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日吸貓,終身為奴

一日吸貓,終身為奴

撰文 邱亦涵

出品 網易浪潮工作室

歡迎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訂閱查看

「我要一隻貓,我現在就要一隻貓。要是我不能有長頭髮,也不能有任何有趣的東西,我總可以有隻貓吧。」

「我一定會有貓的!」

前者來自著名作家海明威,後者來自千千萬萬活躍於網路上「雲養貓」的你和我。

「吸貓」已經成為了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一,35歲以下是吸貓重災區,不是在養貓,就是在雲吸貓。35歲以上的人群則進入潛伏期,「養只貓吧」或是解決中年危機的最後一根稻草。

人類到底是如何臣服於喵星人的?

從野外到客廳

公元前三千年,尼羅河邊,生活著一群深受鼠患困擾的人民。後來他們建成了金字塔,創造了木乃伊,但在這一切之前,他們連老鼠都解決不了。

糧食被吃光,住所被破壞,在古埃及人走投無路的時候,「貓」出現了,以捕鼠能手的身份,帶領埃及人民走上了發財致富小康之路。

Photo by Kamonnat Onnom on Unsplash

可以想見,從那時起,貓,就是人類之光。

為了解決鼠患,古埃及人開始了有意識的保護和圈養非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以埃及崇拜的巴斯特女神為貓命名,開始了貓咪崇拜第一步。

在埃及,屠貓的人會被處以死刑,貓是帶來了財富和糧食的神靈。在考古挖掘之中,以貓為形象的陪葬品屢屢出現,甚至在法老身邊出現了貓咪木乃伊。

古埃及文物「貓木乃伊」 / 視覺中國

而視貓為女神的埃及人花了多少年才能順利的與貓同行,甚至平起平坐呢?近兩千年。

從第一王朝時期開始馴養,直至十八王朝時期才出現了成功馴養家貓的證據。在尼羅河畔底比斯古墓出土的石雕,描述了在一張坐椅下一隻貓擁抱著一隻肥大的鵝,有一隻猴子和貓一起嬉戲。此時,貓終於放低了自己野獸的身段,勉強開始了與人類的同居生活。

埃及有貓了,然而隔海相望的希臘人還依靠著貓頭鷹的臨幸以消滅鼠患。

遠航的希臘商人在埃及港口偶然看見了這種奇妙的動物,就立刻向國王報告了貓的用處。國王不惜重金向埃及國王購買,被拒絕後又上演了爭奪貓咪的「無間道」,秘密地向埃及派遣間諜,在城市和鄉間設法偷一隻貓來。

但這一企圖很快被識破了。埃及甚至頒布了偷貓處斬法令,責令民間嚴加看護自己的貓,還沿岸部署偵探,搜集希臘人盜貓情報。一張巨大的反間諜網就此展開。

隨著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被視為聖物的埃及貓開始傳入其他國家,但據資料記載,當時的埃及國王只向友好國家贈送埃及貓,並有附加條件,運往國外的貓要嚴加保護,到達規定年限後必須完好地送回埃及,簡直和國寶大熊貓一個待遇。

到了羅馬帝國時代,貓開始被自由買賣,並且自由繁殖。在人類的長期馴養下,貓又隨著人類活動來到東方,從印度河谷到中國,再從中國到日本,足跡踏遍全球,抓老鼠這個閃光點逐漸熄滅,可愛的長相成為了一種「新型毒品」,讓人慾罷不能。

行文至此,我們似乎不得不默認,在人類的馴養之下,貓似乎已經從野外兇悍的野獸,變成了蜷縮在客廳沙發上的萌寵。二十世紀的新貓咪,看上去已經忘掉了風餐露宿的野外生活,將「與人類同行」作為新時代的「為貓之道」。

讀者折木的貓主子墨菲斯托,小名臭屁貓

然而,十九世紀,達爾文就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中指出,貓在許多情形下都必須自謀生活和逃避各類危險,家貓一旦脫離人的飼養,會很快地野化並恢復其原始祖先的性狀、膚色和習性並重新成為野貓。

當代生物界也有了同樣的結論。研究人員對於貓的DNA進行了全面測序,發現一萬多年來,家貓的基因與祖先非洲野貓相比,除了毛色、體型外,幾乎沒有變化,依然保持了祖先善於殺戮、夜視強大的特徵。

歐洲野貓捕食幼鳥 / 視覺中國

2013年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稱,美國家貓每年殺死的鳥類和哺乳動物中位數分別為24億隻和123億隻。在生態更加脆弱的澳大利亞,過去200年里,野貓捕殺的瀕危物種超過100種,至少27種哺乳動物滅絕。

這告訴我們,貓根本沒有被人類馴化,大多數的貓仍然主宰著自己野性的生活。

雖然身在客廳,但心在野外,相比於與祖先天差地別的狗,貓依然像捕獵者一樣思考著。即使到了今天,貓依然自我選擇伴侶,半夜從紗窗縫溜出去,來去自由如風,哪裡經常有食物,哪裡就會有流浪貓聚落。

朕的小魚乾呢 / flickr

那麼,如果人類馴化不了貓,是什麼神秘的力量讓貓甘願與人同行?

一切都是假象

在野貓的世界裡,沒有家庭這個概念。為了防止近親繁殖,母貓在生下小公貓後幾個月就會將它們趕走,開始獨立的生活。

而在一個群落里,如果存在多個家族,野貓總是選擇鬥爭而非和諧,它們似乎缺少和同類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更不用說與另一個種族——人類的交流和溝通。

東京大學的實驗結果也驗證了這一結論。科學家們找了一群貓奴,對於自家養的十餘種品種的貓主子們進行呼喚。大概一半的貓咪回了頭,30%的轉動了耳朵,代表「朕知道了」,剩下的壓根兒置之不理。

但聽見和有反應是兩碼事。僅有5%的貓咪喵了一聲,4%的有了輕微的肢體動作,只有1%的貼心貓咪來到了主人的身邊。對比一下人類忠誠的夥伴—狗,對主人呼喚的應答率達到了80%。

也就是說,當你呼喚你的貓咪時,它其實聽到了,但就是懶得理你。至於在無數「貓片」里反覆出現的貓咪蹭著主人的褲腳,專一又溫柔的凝視,就更是人類的自作多情。

蘇格蘭折耳貓 / 視覺中國

在貓的世界裡,每樣東西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氣味,在你身上蹭來蹭去,實際上是在向天下昭告,「你是我的私有財產」。但不要以為這是什麼「霸道貓咪愛上我」的言情故事,在宣示完主權後,貓最喜歡做的就是舔舐自己的皮毛,努力清潔自己,去除掉人類的氣味。

至於那些溫柔的凝視,則是貓可能隨時暴起攻擊的信號。要是你的貓目不轉睛地盯著你看,那不是墜入溫柔鄉,而是自我防禦機制的啟動。你可能是世界上最愛她的異族,但在它眼裡,卻是入侵它領地的敵人,隨時因為侵犯了領地而被抓個頭破血流。

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從科學上說,貓根本不喜歡和人類相處。

Photo by Marko Bla?evi? on Unsplash

那麼既不願意與人相處,又不能被人類所馴化的貓,到底是怎麼從馳騁野外的殺手搖身一變,成為了拯救中年危機的萌寵?答案或許只有一個:貓是自己馴化自己的。

雖然說貓依然保持了高冷的本色,但和祖先非洲野貓比起來,確實是溫順了不少。雖然聽到主人的聲音依舊愛搭不理,但他們確實產生了移動頭部、瞳孔擴張、移動爪子的行為特徵;雖然他們時不時偷溜出去抓點野味,但期待被投食小魚乾也成了習慣;雖然生性放蕩不羈,但也願意和人類重組新家庭。

可以說是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的代表。

而這一系列行為,很可能又要追溯到我們視貓如神的古埃及人民。研究顯示,貓的馴化過程與人類農業的發展過程幾乎完全吻合,貓解決人類鼠患的技能使得大量的貓被圈養,得以密集地與人類交往。

2013年8月12日,美國加州薩克拉曼多,26磅的肥貓Norm Lopez近來成了社區里的明星 / 視覺中國

為了捕食更多人類糧倉里的嚙齒類動物,也就是多抓老鼠,或者說能夠白吃白喝,貓樂意修鍊技能點,抱緊人類大腿,獲得人類的信任。

這一自我馴化的過程是萬年間逐漸發生的,不像犬類經歷了人工篩選,迅速成長為了人類忠實的朋友。貓與人類的社交,其實是貓自我馴化求得生存的一種方式。

要是從歷史的進程來看,人類的客廳,不過是漫長歲月里,貓的寢宮一處罷了。

你真的是貓的奴隸

到這裡,你可能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我的貓咪有著放縱不羈的自由靈魂,是它選擇了我,不是我選擇了它。」

那麼接下來更難以接受的事實是,在選擇之後,你的貓咪還在時時刻刻支配你、馴化你。每天清晨,鏟屎官接受的「貓之睥睨」,也許真的代表著「嘿,愚蠢的人類」!

Photo by Mickey O neil on Unsplash

貓是天生的聲優。一隻小奶貓就能發出超過50種不同音調,不同頻率的叫聲。不過這其實是為人類特別定製的。貓叫雖然是貓與生俱來的能力,卻不是他們賴以交流的工具。對於常年在外的野貓,除了發情期,幾乎都是沉默的潛行者。

而家貓就不同了,一旦發現主人對於貓叫有特別的反應,便會開始實驗和學習,通過不斷變化各類叫聲,測試主人最喜歡的是哪一種,甚至在不同的場合定製不同的叫聲,時間一長,就能歸納出一整套讓主人言聽計從的貓咪語言學了。

Photo by Jacek Smoter on Unsplash

科學家使用聲學儀器的分析得出了更為驚人的結論。貓的叫聲其實是一曲兩重唱,低頻的那個和大多數貓科動物類似,而高頻的那個卻是家貓獨一無二的頻率。這個頻率顯然起不到與其他貓科動物溝通的作用,那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來自英國的McComb進行了實驗。選擇了50名志願者聽兩種貓叫,一種是只保留了低頻段的聲音,另一種則是混合了高低頻的聲音。所有的志願者都表示,第二種聲音讓他們迫切地覺得被需要了,坐立難安,要立刻查看聲音的源頭。這種被稱作「教唆式」的聲音,可以讓人類銅牆鐵壁般的感情防線,瞬間潰不成軍。

深究這背後的原因,將貓咪的叫聲與其他各類聲音對比,竟與嬰兒哭聲的頻率驚人相似,能夠天然引起人類照顧的慾望。

「小魚乾還不給我嗎?」 / 視覺中國

為什麼其他貓科動物都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叫聲?

科學家們得出一個猜想,或許在貓與人相伴的漫長歲月里,慢慢學習了嬰兒哭聲的頻率,並將這一頻率逐漸融入到了貓叫之中。利用人類保護嬰兒的天性,甚至激發人類投食幼兒的本能,從而達到「喵喵幾聲,飽腹不愁」的馴化人類成就。

也就是說,當你的貓沖著你喵喵直叫的時候,你感到的兩腳一軟,渾身酥麻,只想跪下來把一切都給它的情況不是吸貓成癮,是完全正常的。你我都是「被驅使的愚蠢人類」。

當然,喵樂之聲遠不是貓馴化人類的唯一武器,體型的進化才是馴化人類的終極手段。「顏即正義」的時代里,貓的長相是其在一眾寵物中脫穎而出的法寶。

讓我們先來簡單看看,作為一隻合格的貓,要長成什麼樣。觀測最常見的幾種寵物貓品種,無論是布偶還是英短,加菲還是中華田園貓,都有著大而圓睜的眼睛,毛茸茸的皮毛,短小的四肢。這一切構成「萌」的要素,其實都源於一個概念「頭身比」。

貓的遠房親戚們,你絕對不會想要家養的獵豹、狸貓,他們的頭身比在1:7左右,這意味著他們擁有頎長的四肢,強大的力量,迅速奔跑的捕食能力,這也意味著他們絕不會進入人類的飼養的視野。

而貓,在與人相處的漫長歲月里,頭身比開始不斷加大,向著「人類幼崽」的比例靠攏,達到了驚人的1:4甚至於1:3。對比古埃及出土的貓陪葬品,貓原先優雅的四肢,修長的脖頸,已經變成了更能喚起人類保護欲的小短腿、大腦袋。

2200年前的埃及貓咪塑像 / 視覺中國

光是賣萌這一招,貓就花了近萬年時間修鍊,最終達成了哪怕只是坐著,也有人類投食的偉大成就。

儘管「貓咪之心,路人皆知」,但人們依然俯首甘為貓咪奴。

在日本,關西大學教授宮本勝浩指出,到2015年養貓人買貓糧、帶貓看病等的支出約為 1.1 萬億日元,購買以貓為主題的產品消費約為 30 億日元,貓咪總共為日本 GDP 貢獻約 2.3 萬億日元,超過了國民偶像 AKB48 的 565 億日元,儼然成為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Photo by Rodion Kutsaev on Unsplash

在美國,依據美國寵物商品協會的數據,貓已經超越狗成為了第一大寵物,風靡互聯網的「反貓復狗」運動正式失敗。

在中國,貓奴們也不甘示弱。在社交網路上掀起了吸貓熱潮。知乎上貓話題討論量是狗話題兩倍,數萬人想要知道「做一隻貓是怎樣的體驗」,微信指數貓指數是狗指數的三倍,微博話題,貓話題是狗話題粉絲數的四倍。

貓咪不僅攻佔了人類的客廳,還攻佔了無數人的線上主頁和精神生活。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貓,最終反被貓的桀驁完全折服。

在這重意義上,若是硬要形容貓和人類的關係,《小王子》里的一句話頗為合適:「如果你馴化了我,那我們就會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

參考資料:

[1]Driscoll CA, Macdonald DW, O』BrienSJ. From wild animals to domestic pets, an evolutionary view of domestication.PNAS, 2009, 106(suppl.1): 9971-9978.

[3]Linseele V, NeerWV, Hendrickx S. Evidence for early cat tamingin Egypt.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7, 34: 2081-2090.

[4]Vigne J-D, Briois F, ZazzoA, Willcox G, Cucchi T, Thiébault S, Carrère I, Franel Y, Touquet R, Martin C,Moreau C, Comby C. First wave of cultivators spread to Cyprus at least10,600 y ago. PANS, 2012, 109(22): 8445-8449.

[5]McComb, K., Taylor, A. M., Wilson, C., & Charlton, B. D. (2009). The cry embedded within the purr. Current Biology, 19(13), R507-R508.

[6]Loss, S. R., Will, T., & Marra, P. P. (2013). The impact of free-ranging domestic cats on wildlife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1396.

[7]Saito, A., & Shinozuka, K. (2013). Vocal recognition of owners by 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 Animal cognition, 16, 685-690.

[8]Bradshaw J, Cameron-Beaumont C (2000) The signaling repertoire of the domestic cat and its undomesticated relatives. In: Turner DC, Bateson P (eds) The domestic cat—the biology of its behaviour, 2nd ed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67–93

[9]Bradshaw, J. (2014). Cat sense: How the new feline science can make you a better friend to your pet. Basic Books.

[10]Montague, M. J., Li, G., Gandolfi, B., Khan, R., Aken, B. L., Searle, S. M., ... & Warren, W. C. (201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cat genome reveals genetic signatures underlying feline biology and domest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48), 17230-17235.

[11]Clutton-Brock J (1988) The British museum book of cats.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12]Renee Jacques. (2014). Sorry, But Your Cat Is Actually A Total Jerk. It』s Just Science. huffingtonpost.

[13]Driscoll CA, Menotti-Raymond M, Roca AL, Hupe K, Johnson WE, Geffen E, Harley EH, Delibes M, Pontier D, Kitchener AC, Yamaguchi N, O』Brien SJ, Macdonald DW (2007) The near eastern origin of cat domestication. Science 317:519–523

[14]Edwards, C., Heiblum, M., Tejeda, A., & Galindo, F. (2007).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ttachment behaviors in owned cats. Journal of Veterinary Behavi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2, 119-125.

[15]Miklósi, á., Pongrácz, P., Lakatos, G., Topál, J., & Csányi, V. (200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e of visual communicative signals in interactions between dogs (Canis familiaris) and humans and cats (Felis catus) and human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19, 179.

[16]Shreve, K. R. V., & Udell, M. A. (2015). What』s inside your cat』s head? A review of cat (Felis silvestris catus) cognition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imal cognition, 18, 1195-1206.

[17]Hulick, J. (2015). How to Speak Cat: A Guide to Decoding Cat Language by Aline Alexander Newman (review). Bulletin of the Center for Children s Books,68(8), 414-414.

[18]Nicastro, N., & Owren, M. J. (2003). Classification of domestic cat (Felis catus) vocalizations by naive and experienced human listener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17(1), 44.

[19]19. Greg Boustead. (2011). Toxo Terror: Are Our Brains Controlled by Cat-Loving Parasites? vice

[20]Sarah Gates. (2013). Domestic Cats Kill Billions of Mice and Birds Per Year, Study Estimates. huffingtonpos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浪潮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如果能從火星瞬間轉移,原來的我會被摧毀嗎
這場石油戰,沙特輸定了
寫武俠的人很多,但古龍只有一個
誰才是美國黑幫真正的老大

TAG:浪潮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