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上最會當官的人,寫了一本書,曾國藩看後冒冷汗

史上最會當官的人,寫了一本書,曾國藩看後冒冷汗

親們知道,歷史上有一些非常成功的人,他們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最後能夠保全性命,得到善終,比如曾國藩。

這些人也相當好為人師,留下了不少經典處世書指導後人,曾國藩就寫了一本《冰鑒》,還有《曾國藩家書》。可以說,乾貨還是比較多的,這些老司機留下來的東西,看一看,還是能少走彎路。

今天,再給大家介紹一個人,這個人的處事之道,可能比曾國藩還要厲害。因為他的一生處在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一個時期:五代十國。

他在其中給十位皇帝打過工,身邊的文臣武將牽扯進各種陰謀叛亂,紛紛倒台,但他屹立不倒,而且始終擔任三公這樣的頂級工作,而他也寫過一本為人處世的書,叫《榮枯鑒》,榮就是榮華富貴,枯,就是身敗名裂。

這個人就是自稱長樂老人,江湖卻人稱不倒翁的馮道。

馮道先生在他這本書里講解了榮與枯的關係。怎麼樣保持榮華富貴,怎麼樣避免身敗名裂。

這一本書不長,只有千把字,但字字珠璣,全是乾貨,就連曾國藩看了也冒冷汗,他說:「一部《榮枯鑒》,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

那麼,這本書到底透露了什麼大秘呢?

我們先了解馮道的一生,只有了解了他的一生,你才能懂得他講的是什麼道理。

1.

馮道是河北滄州人,讀書人,一開始在幽州給軍閥劉守光當秘書。劉守光這個人是一個非常奇葩的人,比三國時的公孫瓚還要荒唐,地盤不大,總想稱王。

這個人又很兇殘,平時喜歡搞個鐵籠,然後將人關在裡面,下面架火烤,又或者用鐵刷刷人臉。但這一次,劉同學準備搞一搞新意思。

在召集幽州所有的中層幹部後,劉守光叫人抬出了大刀、斧頭、砧板。

誰對我當皇帝有意見的可以提,儘管提,提完了,就自覺將頭放到砧板上。

大家明白了,領導是鐵了心要當皇帝,要當就當吧,大家都是混口飯吃,這菜刀都擺出來了,不要說你想稱帝,就是稱玉皇大帝、格德米斯大帝。大家也得賣個交情,存個性命,奉送兩句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眼見著幽州就要全票通過劉守光稱帝預案,有一個聲音突然響起。

竊以為今日之帝未可也!

這個人叫孫鶴。也是劉守光的謀士。

孫鶴這個人還是有點追求的,他跟著劉守光也是想干大事的,但干大事,也得講方法吧。

所以他跑出來連忙表示時機未到,貿然稱帝很危險啊。

劉守光徹底怒了,自己一心求進取,這老孫頭老跟著唱反調是什麼意思。

拉下去,給我砍了。

老闆一生氣,後果很嚴重,孫鶴被切割成許多片,但他的勇氣,他的耿直,他的威武不能屈都已經寫在史冊,無人可以抹去。

孫鶴被殺時,他提醒老闆:不出百日,大兵當至!

這是孫鶴人生當中最後的一個判斷。

孫先生死於公元911年的八月初。這一個月的十三日,劉守光變身大燕皇帝,十一月二十八日,皇帝劉進攻定州,十二月十四日,後晉大將周德威的兵馬開出太原,目標:幽州。

一百二十多天後,大兵方至,跟孫先生測的稍微有些出入。

當然,跟氣象局預報天氣,任何專家預測任何東西相比,孫先生的還算精準。

而另一個人,當時也在現場,也清楚的知道劉守光稱帝跟找死差不多,但他選擇了沉默。

過了十來天,劉守光專門找到他,徵求下一步行動計劃。領導可能不需要人出謀劃策,但絕對需要有人對決策投贊同票。

那時,劉守光已經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帝,國號大燕。劉守光可能想向前輩安祿山致敬。

皇帝劉問:我準備進攻定州,你看怎麼樣。

可能是前些天孫鶴的勇敢鼓勵了他,那人想了想,認真回答道:現在不是時候。

悲情的劉守光又一次被人否決,他一心要大幹特干,多快好省平定天下,統一地球。可總有人告訴他不是時候。

有沒有人告訴我一句:沒問題,你能行?

惱羞成怒的劉守光將這位不配合的手下關進了大牢,之所以沒有動大刀,是大燕帝國剛掛牌成立,立馬就殺高管見血光實在不吉利。

因言獲罪的這位兄弟好在平時有些朋友(五代當中,可能他的朋友最多),悄悄的將他放了出來。

出獄後,他奔往太原,投靠了太原的後唐李存勖。

逃亡的路上,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讀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領袖是靠不住的。

從此,圓滑成為他的標籤,良禽擇木而棲是他的人生第一準則。

在以後的歲月里,他無比堅決的遵守了這一信條,以至於換領導像換尿布一樣勤快果斷。憑著這一招,他成功克服了半個世紀以來無數的兇險,還能身居高位不動搖,成為那個時代的傳奇,歷史的活化石。

這個人就是馮道。

後來,馮道在他的榮枯鑒里寫道:禍之人拒,然亦人納;禍之人怨,然亦人遇。

翻譯過來是:是禍躲不過,而且人還喜歡自找禍害。

他又寫道:人微不諍,才庸不薦。

一種人,如果他本性低微,就不需要告訴他哪裡做得不對,他的才能平庸,也不需要向他推薦什麼。

2.

接下來,馮道投奔了太原的後唐,接下來又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李存勖滅了後梁,而不久後,部下發生兵變,他的義兄李嗣源奪走了帝位。是為唐明宗。

這一段時間,馮道大概是丁憂在家裡。

在家鄉,他除了思念先人,上上香之外是沒有什麼工作可乾的。於是,馮道是一個閑不住的人,沒事時就幫鄰居幹活,還偷偷的干,半夜出去,天不亮就回來,也不告訴別人,可謂做好事不留名。

唯一奇怪的是,他偷偷乾的,又不愛寫日記,他乾的這些事還是被大家知道了,併流傳下來,記於史冊。

馮道同志丁憂二三年,好事做了一火車,正是這些行為給他掙來了很好的聲譽。這也是他後來一邊被人罵,比如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說他「奸臣之尤」。但在民間,甚至在朝中,名聲卻非常好。

馮道為什麼非常注意在民間的行為呢?他在榮枯鑒里寫道:失之上者,下必毀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

就是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上層的信任,下層的百姓就會攻擊他,而一個人如果沒有百姓的信任,領導也會猜忌他。

他又寫道:上不離心,非小人難為;下不結怨,非君子勿論。

要想讓領導放心,你不做小人很難啊。而要跟百姓不結怨,如果你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就不要想了。

他還寫道:君子悅下,上不惑名;小人悅上,下不懲惡。

君子會使百姓感到愉悅,這樣上層就不會懷疑猜忌他,而小人呢,要讓領導感到開心,而對於下面百姓的一些惡生,他是不會去管的。

可見,無論做君子,做小子,都要注意自己的民間形象。

3.

等馮道丁完憂回來上班,情況已經變了,皇帝是李嗣源了。

當時,李嗣源有個乾兒子叫李從珂,大將出身,功勞很高,也很有實力。朝中的重臣安重誨就想收拾他,使了一個計,把李從珂誘出了自己的軍鎮河中,然後派兵佔了他軍鎮,再發動宰相馮道趙鳳彈劾李從珂。

一彈劾,李嗣源的臉色不好看。

「我的這個兒子是被奸黨陷害,這裡面的事情都沒調查清楚,你們就這樣議論,是想置他於死地!」

聽到此話,趙鳳當場頂了回去。

「如果李從珂失地的事不追究,以後怎麼管理其他籓守。」

趙鳳同志不愧為法律專家,一來就上了高度,是所謂大帽子壓人,不服也得服。

李嗣源顯然不吃這一套,他死死的盯著趙鳳,突然冒出一句:

「不要說了,這些話只怕都不是你們的本意吧。」

亮出你們的底牌吧,把你們背後的人叫出來。

說起來,趙鳳跟馮道確實是安重誨安排過來的的。

這個時候,馮道同志使了個眼色,撤吧,李嗣源已經發火,再爭下去,李嗣源要殺人了。

第一次衝鋒被李嗣源擋了下來。

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要知道李從珂不過是李嗣源的一個義子,前些日子,安重誨參奏李嗣源的一名侄子酒後發瘋,跑到龍榻上玩,硬是將人家送上了斷頭台。

李嗣源連有血緣關係的侄子都不保,為什麼要保這個義子?

馮道先生察覺到了這個異常,回去翻了翻李從珂的檔案,總算找到了原因。

李從珂,鎮州平山人,當年,李嗣源在鎮州平山出差(戍守),順手搶了一名婦女魏氏及她十歲的兒子,後來,這名婦女成了宣憲皇后,而這位少年就是李從珂。

被搶了之後,魏氏一不找派出所報案,也不趁機逃跑,反而死心塌地留在了李嗣源的旁邊,據記載,早年李嗣源只是一名低級軍官,還不會抓收入,好不容易得了賞賜轉手就分給了部下。就這樣,李嗣源家裡竟然還有三四個老婆。

李嗣源的老婆大多有貴婦人氣質,也就是說基本上只吃飯不幹活,家裡的柴油醬醋全靠魏氏開源節約。李從珂也沒吃白飯,少年時就去挑石灰,撿馬糞補貼家用。

這樣的義子當然不能跟朱溫李克用們收來打仗用的義子相提並論。

搞清楚這個後,馮道知趣的退下了。

當然,趙鳳先生做為著名的意見領袖,是不會去查人家背景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管你什麼背景。

接下來數日,趙鳳單槍匹馬,再接再勵,拿出了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架式,但李嗣源玩上了太極,裝聾做啞,就是不談怎麼處置李從珂。

後來,馮道在他的《榮枯鑒》里寫道: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不黨,倒霉的時候就沒有人幫他,小人用利益結交朋友,用利益來誘使人幫他。

拉黨結派雖然不好聽,但君子也是需要的,所以,馮道跟趙鳳以及安重誨結交為朋友。但是,又要保持距離,知道進退。

馮道在《榮枯鑒》里寫道:理不直言,諫非善辯,無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顯,順變乃就焉。

道理不用直接講清,勸諫也不一定要說服對方,只要沒有讓領導產生嫌忌就可以了。自己的態度不一定非要彰顯,事情也不一定非要按計劃辦,一定要順應形勢的變化。

馮道察覺了形勢的變化,並沒有對李從珂窮追猛打。

這為他留下了後路。

李嗣源死,李從珂在鳳翔起兵,然後殺到京城洛陽。這時候,官員派出了歡迎團。團長就是馮道。馮道再一次保住了地位。

4.

沒過幾年,又要變天了,李從珂的姐夫,著名的賣國皇帝石敬瑭叛變,用幽雲十六州為勞務費請來了遼國兵馬,奪走了皇位,建立了後晉。

馮道接著當宰相,不過,他在這個時候,接到了一項任務:出使遼國。

這個任務很要命,因為遼國是晉國的乾爹國,去了那裡很受氣,但不去,顯然也不是辦法。馮道只好到了遼國的西樓,意外的是,馮道受到了其他晉國使者沒有遇到的禮遇,遼國皇帝耶律德光對他很客氣。

但壞就壞在這裡,因為太受重視,耶律德光準備把馮道做為高端人才,留在國內。

這就坑爹了,咱們畢竟是中原人,是出差啊,換了工作單位這算怎麼回事。

聽到風聲以後,馮道吩咐隨從,以後遼國要是賞下東西,就不要放到存錢罐了,全部拿到市場上換成木炭。

很快,耶律德光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專門把馮道叫他,問他囤積木炭幹什麼。

「北方太冷了,我年紀大了,受不了寒,買點炭備著取暖。」

原來是準備長住啊。

耶律德光完全被感動了,終於鬆了口:

「您還是回故土吧。」

話說到了這裡,爭取回國的目的也達到了,趕緊把木炭拋售了,換點人蔘、貂皮、鹿茸什麼的趕緊回晉朝吧,馮道卻不急不忙,連打三個報告,請求留在遼國。當然,每一次都被耶律德光否決了回來。

確定可以走後,馮道拿出一副樂不思晉的態度,在遼國招待所里又白吃了一個多月才開始動身,而且回國途中,走兩天休息兩天,用了兩個月才出邊境。

隨從急得跳腳,出境之後,連忙問道:「好不容易能夠回家,恨不得能夠長出一對翅膀來,馮公怎麼還敢留宿?」

馮道笑了,他告訴對方,要不是這樣,我們只怕要老死異鄉了。

「我們要是急著走人,他們隨便派點騎兵一天就能把我們抓住,快跑是沒用的,只有慢慢走才能迷惑他們。」

經常做好人好事,還有頭腦,這樣的人才能在亂世中存活下來,憑著這兩樣,馮道一直將自己的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上,基本上,只有他玩人家,沒有人家能玩他的。

馮道在《榮枯鑒》里寫道:結左右以觀情,無不知也;置險難以絕念,無不破哉。

多交結左右的朋友打聽消息,做到對一切都掌握清楚,處於險境,要斷絕不可能的妄想,這樣才可能成功突圍。

他又寫道: 俗禮,不拘者非偽;事惡,守諾者非信。物異而情易矣。

那些虛禮俗套,不去遵守反而是真誠的,當事情已經惡化,還守著諾言不放,這不叫有誠信,我們應該根據事情的變化而採取行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洞歷史專欄 的精彩文章:

秦朝的皇后是誰?秦始皇在隱藏什麼?

TAG:腦洞歷史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