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你不知道的艾灸十大功效,快來看看吧~~

你不知道的艾灸十大功效,快來看看吧~~



找經絡、查穴位

在我們公眾號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

「穴位查找」的工具,

你點進去就可以了,

更可以學到很多不一樣的經絡穴位知識。

今日話題

《靈樞·官能》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曰:「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以其獨特的功效,歷來為醫家所推崇,廣泛應用於治療疾病與養生保健。千百年來,灸火得以傳承,皆與其溫效有關,艾灸的溫效值得總結與發掘。


根據其功效的特點和主治疾病的不同,艾灸溫效可歸納為以下10個方面,簡述如下。





1

溫通效應



通是通暢、通利、通達之意。灸火可活躍臟腑氣機,行氣活血。溫熱刺激作用於特定的穴位,可治療各種氣血壅滯,氣血不暢之病症,由此形成的臨床效應稱為溫通效應。





《靈樞 ·刺節真邪》云:「火氣已通,血脈乃行」;


《神灸經綸·說原》云:「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




就是指艾灸的溫通效應。


 


現代研究表明,以艾灸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就是艾灸的溫通效應。主要用於各種痛症、以腫脹為特點的疾病(如腹脹)及各種氣滯所導致的病症(如氣滯所致的便秘)等。臨床可局部灸、循經灸、對症灸。


 


2

溫經效應



經指經脈,溫經是針對四肢經脈寒凝而言。寒

主收引,寒性凝滯,寒主攣縮,寒主閉塞。經脈因寒而不暢的病證,多有寒涼、冷顫、疼痛、拘攣、收縮、蒼白等癥狀。艾灸的溫熱之性,對於因寒邪外侵或陽虛不能溫煦而致的寒滯經脈的種種表現,皆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這種作用可以稱為艾灸的溫經效應。





朱丹溪曰:「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寒則氣收。」


《靈樞 ·刺節真邪》曰:「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此 「火調」主要是指艾灸的溫經效應而言。




如李寧等運用灸腰陽關和犢鼻穴為主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時,出現明顯的循經感傳現象而產生較好的療效,這種療效產生的基礎是艾灸的溫經效應。




溫經效應主要用於風寒濕痹,肢端寒凝證,手足凍瘡,雷諾病,骨質疏鬆,四肢抽筋等。臨床以四肢特定穴灸、局部灸、循經灸為主。病久或病及全身的,可配灸背俞穴、督脈、任脈經穴。



3

溫潤效應




潤與干、燥、陰虛相對而言。陰虛則燥,津虧則干。雖然艾灸性質溫熱,但運用得當,亦可產生滋陰生津或促進津液布散等作用,這就是艾灸的溫潤效應。艾灸的溫潤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

陰液不足。人體無陽則陰不生,無陰則陽不長。艾灸以溫熱而鼓舞陽氣,以促陰生,

以滋陰液。




其二,人體津虧,或因於失液,或因於氣虛,或因於氣結,或因於陽礙,或因於濕阻。艾灸能益氣陽,振奮氣機,散濕滯,除陰霾,布津液,利津生。




以上二者,皆足以潤燥益陰。




《針灸聚英》云:「骨蒸勞熱,灸四花穴。」

古代「四花」穴用於肺癆,而肺癆多陰虛,其四花穴(雙膽俞、雙膈俞)就是艾灸溫潤效應具體應用的體現。




《靈樞》云:「陰陽俱虛,火自當之。」

對於陰陽俱虛的,自當更加適用於艾灸以溫潤之。




溫潤效應主要用於多種陰虛而無嚴重內熱者;津液虧虛者;濕邪內阻而津常者;以及乾燥性病證,如乾燥綜合征等。臨床以辨證施灸、背俞穴施灸為宜,結合對症與病部施灸(如乾眼症亦可灸眼周等)。




4

溫升效應




升是針對於陷下方面的病證。陷下病證包括三個方面:





一為有形的解剖學意義上的內臟位置下陷之病證;


二為功能學方面的清濁不分之病證;


三為陽衰欲竭之危急重症等。




《靈樞 ·禁服》云:「陷下者,

……故宜灸之 」;


《靈樞 ·經脈》云:「陷下則灸之 」; 


《靈樞·官能》云:「經陷下者,火則當之」;


《傷寒論》

云:「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艾灸的這種以升提舉陷,升位固置,升清降濁為特點的臨床作用,可以稱為溫升效應。




溫升效應主要用於中氣不足,內臟下陷,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及脫肛;清陽不升,清濁相混的病證,如久瀉、久痢、頭暈昏蒙等,以及病延脈虛、經

脈陷下等。臨床主要是灸相應臟腑的背俞穴、募穴、特定穴,並辨證結合對症取穴施灸。


 


5

溫降效應




降是針對臨床病機該降不降的病症。五臟以守為要,以藏為本,六腑以降為和,以降為順。氣機當降不降,則病必由生,上逆為病。





《素問 ·至真要大論》曰:「上者下之」;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曰:「五

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此足以說明臟氣上逆之害; 


《靈樞·脈度》曰:「六腑不合,則留為癰」;


《素問·五

臟別論》亦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




生理上腑以通為用,功能上是以降為順,以降為和,以降為常。艾灸的溫降效應,可以使人降其濁氣,順其陰陽,和其臟腑,使腑臟功能正常。

例如在用艾灸治療飲食不節、肝氣犯胃或胃寒等原因所致的呃逆時,用灸胃的募穴中脘的方法每獲佳效,皆因艾灸溫降效應作用於胃氣上逆這一關鍵環節所致。




溫降效應主要用於肺氣上逆之咳嗽、氣喘、咯

血、鼻衄;肝氣上逆的脅脹、頭暈、目眩;胃氣上逆的嘔吐、呃逆、噯氣、泛酸、嘔血等。臨床針對臟腑病機與癥狀之差別,以灸臟腑背俞穴、募穴及特定穴為主,並結合癥狀局部或對症施灸。




6

溫散效應




散主要是散風、散寒、散濕。用於六淫外邪入侵所出現的表證,如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痛,脈浮;或用於疹透不暢,或有表證者,艾灸溫以發散,溫以開泄,可促使病人汗出,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表證得以解除。這種臨床作用,可以稱為艾灸溫散效應。





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溫散效應主要用於普通感冒、外感風寒,肢體風

濕疼痛,寒邪直中,部分傳染病、急性病的早期,寒濕痢的逆流挽舟,皮膚病等。臨床多灸肺、大腸經,膀胱經和督脈等經脈腧穴,以解除外感風寒等癥狀。




同時也適用於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和臟腑等其他病症,如有表證的皮膚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等。利用艾灸的溫散效應治療外感六淫之邪侵犯肌表時,施灸的過程中當以微微汗出為宜,以使表邪隨汗而去。




7

溫化效應




化有散化、溶化、化開、化解之意。結聚之證應當消散,艾灸對於上述血、氣、痰、濁鬱結的病理產物或病症需借用艾灸的溫化效應治療。





《素問 ·至真要大論》曰:「結者散之」。




臨床很多有「結聚」性質的疾病,如痰結、氣結、瘀血、癥瘕、積聚等,發揮艾灸溫化效應,應用其行氣、化痰、通絡、散結等機理,能取得非常好的療效,甚至可收到奇效。




現代研究表明,血瘀、痰結等狀態是許多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艾灸的溫散效應有助於降低血脂,改善血瘀癥狀,從而對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溫化效應主要適應於瘰癧、瘕聚、痰核、腫塊、血

腫、結節等病理產物及相關病症。臨床多以局部施灸為主,並適當應用循經與辨證取穴施灸。




8

溫御效應




御指御防、御衛、御護等。對於肌腠空疏,衛表不固,外邪易襲等病症,艾灸溫御效應明顯。





《靈

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靈樞·口問》云:「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




《溫熱論》云:「肺主氣屬衛」,

對於肺氣不足,表衛空疏,營衛失調所致防外邪侵害,可通過艾灸的溫御作用,使腠理緻密,表衛緊固,抵禦邪襲。


 


溫御效應主要用於體虛易於感冒;太陽中風證;過敏性鼻炎,皮膚因受風或感寒而瘙癢等。臨床多艾灸脾經、肺經、膀胱經等經穴,或加督脈、手陽明經脈的穴位施灸。




9

溫固效應




固指固攝、固收、固澀等。對於津液外泄,腎不攝納,脾不統血,心不斂汗等,艾灸溫固效應明顯。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散者收之」。




通過艾灸的溫固作用,可攝納腎氣以止喘;固攝腎精以防泄,統

攝脾氣以止血;固護心氣以斂汗,固攝津液以防失,固攝胞宮以止脫,固攝沖任以止崩;固澀脾津以攝唾,固澀瘡瘍以生肌,固攝回陽以救逆等。如有人用灸神闕、湧泉的方法治療小兒汗證,發揮了艾灸的溫固效應的優勢。




溫固效應主要用於老年喘息、皮膚及內臟出血如紫癜等;多汗;大量失液性休克;中風、弱智之涎液不收;瘡瘍潰爛久不收口;以及陽脫陰竭、生命垂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脫證等。臨床一般病證宜常規用灸,辨證與對症取穴施灸,以緩圖收功。危急重症急救,宜大艾炷隔鹽重灸,冀以速效,回陽救逆。




10

溫補效應




補具有補助、補益、補充等含義,溫補效應是艾灸最重要的效應之一。機體虛弱,氣、血、陰、陽不足,可用艾灸溫補效應,扶陽補氣、滋陰生血。





《素問遺篇·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靈樞·官能》曰:「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靈樞·經脈》云:「虛則補之」。


《扁鵲心書》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於無病時,常灸 ……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


《醫說》亦云:「若要安,三里不能幹 」。


 


因此說,艾灸可以養生保健,延年益壽。同時艾灸的溫補效應,也是防病抗病的基礎。自古迄今的醫學實踐證明,艾灸溫補效應是行之有效的,故而被人們廣泛應用,至今不衰,並隨著時代的推進,還將被進一步得以驗證與發揮。




如有人提出老年人衰老本質主要是以陽虛為本,尤以腎陽虛衰為主,瘀血內阻為

標的觀點。艾灸因其溫補效應的存在,成為歷代養生保健、抗老防衰的重要手段。




艾灸溫補的應用,可適合於各類人群,更可以用作治未病。臨床選穴一般為足三里、氣海、關元、命

門、膏肓等穴,灸量宜小,灸程宜緩,優選灸材,擇以灸時,因人而異,積累效應。










總之,灸法是中醫的重要治療手段,是防病保健的重要方法。溫熱刺激是灸法的本質特徵,以此為基礎形成的臨床作用可以稱為艾灸溫效,而其中最重要即本文所總結的十大溫效。




合理應用艾灸,根據其功效拓寬治療範圍,可大大提高臨床療效。









本文節選自《中醫雜誌》,作者吳中朝等人




謝謝你的點贊與傳閱!




點擊閱讀下面好文章:



1,它是治療婦科男科的要穴、也是密宗不傳之秘法,


2,六十五歲阿姨臉上無皺紋無眼袋!只因常做這個動作,不花一分錢


3,艾灸後皮膚髮癢,真相驚人


4,北京衛視:幾近失傳的古老灸法---隔核桃灸


5,艾 灸 讓 我 懷 孕 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艾灸 的精彩文章:

手腳冰涼有良方!用一個好一個,收藏好今冬手腳都是暖的~
治療婦科病的會陰穴,怎麼灸更適合你?(艾友提供新思路)
艾灸為什麼對你的婦科問題無效!
只需一把葉子,腸毒 肝毒 腎毒 血毒排得乾乾淨淨~

TAG:學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