刺刀後長度較長,採用小口徑子彈降低後坐力以提高射擊精度,這些都是為了迎合日本陸軍重視拼刺和精確射擊的傳統,同時也符合日本步兵的身體條件。而同時期中國根據德國的經驗,採用了7.92毫米步槍彈,雖然保證了槍械威力,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確射擊難度。

在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一度流傳所謂「三槍日軍」的提法,即日軍在挨第一槍後會判斷大致方向、第二槍會瞄準開槍者、連打三槍可能就會被日軍打死。由此可見當時中國士兵對日軍的槍法是相當頭疼的。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旭閑自媒體 的精彩文章:

抗戰前期,全民族在精神與行動上給予抗日將士支持
假如沒有淞滬會戰,將會是如何的影響?
日本的「少壯派」為追求個人榮譽,主動挑起戰爭
他是國軍司令,明知身邊有敵人卧底,依舊照用不誤
他是國軍高級將領,徵兵時亂抓壯丁,蔣介石將其槍決

TAG:張旭閑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