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甘草瀉心湯淺析

甘草瀉心湯淺析

甘草瀉心湯見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 158 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亦見於《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第10條:「狐惑之為病,……甘草瀉心湯主之。」此方是治療傷寒誤治而致脾胃不和、寒熱錯雜之痞證的代表方之一。

甘草瀉心湯適合如下諸證:

1、素體胃虛或下後更虛之證

《傷寒論》中提出傷寒中風,表證未解,不應下而反下之,導致胃中空虛。柯琴在《傷寒附翼》中雲,「傷寒中風,初無下症,下之,……其人胃氣素虛可知」。湯本求真在《皇漢醫學》中提出,「本方證(甘草瀉心湯證)本系胃弛緩有水停人,患傷寒中風,有表證時,醫誤下之,胃腸俱益衰弱,內陷熱毒乘而發也」。以上均表明甘草瀉心湯證可出現於素體胃虛者。在闡述病機時,江部洋一郎在《經方醫學》提出,「反覆誤下致使胃氣虛,胃的守胃機能衰弱,胃中所生之飲上逆心下,……胃的守胃機能衰弱,胃氣過度向胸上沖,……」。邵根仙在《傷寒指掌》中評論說,「醫者不識是虛,以為結熱未盡,而復誤下之,是已虛而益虛也,虛則胃不化而邪上逆,痞滿更加矣」,明確提出甘草瀉心湯證應用於「已虛而益虛」之證。

2、痞、硬、滿之證

心下痞硬而滿,指出甘草瀉心湯證病位在心下。龍野一雄在《中醫臨證處方入門》中提出,這種心下痞可以是自覺心下部有緊張感、痞感、苦重感,或者是他覺有腹壁緊張。甘草瀉心湯瀉心下之痞滿硬,吳謙在《傷寒心法要訣》指出,甘草瀉心湯之痞為虛熱客氣上逆之痞;李中梓在《傷寒括要》中認為,「陰陽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滿」;柯琴的《傷寒論注》中亦有「痞為虛痞,硬為虛硬,滿為虛滿」的評註。這些從側面論述了甘草瀉心湯證偏屬虛證的特點。

3、下利、腹鳴之證

湯本求真的《皇漢醫學》有云:「谷不化者,食物不消化也。因胃腸衰弱,與下痢頻數,無暇消化也,其被排泄者,與下利清谷異。腹中雷鳴者,胃腸內水汽鳴走,由於熱毒激動水毒也。」認為胃虛水停,熱毒激動水毒,導致「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胃弱不能轉運,故水谷不得化,留滯於腹中,作響而雷鳴也」。丹波元簡在《傷寒論輯義》中強調了胃虛夾邪是甘草瀉心湯證應用的病因病機。「腹中雷鳴,誤下則胃陽已傷,中焦虛冷,氣滯不得流行,脾弱不能轉運,欲通而不得,故但留滯於腹中作響而已」,錢天來在《傷寒溯源論》中進一步闡述了下利腹鳴是由於脾損胃虛所導致。

4、乾嘔、心煩不得安之證

《內經》有雲「胃不和,則卧不安」。江部洋一郎在《經方醫學》中認為,「胃的守胃機能衰弱,胃氣過度向胸上沖,胸中有熱,無形之熱導致心煩」,明確提出了本方證是因誤下使胃虛,導致了乾嘔及心煩不安。喻昌曰:「下利完谷,腹鳴嘔煩,皆誤下而胃中空虛之故也。」進一步揭示了胃虛是出現乾嘔心煩不得安的原因。

5、狐惑之證

江部洋一郎在《經方醫學》中詳盡描述了狐惑之證的病機和表現:胃飲停留於心下,心下之飲胸、膈、心下有熱的情況下形成濕熱,濕熱游溢於肌部,流注於咽喉則發為「惑」;流注於前陰、後陰的肌部則發為「狐」。胃氣不和導致守胃機能衰弱,胃氣過度上升至面部則「面目乍赤」;攜心下之飲一同上升則「乍黑」;相反,被胸、膈、心下之飲阻礙,胃氣不得達於顏面則「乍白」。李彣在《金匱要略廣注》中有註解:「狐惑是傷寒遺熱所致,故乃狀如傷寒也。……喉、肛與前陰皆關竅所通,津液滋潤之處,……不欲飲食,惡聞食臭,是內熱而胃氣不和,故有目不得閉,卧起不安之證……」表明甘草瀉心湯適合應用於胃虛夾邪之證。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更多精彩的養生內容、健康諮詢,不一樣的中醫知識,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道經方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您有任何關於《小道經方》的疑問,可以聯繫小道經方工作人員,我們會為您做專業、詳細的解答。

小道經方QQ貳群:2153503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道經方 的精彩文章:

螃蟹味美,孕婦不能吃,這些人更不能吃!
拒絕眼睛干癢、紅腫,這幾招是極好用的!
為什麼沒有「瞑眩反應」病就好不了?己安先生講傷寒
活用桂枝湯—經方家劉渡舟醫案
胃氣好不好,看看額頭就知道!

TAG:小道經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