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風東漸帶來中國服飾的巨變

西風東漸帶來中國服飾的巨變

本文作者黃強

中國歷史上第五次服飾變革是在辛亥革命以後。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封建帝制的推翻,不是換了一個皇帝這麼簡單;皇帝沒有了,統攝中國數千年的服飾「別等級、明貴賤」的森嚴等級制度也受到衝擊,為西式服裝進入中國掃清了障礙。

【圖18,西式服飾】

西風東漸,民主思想、共和思想為人們接受,建立了共和國,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服裝也趨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官員補服退出了歷史舞台,長袍馬褂、對襟襖裙也不再是國人的專一服飾。原本來源於滿族的旗人之袍,經過改造,演變成中華女性的旗袍。西裝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成為受過西方教育男性的服飾,連衣裙、披肩等西式服飾也成為中國女性的服飾。民國政府奉信拿來主義,將西方的服飾作為中國的禮服。經過參議院多次討論,1912年10月政府正式頒布《服制條例》,對男女禮服進行了規定:

【圖19,30年代禮服】

男子禮服分為兩種: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即西方的禮服,有晝晚之分。晝服用長與膝齊,袖與手脈齊,前對襟,後下端開衩,用黑色,穿黑色長過踝的靴。晚禮服似西式的燕尾服,而後擺呈圓形。褲,用西式長褲。穿大禮服要戴高而平頂的有檐帽子,晚禮服可穿露出襪子的矮筒靴。

常禮服兩種:一種為西式,其形制與大禮服類似,惟戴較低而有檐的圓頂帽;另一種為傳統的長袍馬褂,均黑色,料用絲、毛織品或棉、麻織品。

女子禮服用長與膝齊的對襟長衫,有領,左右及後下端開衩,周身得加以錦繡。下身著裙,前後中幅平,左右打襇,上緣兩端用帶。(1912年10月《政府公報》第157號)

民國禮服制度確定之後,各類禮儀活動開始執行禮服制度,官員們都能嚴格遵守。民國三年(1914年)中華民國總統府設立禮官處,負責政府的禮儀接待,如外交使節、外賓來訪,總統等政府要員參加重大慶典,都要身著大禮服,按照禮儀規定執行。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也樹立了國家的形象。從叔孫通制定漢官威儀開始,朝廷上朝、祭祀等重大活動,都有一套規章制度,官員的服飾也與禮儀活動相輔相成,兩者不能割裂。到了民國更是如此,服飾禮儀都要與文明古國的風氣相符,以體現出中華禮儀之邦的文化涵養和儀錶風度。

民國十八年(1929年),民國政府重新頒布《民國服飾條例》,對國民禮服和公務員制服進行了規定。

男子禮服分褂式、袍式兩種:褂式為齊領、對襟,袖長至手腕,衣長至腹部,左右及後下端開衩。袍式為齊領,前衣襟右掩,長至踝上二寸,袖與褂齊,左右下擺開衩。袍為藍色,褂為黑色。即藍袍、黑褂。

女子禮服分袍式、裙式兩種:袍式長至膝、踝之中點,與褲下端齊。裙式為上衣下裙,衣為齊領,前襟右掩,長過腰,袖長過肘與手腕之中點,左右下端開衩;裙長及踝。袍、衣為藍色,裙為黑色,即藍袍、藍衣和黑裙。

【圖20,中袖印花旗袍】

公務員禮服規定男性制服,上身為中山裝,下身西式長褲;中山裝由孫中山創製,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口袋。女性制服為藍袍。

民國時期,男性的長衫、中山裝、西裝並存,女性短襖、旗袍、連衣裙和諧統一,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民主思想互相影響,共同發展,也體現了中西並存,新舊雜處的時代特徵。民國西風東漸,西方服飾形態和服飾文化衝擊了中國傳統服飾,衝擊了中國人固有的傳統保守觀念,由此帶來服裝審美、著裝觀念、服飾設計理念的變革。毋庸置疑,這是中國服裝史上影響最深遠、最深刻、最徹底的一次變革,影響至今。

說明:本文系企鵝號簽約作者黃強原創作品,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授權微信njhuangqiang。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研究涉及中國服飾史、置業經濟史、民國史、南京地方史、明清小說等方面研究,均有著作出版。已出版《另一隻眼看金瓶梅》《南京歷代服飾》《消失的南京舊景》《文人置業那些事》等著作15本。

黃強著《金瓶梅風物誌》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將推出200冊簽名鈐印毛邊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強服飾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剃髮留辮馬蹄袖對漢族服飾的毀滅
女為胡婦學胡裝 唐代何以盛行胡服
《康熙南巡圖》展示清代皇帝與大臣服飾
賜服蟒袍與黃馬褂 榮譽勝過金錢
最先看出鬼子的野心,比毛主席更早比蔣介石明智,可惜沒人聽他的

TAG:黃強服飾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