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人為什麼多有「爺」的脾氣,因為他不需要辛苦求職

北京人為什麼多有「爺」的脾氣,因為他不需要辛苦求職


張恨水聽老北京俗語說「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所以四合院本身象徵著科層社會的秩序,主人主婦住北屋,親戚客人住南屋,西屋一般住傭人,東屋做廚房,有時也住下人,等級分明。老百姓如將自住屋勻出來租住給官吏、學生等「上等人」,一定是讓租客住北屋,自己在東西廂委屈委屈。

歷史並不是真的那麼容易被淘洗乾淨。從清末到新世紀,一百年光陰,萬象幻滅重生,有些東西卻壽於金石,不易湮滅。城市性格亦復如此,雖人事已非,性格卻總有或顯或隱的傳承。

描述城市性格,有多種進路,以我之見,最有效的還是「身份」。身份之中,有客觀的限定,也有主觀的認同。戶口之有無,職業之分工,是顯性的認定;歸屬感之有無,參與性之多寡,則是隱秘的情緒。前者大浪淘沙,與時俱變,後者卻如平坦的河床,默默累積亦默默存續,卻范囿著整條大河的流向。

不妨依古法,分北京之民為士、農、工、商四類,分述其性格。

士 士列四民之首,在古時或為官本位的等級使然,如今則表現為知識者與媒體合謀,時常有「小眾引領風潮」之舉,以話語權及關注力而言,仍大部分掌握在這些人手中。

1949年前,大部分「士」基本只是城市的過客,首都於他們只是「寓所」而非「住所」。這中間的分別,施堅雅認為是「住所留在人們的故里,而鄉里籍貫,在連續數代中實際都是一種身份特徵;與此成為對照,寓所則是短時之需,雖則這個短時可能很容易延至幾十年??對於在衙門裡任職的人,他們的寓所幾乎全在城裡,但他們的住所則更均勻地散布在或屬於城市體系,或相屬於農村體系的聚落之間」。京師中不乏三世以上的住戶,仍戀戀於故里的情形,如清末《京話日報》主人彭翼仲,三世在京,房產亦伙,本人操著一口京片子,信函文字卻每每署「長洲彭詒孫」(詒孫是名,長洲是蘇州屬縣),他們的地域認同決不在畿輔之地。

北京人為什麼多有「爺」的脾氣,因為他不需要辛苦求職

京城被視為行政中心卻非文化中心,真正的「名山事業」不是依託此地能為,帝國的文化版圖星羅棋布。牟復禮分析道:「學者、詩人、思想家、著作家與藝術家,一生中常著宦遊,因而也必有一段時間遠離鄉井,寓居於城市。但他們最多產的年頭,卻常是他們過閑居生活的年頭,那時??他們非但沒有集中於國內一兩個大城市,而且還分散得很廣,也頗有住在農村各地的傾向。」為官甚苦,君恩莫測,即一二品大吏,也從未存心終老京師,一有機會便要求休致還鄉。乾隆時,張廷玉三朝元老,苦求回鄉,高宗猜嫌他掌握太多政治秘密,一再阻攔,甚至作詩斥責。這是一個特例,卻可以見出常態之一斑。

總之,「士」與北京,精神上是疏離的,此地生活水平較高,氣候不佳,區域過大,實在不是宜居之處。迫於個人發展的需要,不免以盛壯之年,孜孜於是。現代的「士」,因鄉鎮士紳社會的崩壞,已無退所,多半只好與此城相始終,但內心每懷鄉愁,與「首都」符號下的「北京」格格不入,或自我構築群落,制訂內部通約規則,或離群索居,僅以單位為取食之地。

農 北京不斷外擴,舊日郊村盡入版圖,但北京城市化程度若何?別的不說,單說服務業,計程車、飯館、賓館,多以本地人充任,而詬病最多亦集於是。民國文人,曾為北京這種性格下一斷語曰「都市裡的村莊」,因為民間社會的行事規則,完全還是按照村鎮里的熟人社會方式,即使居處已改為樓房小區,人們仍以「街坊」互稱,以菜場、道旁為議事場所。熟人社會之內,按人情倫理辦事;熟人社會之外,則損人利己不為惡舉。這裡面沒有現代商業倫理的空間,故也談不上服務意識。外來人輒曰「北京人個個是爺」,實則中國鄉土社會,無不欺生,藉此產生凝聚力與自豪感。

北京人為什麼多有「爺」的脾氣,因為他不需要辛苦求職

20世紀之前,北京的管理分內城外城,內城歸步軍統領管轄,外城由巡城御史治理,主司緝拿偷盜,排解紛爭,兼及風化民俗。這與不算幹部的村長所司,也差得不遠。民眾生活的垃圾便溺,往道旁一倒,就算完了。京城大道,中有甬路,比街面高四五尺,「通通是土,且因為多年的腐敗物質,都在土中,所以都是黑色,其臟無比,偶濺到衣服上一點,是永遠不能去掉的」。所以有眾所周知的對聯「無風三尺土,微雨一街泥」,又說是「不下雨像個香爐,下了雨像個墨盒」。下大雨的時候,街邊簡直就是個泥潭,老舍筆下的龍鬚溝就是這麼形成的,常有狗馬羊雞甚至小孩掉進泥溝里送命的事。皇皇帝都五百餘年,就是這麼臟臭污亂地過來的。這種衛生自治的情形,跟農村委實差不多。

四合院如今被尊為「生態民居」,實則自農村原樣移植,但這種移植是否科學,大可存疑。齊如山說當年有句話,叫「夏天不進京」,因為「北京外城有一道城牆,已經窩風,城裡還有皇城、禁城兩道城牆,都比房屋要高,那還不熱?」四合院里,除了北屋住著舒服,東、西、南三面都有缺陷,張恨水聽老北京俗語說「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所以四合院本身象徵著科層社會的秩序,主人主婦住北屋,親戚客人住南屋,西屋一般住傭人,東屋做廚房,有時也住下人,等級分明。老百姓如將自住屋勻出來租住給官吏、學生等「上等人」,一定是讓租客住北屋,自己在東西廂委屈委屈。

北京人為什麼多有「爺」的脾氣,因為他不需要辛苦求職

托首都的福,北京「吃瓦片兒的」成為一大行業,老住戶多多少少有幾間房,常常單靠出租就能過上小康日子。這也可以解釋北京人為什麼多有「爺」的脾氣,因為他不需要辛苦求職,干好乾壞不過是一種補充。北京的出租房在國內都市中不算價格頂高,但性價比一定是最差的,房東往往什麼都不管,傢具大都爛糟糟,連裝修都要租客自理的也不少,此皆歸因於「皇帝女兒不愁嫁」,除非高價租給外國人或外企員工的房屋,才能有些檔次。老北京住戶投資房產熱情高,對其他理財方式興趣缺缺,這也是傳統心理積澱加上現實刺激的結果。論及服務的產業化、規模化,北京也是大城市裡最差的,連鎖超市大而無當,小型零售店少且差,鄉鎮式的早市倒是遍地開花。

北京的社會生活方式,基本上可以視為鄉土社會的孑遺。

北京人為什麼多有「爺」的脾氣,因為他不需要辛苦求職

北京人為什麼多有「爺」的脾氣,因為他不需要辛苦求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早講史 的精彩文章:

所謂的「老北京」,更像是對傳說中的老北京的一種戲仿
洪業的故事:儒生變成基督徒
聞一多被刺後,朱自清用最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編輯《聞一多全集》
聞一多和朱自清友誼:一同受著質疑,也一同勇猛精進
為了一條辮子,有人自殺,有人被殺

TAG:楊早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