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嫉妒與糾纏,迷戀與背叛,這些知名藝術家身後居然也有一段「相愛相殺」的隱秘故事

嫉妒與糾纏,迷戀與背叛,這些知名藝術家身後居然也有一段「相愛相殺」的隱秘故事

GIF/168K

最近,普利策獎得主、藝術評論家巴斯蒂安·斯密在北京和Lens進行了一場談話,聊了聊藝術家之間的認同扶持、競爭對立、嫉妒怨懟、以及最終和解。

此前塞巴斯蒂安·斯密承認自己在寫作《競爭的藝術》一書時,常常有種寫小說的快意。在他的書中,19世紀至20世紀這撥兒男性畫家的「相愛相殺」,確實別具風味。

「這臭小子!」

馬奈

德加

出身望族、少年成名,馬奈有時出門散個步都會被崇拜者圍繞(更別提他的散步搭子經常是他的好友、詩人波德萊爾)。

馬奈名作《西班牙歌手》

他的創作揮灑自如,讓年輕的德加滿心傾慕,「他的眼和手都那麼果敢肯定……而我卻總是煞費苦心而遲遲不得要領。」

德加有所不知的是,對方也同樣看重他。馬奈雖因畫風大膽成名,但也因此飽受非議。時間一長,很多朋友都背離了他(包括波德萊爾)。此時,德加的肯定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然而,一幅畫作卻幾乎終止了他們多年的友誼。

德加名作《馬奈夫婦》,當時馬奈正在和女畫家貝爾特·莫里索出軌,對正妻疏離的神色被德加那敏銳而實誠的畫筆捉個正著

德加為馬奈夫婦畫了一幅肖像,馬奈看後抄起一把刀將畫劃成了兩半。德加聽聞後大驚,也當即翻臉。

原來,德加實在太了解馬奈,畫布上的馬奈夫婦那種惟妙惟肖的貌合神離,讓馬奈有一種被揭露了私生活的憤怒。更重要的是——德加的技藝讓他感受到了日益籠罩的威脅

不過,德加對馬奈的敬仰並未消失。有次,德加全程板著臉參觀了馬奈的畫室,但一出門就手舞足蹈起來。朋友偷偷把這事講給馬奈,馬奈聽了一樂,「這臭小子!」

「他比酒精和戰爭還要危險!」

馬蒂斯

畢加索

1905年,巴黎舉行了秋季沙龍展,第七號展廳被稱為「瘋子們的展廳」,而馬蒂斯就是那個最狂野的瘋子。雖然有一兩個藏家支持,但整個世界的冷嘲熱諷滋味並不好受。

馬蒂斯名作《戴帽子的婦人》

這時,馬蒂斯通過收藏家斯泰因認識了畢加索。那時,畫家的日子都很艱難,馬奈受侮、梵高自殺、塞尚一生無聞……知道有人跟自己一條船,對摸索前行的兩人都是一種安慰。

然而,當馬蒂斯明亮狂野的畫作一幅接一幅出現在斯泰因家的牆上時,畢加索仍然一文不名。

於是,畢加索把自己關在畫室里煎熬不已,畫布掀翻在牆上、畫筆拋擲在地上……九個月後,一幅畫誕生了——《亞威農的少女》。

畢加索名作《亞威農的少女》,畫中女人戴了非洲面具,而馬蒂斯正是介紹非洲文化給畢加索的人

一方面,畢加索想用這幅大膽激烈的畫動搖馬蒂斯在野獸派的地位,一方面又迫切地想要得到馬蒂斯的認同。於是,馬蒂斯無語地表示,自己不喜歡這幅畫。

氣得發狂的畢加索聚集了一群年輕夥伴在家喝酒聚會,他們往馬蒂斯的畫作上扔飛鏢,還在街上到處塗鴉:

馬蒂斯會讓人發瘋!馬蒂斯比酒精和戰爭還要危險!

……

幾年後,《亞威農的少女》帶來震驚逐漸平復了,馬蒂斯主動伸出了橄欖枝。他在畢加索生病時探望,還和他一起去騎馬,作畫開始也有意向畢加索學習。

據說這曾讓不少樂見藝術家勢同水火的圍觀者大失所望。

「叛徒!」

波洛克

德·庫寧

「二戰」前後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波洛克突然走紅。時評認為他的作品「沒有一點巴黎氣息……內含著一種美國式憤怒。」

波洛克名作《集中-編號10》

來自荷蘭的畫家德·庫寧一直想要肢解自己的「冷靜自持」,而波洛克卻苦於不夠「純熟老練」,於是他們成為了互補的密友

在那個年代,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想要堅持自我並不容易,多數人還是不懂這群對著畫布甩顏料的瘋子到底在幹啥。德·庫寧也一直在抽象和具象之間搖擺。

德·庫寧作品《女人與自信車》

德·庫寧作品《女人與自信車》,的確包含某種女性具象

於是,波洛克怒不可遏地跑去德·庫寧的畫展上大喊,「叛徒!你竟然還在畫人物,畫那些早就該死的東西!」德·庫寧則回敬到,「那你又在做什麼呢?」原來那時,波洛克已經很久沒有新作,非常潦倒。

從此,梁子就結下了。有次在酒館,德·庫寧一拳揮到波洛克臉上,血濺當場。圍觀的人起鬨讓波洛克還手,可他卻拒絕說,「什麼?讓我打一個藝術家?」

幾年後,波洛克因酗酒車禍而慘死。德·庫寧對朋友說,「我親眼看到他躺在墳墓里。一切都結束了。現在,我是第一了。」

然後,他走到花園裡泣不成聲。「瞧你現在多有錢。」

培根

弗洛伊德

「二戰」剛結束時,半座城都被毀了的倫敦居然有點迷人,空氣中瀰漫著自由的氣息。弗洛伊德和培根的故事就主要發生在這裡。

這種東西我已經夠多了,我想你應該願意拿一些來用。」成名較早的培根常常為拮据的弗洛伊德提供生活費。

弗洛伊德代表作《雙畫像》

弗洛伊德的風格敏銳精確又天真無邪,正如波德萊爾曾說過的,「天才就是可以隨心所欲找回童年的能力」。

培根雖然欣賞他,但卻對這一點很不買賬。他自己堅持在畫作中展示殘酷、絕望、焦慮和無情的成人世界。

培根名作《鏡中的喬治·戴爾》局部

這種亦師亦友亦是對手的友誼,卻被一個名叫彼得·萊西的皇家飛行員給打破了。

旅居摩洛哥的培根一頭扎進與飛行員的暴力虐戀中,常常遍體鱗傷,甚至驚動了英國領事。當地警察無奈地回復,「是培根先生自己喜歡這樣。」

有次,培根被萊西從樓上扔了下去,摔得非常嚴重。抱打不平的弗洛伊德給了萊西好一頓胖揍,沒想到培根卻跟他疏遠起來。

另外,「當我的作品變得出名,培根就開始變得刻薄而惡毒。」弗洛伊德提及了另一個原因。以往常常資助他的培根後來竟然這樣諷刺他,「瞧你現在多有錢。」

1988年,弗洛伊德在德國舉辦的畫展中,一幅他所畫培根小像不幸被盜。即使友誼破裂多年,焦急的畫家仍在不斷尋找,懸賞金一度高達30萬德國馬克。遺憾的是,直至弗洛伊德去世,肖像也沒有找到……

Lens 塞巴斯蒂安·斯密

德加作品《花瓶旁的女人》

Lens:畫家間的友誼與其他人之間有什麼區別?

斯密:對現代畫家來說,他們背負著「開宗立派」的創造使命,這也是書中畫家最有時代感的一點(現在的藝術家就會相對輕鬆很多)。

其他人對他們的創新要麼不接受、要麼不在意。很多人都可以跟畫家成為有共鳴的朋友,比如馬奈和詩人波德萊爾、畢加索和收藏家斯坦因。但來自同行對繪畫本質上的肯定才更有意義——藝術家的關係也因此變得更親密,也更焦灼。

Lens:處於友誼中的藝術家,是否也面臨著友誼的壓力?

斯密:是的,這種壓力也是幾乎每個人都會面對的矛盾——在你的朋友、愛人、親人的影響下,如何做你自己?波洛克曾為德·庫寧不再那麼「抽象」而大怒,而這正是庫寧尋找自我風格的一種嘗試。你是否能找到傾慕和模仿之後的東西?找到了,你才是你自己

Lens:這四對畫家(至少是某幾位),彼此之間是有著性張力的嗎?

斯密:其實我們也不確定是否真的什麼也沒發生。比如,波洛克是個很注重「肉體感官」的人,經常和人觸碰擁抱,也經常有很多打鬥。這讓你不禁有點奇怪,為什麼他和德·庫寧爭執得如此頻繁呢?

馬蒂斯作品《Still Life》

Lens:全書的寫作過程中,最打動你的細節是什麼?

斯密:馬蒂斯對畢加索的態度。即使馬蒂斯更年長,但他仍然支持那個搶風頭的年輕人,轉而吸取他的長處,這才是強者和勇者所為。

Lens:收藏家的金錢介入,是否會令藝術的競爭不公?

斯密:其實,金錢很難動搖真正的藝術。比如,斯坦因一家先喜歡馬蒂斯,然後轉向畢加索。而讓馬蒂斯改變自己取悅藏家,與其說不願,不如說想做也做不來。

藏家在世人都認為野獸派是瘋子的時候收藏它們,也需要不懼嘲諷的勇氣。另一位收藏家史楚金高價收藏了一幅馬蒂斯之後,發現自己根本理解不了

,竟然沮喪地大哭起來。這個軼事讓我覺得收藏家們非常勇敢、也非常可愛。

藝術家創作、收藏家回應,這並沒有什麼不公,事情的正常運作本就是如此。

培根作品 《三張十字架底下人物的素描》

Lens:你更關注男性藝術家的原因是什麼?

斯密:有時,女性藝術家的成就會遠遠高於和她們相關的男性藝術家,比如歐姬芙、弗里達等。但「她」和「他」往往是情人關係。女性的藝術目標本來也不在於壓倒愛人的成就,而男性往往更熱衷於進入「誰才是Alpha」的遊戲中。

Lens:藝術家之間的友誼都難以長久嗎?

斯密:並非如此。大多時候他們都彼此支持和欣賞。但在他們開始有意塑造自身風格並開始競爭藝術地位的那段時期,和平共處實在太難。

創作中的波洛克

Lens:有些藝術家爭執起來甚至拳腳相向,而現在大家都習慣上網互懟了。你怎麼看這兩種方式?

斯密:朋友當面爭吵後,還會繼續面對彼此,所以你不得不考慮今後的相處,波洛克和德·庫寧可以在頭一天打架,第二天擁抱。而網路暴力似乎並不容易收斂。

另外,認識的人爭執的越厲害,可能就越在乎彼此。而網路的疏離則讓人們對彼此毫不在意、肆意攻擊。

唯一不變的大概是看客們對「狗血事態」的熱情。

Lens:怎樣才能保證講述故事時更加貼近真實,而不是流於某種「腦補」?

斯密:這些藝術家的故事,已經有很多名流從各自的角度記載過,和他們相關的人也仍有很多在世者。

我也與弗洛伊德本人相識。在好奇心和出版編輯的催促下,我終於問了他一些較為私人的問題。

那時,弗洛伊德年紀很大了,人老了以後會願意談起一些年輕時不想談的事情,用開放的心態面對曾經的隱私。

1974年,培根和弗洛伊德在倫敦

Lens:畫家們都在彼此成名後關係更差。名利的影響如此之大嗎?

斯密:嫉妒對方的成功只是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當時的畫家即使成名也並不富裕,無所謂「利」,弗洛伊德所謂的「成名」也不過是生活稍微從容些罷了。而現代藝術圈本身也一個非常小的圈子,「名」也並非第一位。

其中更嚴肅的原因是,崇拜和喜愛會令人喪失自我。而在擺脫影響、打出自己旗號的過程中,原來的崇拜者和被崇拜者的爭執往往異常激烈。

除非你透過放大鏡去看……否則你很難分辨出其中的人物是在摔跤還是在做愛。

——弗蘭西斯·培根

更多精彩關注微信公號「WeLens」、微博「WeLens」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明珠

採訪整理:明珠、丁維婕

採訪協助:三三

往期精彩:

他著迷中國剪紙,嫌棄3D技術,用一把剪刀打造了動畫王國

對話一個被奧巴馬推薦,又對現任總統特普朗有所評價的作家

西班牙人的漫畫刷爆了朋友圈,諷刺著社交卻又成名於社交,有點尬

- END -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ens 的精彩文章:

順產孕婦告訴你生孩子到底有多疼?產房像殺豬場,產床卻很華麗
這些小動物面向人類微笑的時候,不止呆萌可愛
當動物也開始健身、打扮自己,可能因為對手戲太足了
貓咪、模特,二選一,你選?
很怕生孩子嗎?我告訴你順產到底有多疼

TAG: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