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7000多年的榫卯,如今卻只能靠日本人「發揚光大」

7000多年的榫卯,如今卻只能靠日本人「發揚光大」

點擊上方「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一榫一卯之間,


一轉一折之際,


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粹。




榫卯


Mortise-Tenon




在瑞士蘇黎世

有這樣一座房子,


從外觀看它就是一座普通的現代建築,


通透的玻璃幕牆一掛到底。







但當人們走入其中,


無不被其精妙的結構、工藝征服。









梁、柱、檁等房屋的主體結構,


全部用木材架構,


這在看慣了鋼筋混凝土的西方人眼中,


簡直就是一座建築奇蹟!







再看細節,


用的竟是幾千年來


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








作為中國古建築精髓的榫卯結構,中國早在7000年前就發明並開始應用,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不需要一顆釘子,就能造出異常堅固,傳承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房子。







而這種工藝在傳到日本後,


被日本工匠一代代傳承改進,


稱為「河合繼手」。






瑞士這座Tamedia:媒體大廈,


就是由熟稔「河合繼手」的


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完成。








在敲定設計方案的基礎上,


他用近2000m3的循環再生的雲杉木,


打造出每一個部件和榫卯結構。









然後像搭積木、拼裝玩具般,用榫卯結構將各個獨立的部件連接在一起。






由於各個木質部件緊密結合在一起,萬一出現地震、火災等情況,就有可能因為一個部件的損毀,導致大面積坍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獨特的梁、柱設計讓受力更加均勻合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建築的穩固。








而在實際的建造過程中,


工人只需將組合好的部件,


按圖紙組裝在一起,


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以及對環境的污染。








這樣像魔法似的僅用木頭


就搭建起如此一座宏偉的建築,


讓眾多不懂榫卯結構的外國人不可思議,


世界再一次見證了「河合繼手」的神奇。








但很多國人看後卻深感悲哀,


7000多年的榫卯


如今

卻只能靠日本人「發揚光大」。


外國人提起榫卯,


想到的也是日本的古建築。








甚至有人批評中國人將傳統工藝拋在了腦後,盲目追尋西方先進建築的腳步,用鋼筋混凝土澆築出一座座毫無特色的建築,把人擠壓在了無生氣的空間里,完全失去了建築工藝之美與人文關懷。








這也正與建築師

坂茂


提倡的建築責任與人文精神相契合,


而他的責任從來不是說說的。








每次世界各地發生大的自然災害,他總是第一時間跑到災區,不眠不休地為災民建造房屋。




95年為日本神戶災區建造硬紙木宅、教堂









1999年為盧安達難民建造避難所




2001年為印度災區建造房屋






2007年為斯里蘭卡災區建造房屋







2008年汶川地震,為華林小學搭建臨時校舍






2010年為海地搭建應急避難所







2011年為日本大地震設計的紙隔間






不止一次有人質疑他的硬紙板房子,會不會輕易倒塌?當年他在神戶建的教堂在風雨中矗立十幾年一直未倒,台灣地震時分拆送到台灣,時至今天依然沒有任何問題,也許這足以回應任何質疑。






2014年他獲得了有建築界諾貝爾之稱的普利茲克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建築中充滿人道主義的關懷。






「那麼多的人因為自然災害流離失所,


但地震從來不奪人性命,


是建築倒塌才致人死亡,


這是建築師的責任。」








「建築是一個人的家,


一個家,


怎麼能缺少人文關懷?」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耗時7年,美國人搬走了這座差點被拆的中國老宅
在連道路都沒有的非洲村落,這幫設計師為聾啞孩子造了座圖書館
那些夠創意的立體書籍
探訪阿姆霍特,尋找宜家之心
簡素的日本設計本質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