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短命的宣統三年「大清銅幣」

短命的宣統三年「大清銅幣」

前些年,筆者下鄉時,偶在一戶老農家發現並收購到一枚清宣統時鑄行的「大清銅幣」,當時因其少見,十分欣喜。該幣圓形,紅銅質地,包漿熟舊,直徑3.1厘米,正面上緣為「宣統三年」四字,下緣為「百枚換銀幣一圓」七字,中間為珠紋圈,圈內有雙嘉禾紋及豎「十文」二字。背面外緣為「大清銅幣」四字等距分布,中間連珠紋圈,圈內為一蟠龍紋。製作精細,造型規整,圖案設計簡潔大方。

「水有源,樹有根」。要想徹底了解宣統三年(1911年)「大清銅幣」的鑄行情況,首先應當追溯一下清代機制銅元的發展歷史才行,它始鑄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止於宣統三年(1911年),鑄行時間僅十餘年。其鼎盛時期,全國共有十七個省二十個局開機鑄造銅元,其版式約有上千種,當時錢面為「光緒通寶」字樣,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立憲,並將戶部改為度支部,裁撤及合併山東、湖南、安徽、清江、江西、浙江、廣西等省的銅元局,繼續在九個省銅元局改為度支那部造幣分廠,下令停鑄「光緒通寶」,改鑄「大清銅幣」,並頒布統一的祖模,命各地仿鑄「大清銅幣」。

其目的是推動幣制改革,以逐步將各省的鑄幣發行權收回,統一由中央發行管理。至宣統時自然沿襲下來,宣統二年(1910年),溥儀認為自己當了皇帝,應該鑄行當朝的錢幣,便下令天津度支部造幣廠試鑄「大清銅幣」各一枚。此錢未使用,其種類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種銅幣。至宣統三年(1911年),又鑄行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種銅幣,鑄量較少。不久,辛亥革命爆發了。清王朝被推翻,「大清銅幣」的鑄行僅有幾個月的短短壽命,就隨之而退出了流通市場。故這枚宣統三年的「大清銅幣」留給後人的印象,也只不過是成為敲響了清政喪國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鑒賞鑒定 的精彩文章:

清末民國時期私鑄幣多是為了魚肉百姓而盜鑄!
花錢值錢嗎?為什麼這麼有價值?
鄰居賣了這枚價值百萬的「乾隆通寶」,給兒子買了房
古玩鑒定從來沒有捷徑!需多看、多學、多練!
中國古代可以使用「貝殼」「龜殼」來充當貨幣?

TAG:古玩鑒賞鑒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