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河西走廊狹長地帶為何如此重要?它是接近草原文化還是農耕文化?

河西走廊狹長地帶為何如此重要?它是接近草原文化還是農耕文化?

紀元前二世紀前半,北方草原強大游牧國家匈奴正當黃金時代,鄂爾多斯以北與以西控制在匈奴手中的形勢,使漢朝四個方位中,兩個方位已被匈奴大包圍窒息。

西漢初期控制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匈奴帝國

漢朝為圖解除從北方與西方交加而至的壓力,紀元前二世紀後半與匈奴衝突尖銳化階段,乃有所謂 「通西域」 的西方事業開展。 而漢朝西方事業,紀元前121年軍事勝利與河西走廊主權轉移又是其序幕揭開,著名的河西四郡由此為漢朝所開闢。

這四個郡並非同時成立,一般認為武威、酒泉兩郡同系紀元前121年設置,張掖、敦煌則十年後的紀元前111年各自原設兩郡所增置。

西漢奪取河西走廊

河西歸入漢族中國領土以前,原被划出黃河河灣原始漢族居住範圍,與秦朝西長城界線以外,而系游牧民族生活圈,匈奴興起時並為右部領土一部分。

河西在匈奴的新疆支配戰略價值上,並非絕對,匈奴進出塔里木盆地,大門向來設在從準噶爾盆地通過天山山脈南北孔道的車師或吐魯番,與河西走廊無關。

但河西對漢朝的意義便不同了,其直通塔里木盆地馬蹄形東面缺口的形勢,使漢朝必須依此走廊,才能連接新疆, 也必先奪得河西走廊, 漢朝才能與匈奴共爭新疆。所以, 河西與漢朝 「西域經營」 非只存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且便是先決條件。

河西走廊地形圖

河西地區範圍,大體便是今日甘肅省,南以祁連山脈或當時所稱的「南山」與青海為界, 而毗連柴達木盆地;北沿蒙古高原邊緣, 則一系列包含焉支山在內當時統稱「北山」 的山系。南北山平行, 介乎中間一片海拔千公尺的狹長形土地,便是河西。 河西 「走廊」 形勢與其名詞由來, 亦即因南北高聳並行的祁連、焉支兩山脈而得。

河西走廊不屬西域範圍,地理條件類似沃洲而非沃洲,為其特徵。 這個狹長地區,氣候相當乾燥, 全年雨量不超過一百公釐,農耕因此如同沃洲的不能仰靠雨澤,而必須專賴高度技術的灌溉。

水的來源也如同塔里木盆地係為山嶺積雪,由祁連山雪水滋潤走廊內農田,並且, 灌溉耕作土地又非廣大開闊, 一片片農地與農地間,往往被些不能耕作的瘠土所分隔,這些現象都近似乎新疆沃洲。

但瘠土究竟不同於沙漠,仍有其利用價值,便是轉變為牛、 羊、 馬的放牧活動,這個地區中, 游牧因此與農業同等發達, 而以 「涼州之畜饒天下」馳名。

東漢中後期的涼州

也惟其如此,河西實際是個平野—沃洲—草原混合性格的地帶, 與之性格相同的地理範圍,從敦煌以西走向羅布諾爾,轉北連接天山山脈東端的哈密,再向東折回寧夏居延海而沿今日長城線一帶都是,河西則其中心地區。

河西這種地理特徵,註定了與真正草原或沃洲不同的歷史際遇,草原拒絕與漢族環境結合,沃洲可以與漢族中國維持某一程度的聯繫,河西走廊與黃河流域間,卻是向心因素強過了離心。分隔或切斷各個農耕地僅是瘠土而非沙漠,交通上並未妨礙與黃河河灣農業地區的連接,也不足以阻止漢人移入。

所以,自紀元前二世紀後半河西歸屬漢朝之後,其確定立於統一的漢族中國範疇,以及擴大漢族生活區的趨向,從未變更。 只是,走廊另一端連接新疆的地

理位置,卻又註定垂久形成新疆沃洲與漢族中國間,無論通商抑東西文化交流,或者政治與軍事,都具有其橋樑作用。

焉支山除了盛產美女,還盛產胭脂的原料——紅藍花。匈奴人的歌中唱道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

河西之為漢族中國與新疆連接點的形勢,漢朝 「一」 字並列四郡之東,隴西郡以北,黃河南岸今日甘肅省會蘭州地區,在戰略地理上便與河西四郡為不可分。這個地區原沿秦朝西長城線內側直屬領土的邊緣部分,再以外便是游牧化諸民族聚居地,以及羌族三大分支氐、羌、 月氏的三角交匯中心。

到今日,蘭州與其西湟中—青海湖區、柴達木盆地、 青海高原、 甘松高原一帶, 仍是漢、回、 蒙、 藏四個系統民族雜居之區。 從蘭州向北, 可通過河西走廊直入草原,向南, 又以鎖鑰形勢開啟大西南地區之門, 所以雖至今日核子時代, 這個地區仍有其地略上重大價值,乃是戰略決勝地帶。

而二千年前, 漢朝政府便已認清其「介戎羌之間, 居咽喉之地」 的地位, 所以當河西設郡四十年, 以及攻佔羌人根據地湟中三十年之後,武帝次一代昭帝始元六年(紀元前 81年),蘭州繼河西四郡而開闢金城郡,從此, 武威、 張掖、 酒泉、 敦煌、 河西四郡,也因金城郡的加入而增列為河西五郡。

河西五郡

金城郡作用, 一方面固基於執行羌人政策的需要,另一方面, 便又在於支援四郡西進, 納入為 「西域經營」事業的一個環節。於是,西域都護府乃區域統制中心, 四郡是前進基地, 金城郡又是後勤補給大本營, 漢朝與西域結合的戰略體系完整性確立, 大西北攻勢防禦形勢深一層穩固。

與河西走廊之與新疆的聯繫形勢相反,走廊西北, 介於天山山地—塔里木盆地間的吐魯番盆地,向為歷史上西域或地理上新疆的一部分,也與塔里木盆地地理性格、歷史發展不可分,卻並非塔里木盆地範疇,而須獨立划出, 自行區別為一個特異的小盆地。

這個小盆地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北部,天山山脈南麓,東西長約十二公里,南北幅度當其半,乃是一處深達海面下250米左右的凹形大窪地,所以有 「亞洲之井」 的形容。

吐魯番是我國海拔最低的盆地,世界上僅次於約旦的死海。它的四周都是山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海拔5000多米的博格達山,冰峰皚皚,巍峨壯觀。在群山環抱中,形成了一個長條行的深陷窪地。

「亞洲之井」自天山中部走向東南,沿塔里木盆地邊緣,南、 北被天山主脈與庫魯克山包圍, 而東部開朗的形勢, 又與其東哈密地區結合,共同形成今日新疆內,除塔里木盆地與准噶木盆地之外的第三盆地,地理學上無妨稱為「東天山盆地」,或者, 依吐魯番與哈密之名而謂 「吐魯番—哈密盆地」。

吐魯番的歷史名詞,前期是車師前部,後期為高昌, 哈密則歷史上的伊吾。再向東, 便已連接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暢通後的漢朝勢力西進,即以吐魯番屯田與哈密屯田為出發點,特別至後漢時代或二世紀後,敦煌—哈密—吐魯番已廣範圍結成一體。

《後漢書》西域傳對此曾有明晰指示:「自敦煌西出玉門、陽關, 涉鄯善, 北通伊吾千餘里,自伊吾北通車師前部高昌壁千二百里,自高昌壁北通後部金滿城五百里,此西域之門戶也,故戊己校尉更互屯焉。伊吾地宜五穀、 桑、 麻、 蒲萄。其北又有柳中,皆膏腴之地。故漢常與匈奴爭車師、 伊吾, 以制西域焉。」

從《後漢書》 如上說明, 又堪注意,一條自敦煌北上, 經伊吾、 車師通往西方的新國際大道,所謂 「新北道」, 已隨天山盆地屯田而形成, 初期經由樓蘭的南、北道交通線價值相對衰減。新北道重要性愈益增加,到七世紀, 終成為唐朝新疆支配的軸心,以及西域北道主線。

東天山盆地兩大中心,哈密重要性因立於敦煌—吐魯番中間位置而顯著。吐魯番則非惟其大窪地的獨特地理形態,並且 「車師田肥美」 的特質, 早在匈奴支配時代便已聞名,轉移為漢族中國統治後,由漢族指導鑿井引取地下水的灌溉法,又以這個地區最為發達。

西漢西域形勢圖

至南北朝時代, 高昌國替代車師國, 產業隆盛達最高境地,《魏書》 高昌傳謂: 「氣候溫暖, 厥土良沃,谷麥一歲再熟。宜蠶, 多五果, 又饒漆。 有草名羊刺, 其上生蜜而味甚佳。 引水溉田。 出赤鹽,其味甚美。 復有白鹽, 其形如玉, 高昌人取以為枕, 貢之中國。 多蒲萄酒。」

《梁書》 諸夷傳也說高昌國: 「寒暑與益州 (四川) 相似。 備值九穀, 人多噉麨及羊牛肉。出良馬、 蒲陶酒、 石鹽。 多草木、 草實如蠒, 蠒中絲如細纑,名為白疊子, 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 交市用焉。」

其中, 蠶絲、漆、蜜、 岩鹽、 葡萄酒, 均為特產品, 因之建立貿易網的廣大也可獲得深刻印象。特堪注目, 則作為輸出大宗, 所謂 「交市用焉」 的 「白疊子」, 以今日名詞言,便是棉花。中國原不產棉, 從來史無所見, 六世紀初吐魯番產棉的記錄,當是有關中國棉花的最早報導。

高昌古城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在新疆吐魯番市東約40餘公里的阿斯塔那(漢名三堡)村東、哈拉和卓(漢名二堡)村南。漢稱高昌壁、高昌壘,兩漢魏晉時期,戊己校尉屯駐於此。

高昌王國的躍進與其富庶,所具重大意義, 乃在建國背景迥然不同於新疆五大國,而系另一類以漢族統治為特徵的國家。漢朝以來,吐魯番屯田原即漢族新疆統制最大基地,戊己校尉也是都護體系中規模最大與最重要的一個屯田設施項目,以後移民不斷到達,結局便出現了這副全新面貌,而以漢族為統治之體的王國。

高昌國成立, 因此可謂漢族辛勤培殖吐魯番盆地的直接後果, 以及河西走廊—東天山盆地攜手的最大業績。

然而,高昌國存在於新疆地理範疇中,歷史路線同樣不能視五大國為例外,從立國到七世紀與其餘諸國共同統一於唐朝世界帝國以前,受的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外力控制。之後, 累積灌輸的漢族文化, 也與新疆其餘諸國文化同被突厥系遷移浪潮所沖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透視二千年前漢代宮廷《列女仁智圖》|軍誼詩書畫院
在內褲發明前,古人都穿什麼?
兩漢皇后篇: 為何西漢皇后多平民, 東漢皇后多貴族?
漢朝荒唐皇帝的那些事兒,靈帝最出眾
漢朝第一位長公主的別樣戀:養子變繼任丈夫,開養男寵之風

TAG:漢朝 |