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場中美大戰,為什麼由戰鬥發展為戰役?

這場中美大戰,為什麼由戰鬥發展為戰役?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

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歷時四十三天,雙方在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戰役。

志願軍參戰部隊依託坑道與敵反覆爭奪二十九次,擊退敵營以上規模衝鋒二十五次,營以下衝鋒六百五十三次。

在戰鬥中,湧現了有以身體堵塞敵人機槍眼,為衝擊部隊打開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鬥,在最後一口氣時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滾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排長孫占元;

有新戰士胡修道,在全班戰友傷亡的情況下,一人堅持陣地戰鬥,英勇機智地擊退敵軍40餘次衝鋒,斃傷敵人280餘名,守住了陣地,立特等功、獲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上甘嶺戰役」,韓國人則稱之為「狙擊稜線戰鬥」。前者使人難以確定這次作戰行動到底是一次戰役還是一次戰鬥,後者則明確地認為是一次戰鬥。將這次作戰稱之為戰役或戰鬥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卻相差極大。

根據志願軍作戰條令規定,軍以下規模作戰稱為戰鬥,所以戰鬥開始後被稱為597.9和537.7高地戰鬥。這兩個高地後面的山窪里有個才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叫上甘嶺。

一年多前,志願軍還在這個小村莊里召開過第五次黨委擴大會議,研究第五次戰役。但經過五次戰役雙方拉鋸激戰,上甘嶺村莊已成為一片廢墟,只是作為一個地名,出現在地圖上。直到二十多天後,戰鬥發展到了戰役規模,才以這個村名將此次戰役命名為上甘嶺戰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外刊 的精彩文章:

日本近代受武士道精神影響,小孩從小被軍國主義洗腦,成為殺人機器
劊子手的刀鋒都是鈍的,原因竟是為犯人著想!
林徽因「喜歡熱鬧,喜歡被人稱羨」,和今天的網紅很像
高高的城牆下貧民窟一片一片,和大清朝的皇宮比比真是讓人心寒
一組越戰期間安祥的越南兒童老照片,難得一見

TAG:歷史外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