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遞「美」,微劇也能做到!

傳遞「美」,微劇也能做到!

本文版權歸《中國廣播》雜誌所有

轉載請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構建主流價值觀,凝聚社會向心力。在培育、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全國各級黨委政府、媒體、民間三架馬車並駕齊驅,使「最美人物」不斷湧現,「最美現象」蔚然成風,「最美」精神深入人心。而微廣播劇(以下簡稱「微劇」)這一形式,隨著「互聯網+」的推進,成為呈現「最美人物」的一大特色傳播手段,成為新時期媒體傳播「最美」精神的成功範例。

微劇傳播核心價值觀漸成熱潮

用廣播劇這種文藝形式傳播「最美人物」,讓「最美人物」成為廣播劇的主角,這種探索肇始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中央電台選擇2007 年全國首屆道德模範中的8位和2009年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中的20位,根據他們的事迹先後創作錄製了28集廣播劇。

這些「中國好人」的事迹,通過廣播劇的空中舞台走進了人們的心中,再一次感動了中國。

根據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部署,這批廣播劇還在全國幾百家地市級電台播出,實現了節目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用微劇講好「好人」故事,有利於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中央電台微劇的探索,引領帶動了各地廣播電台用微劇這一融媒體時代的廣播劇新品種,傳播正能量,唱響好聲音的實踐。

在各級宣傳部、文明辦的支持下,微劇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為宣傳「好人」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波助瀾。

從歷屆微劇大賽的主題來看,第一屆的「暢想未來」、第二屆的「美麗中國」、第三屆的「中國夢我的夢」,第四屆的「歡樂真善美」等,均彰顯了微劇在弘揚社會正能量、宣傳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

「最美人物」系列微劇的創作傳播特色

微劇篇幅短、選材精、結構巧、含意深,尤其是結尾常常打破俗套,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最美人物」系列微劇無論從題材的選擇、結構的安排,還是故事的敘述,都傳遞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實踐證明,微劇雖然短小,但藝術含量不低,影響力更是不容小覷。

微劇貴在出新,表現形式、手法、風格必須要多樣化。通過放大誇張、製造懸念、突出矛盾,給聽眾設置自由而廣闊的想像空間。

所謂水無常態,文無定法。微劇創作也貴在不落俗套,創新出奇。《最美浙江人》系列微劇的創作不僅集納了浙江全省廣播界的精英,更邀請到全國微劇界的眾多高手加盟。

這些廣播人一起激發創新意識,合力打磨精品力作,成就了不少「教科書式」的經典:

《中國醫生》以小見大,《一家親》《我有一個好媳婦》的「對比」效果明顯,《虧錢不虧本》「剝筍」式的敘述技巧,《血脈相連》《叔叔,您叫什麼》的懸念設置,《種桃種梨種春風》的道具運用,《膽小的英雄》的「反差」藝術,《心中的太陽》的時空轉換之美,《海浪花》首尾呼應、循環往複的形態之美,《「人」字怎麼寫》的台詞「急轉彎」技巧等,在藝術表現力的拓展方面,令人刮目相看。

精心、精準、精緻、精彩,這些微劇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既有起承轉合的濃縮之美,還有主題呈現的「微言大義」。

小人物,大情懷;小故事,大感動;小微劇,大傳播。「最美人物」系列微劇的創作傳播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平民視角,增強可信度

「最美人物」系列微劇以自然親切、真實可信的方式,挖掘「最美人物」的閃光點,展現「平民英雄」的親和力,充分體現人性的光輝,塑造了「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典型人物形象。

注重探索創新,增強感染力

創新是微劇發展的最大動力,要通過機制創新、模式創新、表現手法創新,進一步推動微劇的創作和傳播。

充分發揮「最美人物」系列微劇事實之「真」與藝術之「美」的雙重效應,吸引人、感染人。

在「互聯網+」環境下,微劇這種短小的聲音藝術,不僅可以實現網路與廣播電台的同步播出,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移動端等融媒體傳播,產生「蝴蝶效應」。

傳播渠道的創新拓展,不僅擴大了微劇的社會影響,也給微劇的發展空間和市場開拓帶來了無限可能。

鍛煉創作隊伍,提升執行力

在「最美人物」系列微劇創作中,通過自編、自導、自演、自製,編劇、導演、配樂、演播、製作等各個環節的成員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團隊的聰明智慧和協作精神全面迸發,對新技術、新平台的應用技能普遍提高,從而也為微劇的振興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最美人物」系列微劇創作中存在的問題

有專家指出,不少微劇作品都存在「對白滿了,劇情弱了,表演白了,音樂平了」的問題。

在「最美人物」系列微劇創作上,更要防止產生這類通病。

因為從這些「最美人物」的事迹來看,他們美在平凡、美在善良、美在奉獻、美在責任、美在瞬間;

從題材分類來看,不外乎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等幾個方面;

從微劇創作的角度來看,題材、主題類似,內容相同、相似,很難寫出新意,尤其很難成為精品。

容易陷入題材重複、表現手法單調等怪圈,藝術性和感染力也會大打折扣。因為是系列作品,還要防止創作疲沓的問題。

有的號稱百部之巨,在質量和品位方面難免比較「簡約」,甚至粗製濫造,濫竽充數。要防止和避免「四化」,即敘述概念化、人物臉譜化、情節模式化、作品說教化。

所以,創作「最美人物」系列的微劇,一定要強調真實性,從創意選材、結構布局、矛盾衝突、演員演播、聲效設計、音樂表現等多方面狠下功夫,充分體現語言、聲效、音樂等廣播「三要素」特點,「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不斷提升作品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傳播力。

微劇傳播核心價值觀的實現路徑

突出故事選擇

微劇人物少、時間短、情節簡單,必須截取與「最美人物」相關的一個故事、一個場景甚至一個片段進行「放大」。選取一個獨特的視角,從小處入手進行構思和創作,以使劇情顯得集中明快。

突出結構安排

微劇雖然短小,布局單純,但仍應該講究「起承轉合」。受時間所限,微劇的結構要講究一個「巧」字,巧妙地選擇切入點,追求結尾的藝術效果,力求出人意料,回味無窮,寓意深刻,充分展現微劇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

突齣戲劇衝突

矛盾衝突是形成情節的基礎,是展示和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段。微劇不可能像傳統廣播劇那樣將劇情緩緩鋪開,它需要將戲劇情節以及戲劇衝突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呈現出來。因此,把握好主要矛盾衝突是深入挖掘主題的關鍵環節。

突出人物刻畫

展現「最美人物」的鮮明個性,關鍵是突出人性的閃光點,要運用正面描寫、側面烘托、對照映襯、環境渲染、獨白抒寫、旁白補敘等藝術手段,力求人物個性突出,血肉豐滿。

突出細節展現

用生動豐富的故事細節,去塑造典型人物,讓典型人物立起來。以小見大,展現「最美人物」的最美情操,表達深刻的主題思想,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突出音效呈現

聲音是微劇的唯一呈現手段,音響效果對於微劇的重要性來說是首當其衝的,要通過語言、音樂、音響和諧有效的組合,來烘托氣氛、表現劇情、刻畫人物、實現時空轉換、推動劇情變化。

突出工匠精神

微劇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來演繹一個精彩故事,表現一個人物形象,對劇本的文學性、戲劇性,錄製的藝術性、技術性有著極高的要求。需要創作者秉承工匠精神,精耕細作,精益求精,更好地傳播「最美」精神。

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用聲音的藝術傳播核心價值觀,用微劇弘揚「最美人物」正是因勢而為。「最美人物」系列微劇的探索意義,進一步拓展了微劇產業傳播正能量的價值空間。

微劇是時代的產物,希望更多的廣播人把目光投向火熱的現實,投向身邊的「草根英雄」,創作出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微劇作品,更好地傳播「最美」精神,讓好人善舉見於形,感於心,踐於行。

(作者單位:浙江省餘姚市廣播電視台)

原文詳見2017年第8期《中國廣播》雜誌

微信編輯 林玉明

編審 ▏饒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廣播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