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黎先生的廣東省造七三反版光緒元寶地位舉足輕重

黎先生的廣東省造七三反版光緒元寶地位舉足輕重

2008年以來,錢幣藏品在各大交易會上風頭鵲起,國內外對於清朝龍洋、龍郵的熱捧不斷升級,讓眾多的收藏者感受到了中國龍藏品的收藏價值和潛力。其中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在龍洋里首屈一指,是家喻戶曉的罕見銀幣珍品,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都值得期待。

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舊式的銀幣漸漸被近代的銀元所取代。

十九世紀末期,清朝國力積弱,西歐各國列強大舉入侵,外國銀元也隨著侵入中國。光緒十三年,兩廣總督張之洞通過清政府駐倫敦大使館和英國喜敦造幣廠取得聯繫,欲在其幫助下,建立一個大規模的現代化造幣廠。同年,張之洞向清政府奏請,提議購買外國造幣設備,在廣東率先設立錢局,後推行全國,用機器鑄錢,抵制外國銀幣入侵。在奏請中,張提出:鑒於當時在流通市場佔主導地位的墨西哥銀幣重七錢二分,為使新銀幣受歡迎,應將其重量增加一分。同年清廷批准奏請,廣東錢局正式成立,為使新廠能以現代化方法造幣,所有造幣機器及各種設備均向英國伯明翰的喜敦造幣廠訂購,並代設計錢幣圖樣、雕刻鋼模和技術的移轉,從此我國正式進入機鑄幣時代。廣東錢局成為中國第一座以現代造幣機器製作錢幣的造幣廠,也是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造幣廠。當時鑄造的七三反版光緒元寶即為上圖所示,此版式的光緒元寶為後期的七二版光緒元寶的問世奠定了基礎,十分具有歷史感,珍藏意義巨大。

黎先生此枚銀幣即為喜敦版廣東省造七錢三分光緒元寶,又稱「廣東七三反版」,直徑3.9cm。廣東七三系列的幣模由英國著名雕刻師艾倫·韋恩設計雕刻,後由喜敦廠轉交廣東錢局,此事曾刊於的倫敦《Graphic》雜誌。此幣正面中心「光緒元寶」四字據悉為光緒十二年任廣東巡撫,也是著名的金石家、書畫家的吳大澂所書。幣文的寶字從「尒」,即將「珤」的筆畫寫作「珎」,此書法可見漢隋古碑,吳大澂將「珍、寶」合體為一。背面中間為蟠龍,上為「廣東省造」,下為面值「庫平七錢三分」,和日後我國各省所鑄龍洋圖樣正面全為中文,英文在龍圖這面正好相反,故錢幣學家稱之為「七三反版」。

在我國近代銀幣中,廣東省造銀幣是久享盛名的一種,況且黎先生此枚錢幣為清政府最開始鑄造的版式,有著歷史熏陶,是價值極高的文物藝術品,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考證,對中國研究近代造幣史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七三反版銀元因分量稍重反而被囤積私熔,形成「虧耗重」而「流通滯」,後直至停鑄,其鑄造流通時間短,設備安裝初期「機器尚未全開,工匠亦未募足,而且諸少熟手」,實際製成的數量有限。又有大半被回爐改制,故整體存世量不多,非常之珍惜。黎先生此枚光緒元寶外觀造型高貴大氣,品相完好,圖文清晰,包漿自然,雕工完美無暇,十分精美,非常值得藏家收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與內涵 的精彩文章:

邱先生中華民國開國雙旗紀念幣十分珍貴
廣東廣播電視台《龍騰評寶》欄目精品甄選
林先生的中華民國三年袁大頭壹圓銀幣值得收藏
李先生中華民國十八年孫中山像貳毫銀幣一枚
周先生珍藏數年的民國三年袁大頭和鄂字當十大清銅幣

TAG:文化與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