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辛辛苦苦的付出,很可能是孩子心頭沉甸甸的負擔

你辛辛苦苦的付出,很可能是孩子心頭沉甸甸的負擔

我們收到來信

女兒上初中,老公與女兒溝通老在情緒中,還常常在女兒面前說自己為她付出了多少多少……讓我鬱悶,孩子可能會接收的信息是?

一個媽媽,傾訴她的鬱悶和不安:「女兒上初中,老公與女兒溝通老在情緒中,還常常在女兒面前說自己為她付出了多少多少……讓我鬱悶,孩子可能會接收的信息是?」

她的表述中,鬱悶的是:

1)老公總是帶著情緒和女兒溝通;

2)常常說為孩子付出了多少。

不安的是:孩子會接收到什麼樣的信息,換句話說,孩子會怎麼想?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個爸爸,我猜剛剛好,用的恰恰就是這三種方法。他的溝通,很可能本意上是想給孩子講道理;講道理講不通了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由自主的感情用事、意氣說話;然後希冀於通過表達我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來感動孩子,獲取回報。

難怪媽媽鬱悶和不安。

刻意感動,只會給孩子壓力

讓孩子反感

刻意感動,其實是張苦情牌。孩子並不會領情,如果父母做過了,反而會讓孩子反感。

怎麼感動孩子呢?你看我為了你,做了這麼多這麼多,吃了這樣那樣的苦,受了這樣那樣的委屈。言外之意,你要理解我,你得回報我。

實際上,很多家庭並不這麼直白,只是特彆強調「付出就要回報」。因此,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往往附加了條件:我為了你好,希望你做到我希望的好。我為你付出了很多,你要知恩圖報,不要讓我失望。我做這頓飯辛辛苦苦的,你就要多吃,開心的吃;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省錢讓你學鋼琴,你就應該學成個鋼琴家,再不濟也是人前佼佼者;我給你擇校,你就要考出相應的分數……

在孩子看來,有一種付出是必然的,孩子小,父母培養他,天經地義,就像你給他做個飯、上下學接送,這很正常,為什麼要表現成額外刻意付出呢?

另外一種,父母吃苦、受委屈,孩子看在眼裡,其實也疼在心上。但是心疼父母,並不等價於要在父母所希望的方面來回報。有時候,即使他想在父母希望的方面做回報,也並不一定能做到。比如,父母省吃儉用送他學鋼琴,並不見得孩子就能成為鋼琴家。當父母付出過多,而孩子無法回報的時候,對孩子就是壓力。當這種壓力,孩子無法承受的時候,就分兩種情況,一類孩子是心理上非常不安,壓抑,覺得對不起父母;另一類孩子變成抵觸、反抗。

前者常見的心理是:我真沒用,父母為我做了這麼多,我卻這個樣子。這類孩子很快就是喪失了信心,甚至自卑、自責,內心不安。

後者常見的心理是:你付出的是我想要的么?誰讓你付出了,誰稀罕你付出了?(你託人給我擇校,我想擇校了么?你省吃儉用給我買鋼琴,高價請鋼琴老師,我想學了么?)那是你自己想要的,並不是我想要的。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不自己做,非要強加到我頭上?這類孩子往往變得逆反,甚至叛逆。在父母看來,他們不懂事不懂理,好心成了驢肝肺。

因此,放下對孩子的感動吧。你為孩子付出,本來就是父母養而教的責任。如果超出了付出的能力,那就不必勉強自己。做出犧牲就更沒必要了,你首先得有犧牲的能力和犧牲的必要。

你的不甘心,你自己來消化。孩子是他自己,沒必要替父母背債。

帶著情緒,除了大家不痛快

又有什麼用呢?

人有情緒很正常。但是情緒能解決問題么?如果能,那就好了。

在和孩子溝通交流中,最怕的就是帶著情緒,情緒一來,首先讓孩子很怕,誤解父母的真心(父母是不是抱怨我,不愛我?我是不是很無能,總惹父母生氣?);其次,不利於解決事情,因為帶著情緒看問題,事情的真偽就難辨了,背後的事實就看不清了。孩子單對付情緒,就不用解決問題了(憑什麼我爸他就發火?)

情緒,只有用情緒解決。你對孩子施以情緒,他會以相同的情緒對抗,或者用其它情緒消解。

你生氣了,他要不也生氣,要不害怕;你難過了,他要不自責,要不抱怨。

孩子考試退步了,甲家長鬱悶、難過;乙家長憤怒、生氣;丙家長安撫孩子,幫孩子分析試卷。那種情況孩子最能接受?效果最好?

即使有情緒,還是控制情緒比較好,情緒於事無補,反而讓孩子在情緒中不安。如果剋制不住情緒,結束溝通,冷靜十分鐘後,再來。

講道理,不如做表率

孩子的心理行為,遠不等於家長看見的。孩子的心理行為怎麼形成的?最早是由父母、家庭刻畫的。父母把孩子往哪裡帶,他就往哪裡走。簡單的說,就是父母給孩子染上什麼樣的色彩基調,孩子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至少大學前)就是這個色調,老師、學校、社會,只是在這個基調上描畫。直到孩子長大,具備了強烈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重新修正基調。

而孩子接納父母的思想、從父母那裡學來,重要的「不是聽父母怎麼說,而是看父母怎麼做」。所謂的言傳身教、行勝於言。孩子從他看到的事實中,去體會去感悟,慢慢形成自己的行為價值觀。

父母說我愛你,孩子很難理解。他能看見的,是他生病了,父母焦急不安的眼神,急忙請假送他到意願排長長的隊半宿沒睡。父母說你好好學習將來才有出息,孩子沒有感覺,他知道的是,父母平時上班很辛苦,下班後還不僅做家務照顧他,還要抽空孜孜不倦的學習……

想讓孩子懂道理,父母的表率、示範,遠比道理重要的多的多,有效的多的多。

傾訴的這個媽媽,孩子已經是初中了,正是青春期階段,爸爸和女兒的溝通,本來很好,多了解孩子的情況,引導孩子的思想,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但是,倘若你帶著情緒,溝通就變成了徒勞,解決問題的初衷難以達成。倘若你總是用付出,希望換到孩子的「回報」,那給到孩子的只會是不安和壓力。

以我為中心不尊重對方實際情況,說教、提要求、講條件,這不是孩子眼裡的溝通。溝通的本質,是在對孩子無私的愛、理解尊重平等的基礎上,就事論事,分析事實,指導孩子解決問題。

更多教育問題

關注科學家長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家長觀 的精彩文章:

讓兒子跳高樓、帶女兒走沙漠,所謂的苦難教育害了多少孩子?
十歲天才少年:我那沒錢爸媽,根本配不上我
老師家長互懟,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
沒有好習慣的孩子,都一無是處

TAG:科學家長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