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能避免娛樂至死嗎?

我們能避免娛樂至死嗎?

不管「娛樂至死」這句話是不是老外說的,但放在我們現在的中國,真是再合適不過了。馬東先生說,在1949年以前,中國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識字,精緻高雅的東西,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能欣賞,而現在,雖然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識字了,但關注精緻高雅的,也還是只有百分之五。其實,這話說的有點不確切,至少,在晚清和晚清之前,由於私塾教育的普及,中國絕大多數的男性,都讀過幾年書,識字率在男性而言,能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無論識字還是不識字的,哪怕中了進士,點了翰林,娛樂都是大家的最愛。只有極少數理學家,才會刻意迴避娛樂。儘管這樣,他們也得每日三省吾身,拚命壓抑自己,看看那時候的曾國藩日記,大家就明白了。

古代沒有電影電視和網路,但是,娛樂至死,也是那時人的天性。自古民間小曲,舞樂表演,都是我們的傳統,而且不斷發展,到了有情節的戲劇形成,吸引力就更加強大。東北人說,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小意思,晚清關內看蹦蹦戲的,趕車能把車都給丟了——「蹦蹦蹦,人車俱凈。」古時都說男女授受不親,但一個戲班子來了,大姑娘小媳婦跟戲子私奔的事兒,比比皆是。民間有四鄉遊走的草台班子,但哪個村子沒有若干戲曲愛好者,實在請不來戲班子的時候,幾個大的村子一合計,照樣唱大戲。今天變得似乎很高雅的京劇,也是從很草莽的徽劇和漢調發展起來的。雖然經過文人的改造,某些劇目,依然能看出當年草台班子的痕迹。

而身處象牙塔的精英們,面對民間的娛樂,從來不能無動於衷。清代把崑曲稱為雅部,崑曲之外的戲曲,稱為花部,鄙夷其粗陋,但可惜的是,雅部卻敵不過花部。在象牙塔里的人們,並不待在裡面不出來,他們偏偏要看花部的東西,捧花部的戲子。

那個時代,對於娛樂至死的擔憂,在於朝廷。朝廷對娛樂的壓制,擔心的是風化。擔心士大夫耽於娛樂,忘了國家大事。因為人性的緣故,只要娛樂,難免趨於粗俗和黃色。清代在北京,戲園子必須接受五城公所的巡城御史的監督。而在地方,如果來了個比較正經的地方官,甚至可能禁止一切戲劇表演。

當然,娛樂至死的趨勢,是擋不住的。粗俗和黃色,也擋不住,黃曲兒黃戲,一直都禁不了,暫時壓制一陣兒,過後肯定死灰復燃,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晚清沒有什麼大眾傳播渠道,但最知名的人,肯定不是曾左李,而是同光十三絕。民國最有名的人,當然也不是幾個大總統,更不是清華四大導師,而是四大名旦,四大鬚生。

當年的京劇,戲曲大鼓書,跟今天的影視劇和網路娛樂節目一樣,都是國民上上下下的最愛。傳播形式不同,但國民的文化結構沒有變,也不可能變。娛樂至死的文化狂熱,其實不是狂熱,而是常態。

這樣的常態,能像有些人想的那樣,把高雅精緻完全摒棄,對社會的疾苦全然忘卻嗎?我看未必。自古以來,那麼多的事兒,好些不也就是顧曲周郎們折騰出來的嗎?有飯吃的時候,可以為了娛樂廢寢忘食,一旦沒飯吃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即使在平時,誰能說,娛樂裡面沒有政治呢?管的越多,限制越嚴,娛樂就越扭曲,越扭曲,裡面的名堂也就越多。副作用,是人性也跟著被扭曲,但人性被扭曲,就不做暴民了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鳴001 的精彩文章:

說實話還是美德嗎?
別製造焦慮嚇人
萬曆年間的朝鮮戰爭,完全暴露了大明朝的體制性弊端
吳佩孚的愛將劉玉春守武昌
如果秦始皇不死,秦朝會亡嗎?

TAG:張鳴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