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讀的好,不如名字取得好?古代有人竟因為名字而當上狀元!

書讀的好,不如名字取得好?古代有人竟因為名字而當上狀元!

在古代,讀書人要想出人頭地,只有參加科舉考試。只有經歷了層層選拔,成績最為優異者,才能參加殿試,殿試的第一名,就是人們所熟悉的「狀元」。按理說,狀元應該是成績最優秀的考生,但是宋代之後,只有皇帝才有權力排定殿試的名次,所以很多時候狀元的標準完全是按照皇帝的個人喜好來評定的,歷史上經常有因為考生的相貌、籍貫、名字來評定狀元的情況,清朝的皇帝更是經常以試卷的書法優劣定出高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下面這些人,有的因為名字成了狀元,有的因為名字丟掉了狀元。看了這些人的故事,你是否會感嘆——書讀的好,不如名字取得好!

一、

明洪武十八年,殿試前一天晚上,明太祖朱元璋夢見宮中有一枚巨大的鐵釘,第二天閱卷時,看到考生中有一人名叫丁顯,與夢中情景相符,就取丁顯為狀元。原本丁顯連前三甲都沒有進入,卻因此機緣巧合地當上了狀元,而本來評定的狀元花綸只能屈居第二,登探花。

二、

明永樂二十二年,孫曰恭原本為殿試的狀元,但明成祖朱棣發現「曰恭」二字合成一個「暴」字,不吉利,心中不悅;又見一考生名叫邢寬,取意「刑寬」,便說道「孫暴不如刑寬」,遂將邢寬定為狀元,孫曰恭降為探花。

三、

清同治七年殿試,原定狀元為江蘇人王國君,但因其名字與「亡國君」同音,皇帝勃然大怒,直接將其貶為三甲。

四、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殿試,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原定第一名是廣東人朱汝珍,但因慈禧由「珍」字聯想到珍妃,心中不悅,又聽聞廣東人愛造反(洪秀全、梁啟超、孫中山皆為廣東人),遂取消了朱汝珍的狀元資格。當年恰逢旱災,考生中有一人名叫劉春霖,慈禧認為「春霖」一詞有好兆頭,於是改以直隸肅寧人劉春霖為狀元,朱汝珍只得榜眼。劉春霖也成為了中國科舉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