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仁醫》:要看病,先看人?

《仁醫》:要看病,先看人?

作為渡邊淳一的經典代表作,《仁醫》塑造了一位醫商很高的負責任醫生形象,通過耐人尋味的故事展現了作者對醫患關係的人性化思考。

圓乘寺大夫因無法忍受大學附屬醫院的複雜人際關係,來到一家私人醫院當主治醫師。醫師的仁術仁心與患者的內心掙扎,交織成了錯綜複雜的有趣故事。小說文字直白通俗,沒有太多醫學術語,閱讀起來毫不費力。

讀完之後,很多人會感嘆:為什麼現實生活中遇不到這樣宅心仁厚的大夫?圓乘寺大夫專業水平高,能理解病人的心理,體諒病人的情緒,在尊重病人的同時又不斷自我反思,堪稱真正的「仁醫」。正是現實生活中的缺失,才會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

背後的直接原因當然是未見任何改善的醫患關係。在醫療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醫患關係已經變得越來越脆弱。

據一項最新調查,我國醫院平均每年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已經高達27次。患者毆打醫生的事件,每天都在全國各地的醫院裡發生著。

在這樣的背景下,醫生自然要保護自己,所以會在治療過程中拒絕任何風險。因為風險給醫生帶來的代價太高,甚至要搭上自己的性命。醫生一旦停止冒險,患者被治癒的機會就更小了,醫學前進的腳步也更慢了。

長此以往,醫生和患者之間就形成了這樣的默契:要看病,先看人。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醫生看病,要先看患者的性格與態度,以此評估風險;二是患者看病,要先看醫生是不是仁醫,醫商高不高。

這就要求醫生必須在短短的幾分鐘接診過程中,迅速判斷患者的性格,文化水平,素質修養,訴求程度和投訴傾向等,最後決定怎麼看病,以此來規避風險。比如,悲觀的患者更容易放棄治療,有權勢的患者可能會比較霸道更容易鬧事等。

對患者而言,就要在實施治療之前,通過醫生的言談舉止、業務水平、同事關係以及對待病人的態度來判斷醫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水平,形成對醫生的信任與依賴。比如在選擇主刀醫師時,患者可能更傾向選擇成熟穩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而不會選擇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雖然有醫療風險,但是醫生和患者有共同的敵人:疾病。這也是信任的基礎。不論怎麼看,怎麼選,最終都是為了達成彼此的信任。有了彼此的信任,醫患關係才會真正得到改善。

信任的達成不僅靠法律約束,更要靠醫生的倫理道德,也就是所謂的醫商。渡邊淳一認為,越是有法律支持,把束縛性的東西寫成條款,越是容易從社會層面喪失倫理道德。不按道德倫理行事,也會有法律給自己撐腰。這種草率的思想,又進一步加劇了道德的淪喪。

信任是相互的,一味地考慮自己的風險只會讓對方更加疑慮。醫生與患者始終是戰友,因為看病其實就是醫生背著患者過河。過程中有摸索,但最終會走向勝利的彼岸。

醫乃仁術,看病更需仁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扔掉鍵鼠,換個姿勢玩電腦
最愛的心理課正式登堂入室了
國產SVS 1500/SVP 1500聲速儀及其應用
池塘里有多少桶水
這位女俠,您的笨功夫真是出神入化!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