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孟仲歧說養生之習慣養生說第一講

孟仲歧說養生之習慣養生說第一講

孟仲歧說養生之習慣養生說

養生的概念:

什麼是養生?顧名思義是保養生命,而不是我們常常理解的保養身體,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生命包括了身體和支配身體產生一切活動的思想意識形態,也有人把它稱之為靈魂。在科學的範疇內我們叫做精神意識形態。因此講養生不能單單講保養身體,更重要的是要保養精神意識。吃什麼不重要,想什麼才重要。我們現在明白了養生的概念,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養生呢?國際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生活制定了四大基石:平和的心態,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

下面就我多年來學習中醫關於養生的內容進行總結,形成了養生三大習慣。

第一習慣:心理習慣。

平和的心態是養生的先覺條件

平和是一種心理狀態,中國人講格致中和也就是中庸之道。《中庸》開宗明義指出:「不偏之謂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易叫「中」,不改變常規叫「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則,即定理.「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為人處世始終保持不偏不倚,永遠執中協同.這是必須堅持不能改變的法則.這就是孔夫子傳授的「心法不偏謂之中,不倚謂之庸。人的心理活動只有在平和狀態下,才能達到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所以黃帝內經上說:百脈調和,五臟乃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就是這個道理。老子道德經上說:絕聖棄利,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這幾句講的是,斷絕慾望,丟棄名利,有利於身心健康;當仁義不再是成天講的口頭禪的時候,人民必然恢復父慈子孝的局面。其實這就是要求做人要言行一致,才能達到形神相安。那麼言行一致、形神相安就是達成平和心態的具體表現。

2、平靜的心情是養生的重要途徑

平靜是一種心情,也是中醫講的七情,讓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達到平靜的狀態。黃帝內經上說,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恐驚傷腎。這就是教導我們不能七情過激,要以平靜的心情來對待各種事物。中國古來的國學,儒、釋、道、醫(儒家、釋家、道家、醫家)都在不同層次講述了靜的理念。儒家講靜坐內省,佛門講靜坐參禪,道家講靜坐鍊氣,都是為了使心情平靜。由此而產生了五重境界,也就是我一再講的,靜生定,定生慧,慧生明,明生覺。也就是說,人在平靜安寧的狀態下,才能產生定力,有定力的人進一步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具有心理通明,心理通明才能產生覺悟。那麼達到第五重境界的人,在儒家稱為聖人,佛家尊為佛陀,道家稱為神仙,醫家稱為真人。所以說平靜的心情是保養生命的重要途徑。

3、平安的思想是養生的必要保證

平安是人的一種思想,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經常講的,君子不入險地、君子不立於圍牆之下。這就說,在平常我們要有安全意識,不要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當中,試想一下,人如果身體安全得不到保障的話,我們的養生理念再好也沒有任何用處。因此說,平安的思想是養生的必要保證。

以上是關於形成好的心理習慣的講解,大家一定要記住三句話,平和的心態是養生的先覺條件,平靜的心情是養生的重要途徑,平安的思想是養生的必要保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孟仲歧 的精彩文章:

孟仲歧說養生之《脈學通俗演義》第一百回
孟仲歧說養生之《脈學通俗演義》第九十九回
孟仲歧說養生之《脈學通俗演義》第九十五回
孟仲歧說養生之《脈學通俗演義》第九十三回

TAG:孟仲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